第147章 上山下乡(1/1)
从八月到十一月,老人家分八次接见了1200万学生,这段时间京城里一度人满为患,虎子一家除了正常的上下班,非必要的情况下很少出门,大家吃完饭宅在家里没事干,就争抢着指导杨欢和周启夏学习,虎子再偷偷的打开光环辅助一下,两个孩子进入了沉迷模式。
现在中学生是最忙的时候,他们的身影或是出没于名胜古迹,或是出没于别人家里,小学生们年龄太小,又没课可上,只好呆在家里撒欢的玩,街上、院子里到处都是他们的喧闹声,直到天气转冷,室外的孩子才逐渐减少。
杨欢和周启夏被拘在家里学习,听见外面的喧闹声,心里急的跟猫抓一样,刘玉兰威严的咳嗽一声,他俩赶紧低头装模作样的看书,幼儿园没有停课,可是家里人觉的外边太闹腾,索性就让周启夏回家呆着,杨欢每天学习,他受了无妄之灾,算是跟着一起陪绑。
到了年根儿,刘玉兰准备去采办年货,两个小家伙自告奋勇,要去帮姥姥/奶奶扛东西,终于享受了几天跟其他孩子相同的待遇。轧钢厂的工人们跟往年一样,上班时间还在琢磨着买什么年货,眼看着离春节越来越近,工人们等来了一声晴空霹雳。
一月底厂里接到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通知,工人们的脑瓜子嗡嗡的,从年头熬到年尾,就盼着一家好好吃顿团圆饭,结果等来了这个消息,不光是工人,全国各行各业都不休假,就连农村都被要求‘变农闲为农忙’,寒冬腊月的大家集体下地劳动。(1980年全国才恢复春节休假)
既然春节被当成了旧风俗,那些祭祖、放鞭炮、拜年之类的习俗自然要取消,就连年夜饭也被当做大吃大喝予以取缔,仅剩下贴春联一项,勉强衬托出一丝过年的氛围。阎老师现在不用上班,大年三十有充足的时间帮街坊们写对联,只是在内容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以前那些吉祥话肯定是不能用了,只能在对联上写一些口号,或者是‘三十不休息,初一接着干’之类的大白话。虎子中午下班,老妈催着他赶紧写对联,四合院里就剩他们一家的门口还空着,虎子拿出红纸和笔墨,在几个孩子崇拜的目光中,正准备秀书法的时候,脑袋里突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写啥……
顾不得孩子们失望的眼神,他跑出门去打算借鉴一下老阎写的内容,在各家门前转了一圈,回来心里还是茫然,阎老师字写的不错,就是那些口号和大白话看起来太磕碜,挠了一阵头,还是想出了办法,提起笔一挥而就。
虎子在门口贴对联,孩子们的欢笑声惊动了阎老师,他凑到跟前一看,上联是‘春风杨柳万千条’,下联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写着‘万象更新’,老阎越看心里越生气,这么好的主意自己怎么就没想到,上午写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什么东西,现在明晃晃的贴在各家门口,简直是无时无刻不在打脸,羞惭的阎老师掩面而去。
今年是春节不休假的头一年,好些人家已经准备了一部分年货,尽管有不允许大吃大喝的规定,但是买好的东西总不能浪费了不是?于是大家悄咪咪的吃了一顿年夜饭,既然规矩都没了,虎子家也不讲究了,女儿、女婿都来家里过年吧,他们大年三十上一天班,也没那个时间张罗。
大年初二的晚上,虎子带着秦淮如回了一趟娘家,刚放下礼物寒暄了几句,丈母娘就催着他们赶紧回去,一会儿该有人上门了,自从秦京茹嫁进了城里,村里的人家无不眼红,上门请托秦淮如说亲、找工作的人络绎不绝。
丈母娘不愿给女儿找麻烦,一直推说秦京茹的婚事只是凑巧,秦淮如要上班还要带孩子,没有时间去当媒婆,也没本事给人找工作,即使丈母娘百般推诿,乡亲们依旧不屈不挠,只要有点空就上门旧话重提,虎子来的时候,汽车声音传出老远,村里人都清楚这是秦淮如回来了,待会儿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来。
虎子和秦淮如知晓其中的厉害,一旦被村里人纠缠上,短时间内就别想脱身,现在农村太苦,家长们哪怕是看到一丝希望,也尽可能的想把孩子送进城,虎子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没那个能力解决问题,当面拒绝吧,别人觉的被扫了面子,又不知道会在背后嘀咕多少难听话,说来说去还是别照面为好。
两人匆忙上车,已经有腿快的人赶到近前,虎子对他们热情的招呼声充耳不闻,一脚油门冲了出去,远远甩开身后影影绰绰的人群,出了村子,秦淮如一脸惆怅的回望,看来以后是有家难回了,好在临出门时父母说过,他们想外孙了自会去城里看望。
进入1967年,外边的局势依旧混乱,虎子却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顾自过着安心舒适的日子,四合院这一片是平民区,没有多少四旧存在,再说附近的学生知道这里有一支凶恶的工人纠察队,没人敢来骚扰。
轧钢厂自从去年摆出了混不吝的态度,把上门扰闹的人折腾了个欲仙欲死,赫赫威名在学生群体里传扬的人尽皆知,直到现在也没哪个团体敢在附近喧闹,厂里的干部和工人都过着难能可贵的平静生活。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报纸上就刊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根据老人家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都开始组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去农村定居和劳动,一开始还是自愿报名,到现在成了强制动员,凡是够年龄的都得去。
四合院有几个孩子参加了上山下乡,东院里那两个招人来闹事的小子一直没敢回家,这次托人给家里带了话,他们下乡去了。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走的一批人还好,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或者是上初三的学生,今年再往后,到年龄的人停课前在上初二,明年更可怜,那一批人只上了初一……(66年-68年参加上山下乡的青年学生被称作老三届,而且他们的人数和老人家接见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