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闹起来了(1/1)
吃过大螃蟹,桂花的香气也慢慢消散了!
沪市迎来了不冷但寒的冬季,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沪市冬季气温一般不会零下,雪偶尔也会下,但多数是雨夹雪。
从海面吹来的东北风,带来了阵阵寒气,冷到骨头里。
室内没有供暖,孩子们不适应这样的气候,一入冬,几个孩子相继感冒。
不知是不是因为双胞胎的缘故,先是平平开始流鼻涕,咳嗽,接着安安也开始了。
于茵不敢掉以轻心,这么多年了,两个孩子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么严重的感冒症状。
晚上,于茵让平平安安睡一个房间,快快和慢慢睡另一个房间,先隔离开。于茵搂着安安睡下铺,平平自己睡上铺。
半夜,于茵感觉很热,摸了一把,安安发烧了。
于茵赶紧起来,又摸了平平脑门,也烧起来了。
“卢书睿,卢书睿……”
于茵穿好衣服,喊卢书睿起床。
“茵茵,怎么了,孩子发烧了?”
“嗯,平平安安都发烧了,很热,得送医院。”
于茵已经给安安穿好衣服,孩子迷迷糊糊的还挺配合。
“我给平平穿衣服,你拿上钱,咱们现在就走。”
卢书睿把平平从床上抱下来,穿好衣服,下楼。
“怎么了?”
奶奶也醒了。
“平平安安发烧了,我和书睿带他俩去医院。奶奶,快快和慢慢还在睡,我看了,他俩没事。早上我们要是没回来,就让她俩在家待着,先别去托儿所了。”
“行,知道了,我一会去楼上睡。”
奶奶想想不放心,万一孩子醒了找不到人,不得吓一跳啊。
卢书睿和于茵骑着自行车,一人带着一个孩子,往医院骑去。
沪市的夜晚很冷,风吹在脸上,生疼!
“妈妈,冷吗?”
“妈妈不冷,安安坐好了,不要睡着了,小心掉下去。”
于茵叮嘱着安安,怕她万一睡着了,把不住,从车座上摔下去很危险。
后面的卢书睿也在叮嘱平平,让他不要睡觉。
还好医院离家不算太远,骑了20来分钟就到了。
“医生,孩子发烧了。”
值班室的大夫看见进来的一家四口,立马精神了,拿出听诊器,让孩子坐在桌边。
“来,张嘴。”医生看了看安安的喉咙,又用听诊器听了听。
孩子嗓子有一点发炎,听着肺部没有杂音,不是肺炎。
又拿出体温计,让安安量体温,医生又给平平看了看。
症状是一样的。
测完体温,安安高烧39度,平平高烧39度五。
医生说打一针退烧针,再开点药回家休息几天,观察观察,如果烧退了就没事了,多喝点温水。
大夫拿出两只小的注射器,抽上药,让平平和安安把裤子褪掉一些,这是肌肉针,要扎在屁股蛋上的。
扎完以后,于茵从平平和安安的眼里看见了泪水。
拿好药,一家四口又骑上自行车回了家。
到家以后,给平平安安吃了感冒药,又一人喝了一杯温开水,被窝里放上热水袋,两个孩子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半个小时以后,于茵摸了一下,还好,烧退下去了。
早上起来快快和慢慢鼻子有一点不通气,于茵赶紧给他俩也喝上了一点感冒药,今天在家休息,别去托儿所了,这一阵是感冒的爆发期。
卢楚睿吃过早饭,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给他和于茵请假。四个孩子都不舒服,他怕于茵一个人照顾不过来,马姐还要负责做饭。
吃过早饭,平平和安安好多了。
鼻子还是不通气,嗓子也疼,好在不发烧了。
卢书睿骑车出去,买回两大袋子木炭,烧了两个火盆儿,放在爷爷他们房间一个,放在楼上他们自己房间一个。
于茵怕孩子把感冒传给爷爷奶奶,她们领着孩子在房间里休息,看书,玩游戏。
四个孩子陆续的痊愈了,时间也过去了五六天。于茵也要抓紧时间回学校上课了,离期末考试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1978年12月18,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于茵对这件事比较关注,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心里有了一些小计划,但还需要契机。
主要现在时机也不对,对内改革,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对外开放,好像还要到明年的下半旬,于茵记不太清了。
而知青的事情于茵虽然也关注,但山高皇帝远,信息传播还是有点慢,不像后世,信息爆炸,挡都挡不住的。
只有隔壁的黄婶子偶尔会过来坐一坐,和于茵说一说还没有返城回来的孩子,好像看见于茵她们,就能看到希望一样。
于茵不知道云省知青大罢工的起因是什么?但是好像是陆陆续续的发生的,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控制。
场面闹得很大,据说好像有好几万人参加,有绝食的,有卧轨的,动静闹得很大,都惊动中央了!
消息还没有传出来,期末考试如期而至,于茵她们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复习。
毕业分配,成绩也很重要,于茵虽然没打算一直在体制内,也不知道会分到什么单位,但是,前两年还是需要上班的。
等考完最后一科,送走了郑月,于茵她们彻底放寒假了。
而云省知青大罢工的事情于茵也从阿香的信里知道了一些。
阿香说“现在云省的知青都停止劳动了,他们要返城,不接受其他任何条件,工作也不要,就要回城。”
“一波又一波的领导下来,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知青都参与进来了。”
到阿香写信的时刻,双方还在对峙着,他们要去京都,去中央要个说法。
他们听从党的号召下乡建设农村,现在,快十年了,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家,他们要回城,他们要回家。
于茵也接到亦娴姐的信,也说起了知青大罢工的事。
她说,“事态严重了,他们知青代表要进京,而中央意见不统一,事情僵在那了。中央的政策知青不接受,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回城。”
具体情况会发展成什么样,现在还不知道。
于茵只知道结果,那就是从明年初,知青会大批申请回城,城里工作岗位紧张,社会闲散人员增多,一些不稳定因素增多。
再怎么样,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不前,该来的总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