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曲《初中》之冬天上学路上(1/1)
胡须,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对父亲说,要求改名字,而且改了两次。
第一个名字叫“胡小侠”,同学们给他起外号,叫他“小霞”。第二个名字叫“胡铁”,同学们又叫他“铁娘子”。因为他样子像个女孩,同学们就如此给他起外号了。
他再要求改,父亲就不高兴了,说“你自个起个吧!”,胡须想了几天,就想出这么个名字来。
同学又起他外号叫“女婿”。然而这次,不改了,父亲不同意再改了,也没法子再改了。
胡须长得什么样呢?
瘦瘦的,瘦人经不起冷。你要问有多“瘦”?以至于父亲怀疑他得了“瘦郁子”病,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身体没有异常。
是不是需要描述下他的长相呢?鉴于作者对于相貌的描述功底很差,所以呢,还是这么说吧:胡须长得像个女孩,用现在的流行语叫“伪娘”。读者大脑可以想象这些人物:郭富城、林志颖、TFBOYS,胡须的模样就类似这些明星小时候的样子,当然,长大后的胡须,没他们帅,其五官没有按照既定路线发展,好在没太离谱,没太放肆。
那他是什么性格呢?平平常常的一个人,一个农村孩子…,作者和你们说他是什么性格的人,就没意思了,你们把文章读下去,自己去感受他的个性,不是更好么?(实际上,作者对于性格的描述功底也很差)。
故事从冬天开始。
冬天是让胡须感受最深的一个季节,唯一的感受,就是冷。青岛冬天的冷,相比于其它地区,算是一般,这个“一般”,是指零下10度左右。
但是,青岛的冬天,从西伯利亚进口来的寒风,经过蒙古草原,如同成吉思汗的铁戟军队一般势不可挡,一路侵占到青岛的大海。它在毫无遮挡的海平面上撒了欢一般地嚎叫着,甚至蘸起冰凉的海水浸湿鞭子抽打在人脸上。
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后,会是什么样子?
雪后的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粉妆玉砌”…,这些课本上的形容词,虽然强制性地印在了胡须的脑皮…,却没渗入他的脑细胞。因为,学生们是被老师死命令般记住海量的成语嘛,至于成语的意义,有几个学生曾体验过?
以上那几个成语的发明者,估计都是在吃喝不愁、住所暖和的“温室效应”环境下,想出来的吧?!
对于初中的胡须来说,完全没那种所谓的诗情画意。毕竟,一个农村初中孩子,是难以体会到“雪景”的,雪也算是个“景?
冬天的早晨,七点,上学一出门,胡须倒也想欣赏下白什么的、皑什么的雪,但一阵寒风袭来,吹得情意全无,尿倒是多了不少,甚至埋怨起来:“路上自行车不好骑啊!”,“滑倒怎么办?”
初中学校距离胡须家有4公里路程,那个年代,初中生都是骑自行车上学。学校在家的北边,这意味着胡须得迎风而上了。
然而,这风,是寒风刺骨,不是春风满面,不是微风凉凉。每天上学,在早晨沉睡中,被父亲母亲叫醒的那一刻,胡须听到外面的风吼声,胡须的心,就是“凉”的。说他麻木也好,适应也罢,他就这么“视死如归”般出发去学校了。
这路的一段,濒临大海,难道不欣赏下海景吗?胡须根本没在意蓝蓝的海、广阔的视野之类,因为,他要呕吐了,风不只是吹得他脸疼,还灌得他反胃,头晕想吐的滋味真不好受,类似晕车的感觉,有那么几次,他实在忍不住不了,就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人的身子仍然在自行车上,然后,他头趴在车头,难受又好受地吐了起来。半消化的饭,冒着热气出来了。
此刻,胡须仍坐在自行车上,两条腿支着地,将头枕在车把上,其实,他很想躺一会。但是,他又想尽力远离呕吐物,不让附近的同学看出是自己吐的。他拼尽全力,保持尚存的一丝自尊。他不想让路过的同学笑话自己。
最惨的一次,他又晕又难受又无力,坚持到达学校后,逼迫大脑鼓励自己坚持到二楼自己班教室。
在进教室的那一刻,有班里同学提醒胡须说“嗨!胡须!你腰带开了”。
胡须无心回应,就连送给对方一丝微笑的力量都拿不出。他麻木地走进教室,来到自己座位,一屁股坐下去,一头栽在课桌上,睡着了。
睡眠是一种奇怪的生理现象,特别是对于人类。
不知道过了多少分钟,上课预备铃声一响,胡须唰地就醒了,他已基本恢复精神头了。“你感冒了?”前座同学回头问自己。“让风吹得不舒服”胡须回答。胡须挺佩服前座。他叫逄宝磊, 这位男同学,冬天裤子里只套一件秋裤,对于胡须这种“棉裤情结”的人,难以想象他是怎么冻不死的。即使有一次,早晨上学路上,碰到逄宝磊,胡须见他被冻得惨不忍睹,脸和耳朵冻得通红,风吹得他“谁的眼泪在飞…和鼻涕”,但是人家还是特么坚持下来了。
逄的学习成绩不好,爱出风头。“装逼,博眼球,这是他来上学的唯一动力”,胡须以为。但是,胡须自己呢?其貌平平,成绩平平,家庭平平…,集众多普通于一身,也算得上中彩票级概率了。
“你还没擦课桌和凳子就坐上了”,逄对胡须说。
“他已经擦过了”,胡须的同桌说,她意思是胡须的衣服已经擦过了。
胡须先是一愣然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