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鸽子市里的交易(1/1)
说这话的时候,赵和平是转身面对朱春梅的。
朱春梅这才在朦胧的月色里看到,赵和平的上衣,竟然是完全敞开的,露出裸着的胸膛。
他着急出来,穿上裤子,套上衣服就冲出来了,根本来不及扣扣子。
朱春梅一下子羞红了脸,低下头小声说:“我听你的。你——你也赶紧回家睡吧。”
说完怕赵和平看出她的异样,也不等赵和平说话,转身就回家去关上了门。
赵和平根本没注意到朱春梅的异常,他看了一眼王婶儿家,然后转身回屋关上了门。
躺在床上,他在想今天晚上来的人到底是谁?
这次人影映照在他窗户上,很明显就是冲他来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赵和平觉得,等解决完眼下的事情,要想个办法,看看怎么能请君入瓮。
这么想着,就又睡着了。
等他再醒来,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从四合院到鸽子市,两点半过去也不算晚。
但是赵和平怕再睡过头,所以起来用凉水洗了洗脸,清醒了一下。
然后把自己裹严实,连冬天的一条围脖都翻出来,裹的就剩俩眼睛,这才轻手轻脚的出门,趁着夜色,直奔鸽子市。
这年头,物资匮乏,什么都实行计划经济。
所以无论是吃的用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少不了各种票。
除了大量用到的粮票,肉票等等,还有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
其余奇怪的票也不少,像月经带票,抹布票,坑边纸票等等。
这种情况下,分配下来的票,总有不急用或者缺少的。
为了活下去,大家就想办法换票或者买票,鸽子市也因此诞生。
上面也知道老百姓互通有无,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红套袖,但是只要不是真的投机倒把,他们一般也不会管。
那铆工也是倒霉,为了给他弟弟买自行车,天天到鸽子市卖粮票,结果就被盯上了。
赵和平趁着朦胧的夜色,一路到了鸽子市那地方。
这时候时间还早,根本没人。
他前世来过很多次鸽子市,所以对这里也不陌生。
不过,万事不能大意,这要是连他一起被抓,说不定要被当同伙了。
按照现在他爸被按上叛逃的罪名,再加投机倒把,那非进去不可。
想到这里,赵和平就在周围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比如他印象中,鸽子市旁边不远处的那条胡同是不是还在。
那是票贩子们逃跑的一个主要地方。
小胡同七拐八绕,就像迷宫一样,里面有个夹缝中的小院子破败不堪,没有人住。
大票贩子就收拾了一下,又打通了一个后门,直通另外的一条胡同。
这地方,被大票贩子用来跟小票贩子交易,如果察觉不对,马上从后门溜之大吉。
赵和平以前跟郑定富去过,路很熟悉。
进去在里面饶了一圈,确定安全后出来,鸽子市也开始来人了。
大家有的拿着粮食,有郊区来的抱着自己家养的鸡,还有不知道从哪儿摸到的鱼,基本都是巴掌大小,六七条的样子,也用个搪瓷盆子装水养着摆在边上。
赵和平在市场上转悠了一圈,并没有发现疑似那个铆工的人。
于是就在入口那边,找了一个隐蔽处藏了起来。
很快,鸽子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大家都很有默契,并不说话,偶尔交谈,也是跟耳语一样。
偶尔有手电筒的亮光,也是遮遮掩掩,确认交易的东西无误,就马上关掉。
赵和平很耐心的等着。
终于,有一个穿工装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别人到鸽子市来,都是换上最不显眼的衣服,他倒好,穿着工装。
到了鸽子市,四处转头看了一下,这才进去,在鸽子市里面逛了起来。
赵和平估计这就是他要找的人,不过他没动,就藏在暗处看着。
果然,就跟前世郑定富说的一样,那铆工在鸽子市逛了一圈又回来了,然后在入口呆了一会儿,又逛第二遍。
但是还没等他第二遍回来,鸽子市入口却来了两个人,一个30多岁的高个子,一个40岁左右,个头不高,比较壮实。
这两人在入口呆了一会儿,远远看到那铆工从里面走过来,就对视了一眼,也进了鸽子市。
赵和平看情形,就知道这两人一定就是红套袖。
捉贼捉赃,接下来,这俩人肯定要钓鱼执法了。
想到这里,赵和平从藏着的地方出来,遮掩好自己的口鼻,然后跟在这俩人身后,朝鸽子市里面走去。
这时候,两个红套袖已经迎面跟铆工碰上了。
矮个子的继续往前走,要去切断铆工的后路,高个子的,则看了铆工一眼,凑上去小声问:“有粮票吗?”
他说这话的时候,还一脸紧张的样子,倒像是一个第一次来鸽子市的菜鸡。
铆工看了对方一眼,迟疑了一下,问:“有,不过只有满天飞(全国粮票)。”
满天飞比地方票价格高,可以走遍全国都可以用。
但是如果是当地一般人家,为了省钱,并不愿意要这种,更愿意要便宜一些的本地吃(市粮票)。
高个子沉吟了一下,问:“那满天飞多少钱?你有多少斤?我家办喜事,要用到不少,你可不能给我算太贵了。”
“太贵了我可买不起。”
铆工卖这些年攒下的粮票,本来也是为了给弟弟结婚买自行车的。
这时候听说对方家里办喜事儿,心里就不自觉的亲近了一些。
然后笑着说:“你放心,这都是我自己的票,跟那些倒手买来的不一样,我给你算便宜点儿。”
“满天飞别人都是卖五毛二每斤,本地吃四毛每斤。”
“我给你算五毛钱一斤怎么样?”
高个子犹豫了一下,开口说:“我要的可多,你这个价格还是高。”
“如果四毛八的话,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本来那铆工每次卖给同一人,一次最多十几二十斤的粮票,多了他也不敢卖。
可今天,他听说对方家里有喜事,怕太少了对方不够用,于是发了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