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制作武器(1/1)
我们几个人之中,除了我和阿强勉强还有几分蛮力外,其他三位几乎都手无缚鸡之力。而我那一丁点儿的“战斗力”(如果勉强能称得上是“战斗力”的话),还真是可怜得要命。赤手空拳的情况下遇到稍微棘手一些的野兽,与其傻乎乎地盲目对战,绝对还不如拼了老命撒丫子逃跑溜之大吉。这座荒岛上目前最缺的,就是工具和武器。而类似吹箭枪这种完全可以靠手工制成的武器,虽然原始了一些,但聊胜于无,是否能大大提升我们的防御力倒还不敢那么肯定,但明确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安全感了。这样再遇到凶猛野兽时,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丝丝抗争的勇气。
一“枪”在手,天下我有!
心花怒放中,说干就干。我走到竹林边,东瞅西瞧,仔细寻觅起来。
说实话,要想制作吹箭枪这种武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棍身必须长直,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弯曲弧度,都会影响准度;
2、棍身中空,也只有竹子或类似竹子的植物才能满足这一点。
但竹子有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竹节处并不联通,必须用工具将其捅开才行。但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工具,这一点估计很难实现。如果在国内,倒可以直接用PVC管代替,那是绝佳的棍状材料,可惜我们这会儿在荒岛上,只得就地取材,将就着用一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尽量寻找那种单节就比较长、粗细相对均衡、直线型的竹子,费了半天劲,淘汰了数不清的候选者后,才选定一处大约一米多长的竹身,小心翼翼地将其割断,但仍然感觉竹身稍微有一点点弯曲,但也勉强满意了。另外带了几根长直竹条回去。
跟大家说明了我的意思,大家都非常支持,看我还在为竹身仿佛没那么直顺纠结,阿强信心满满地将竹子拿去火边稍微烘烤了一会儿竹身,通过仔细的掰压纠正,很快就使其顺溜地形成一条直管。问了才知道,他家乡盛产竹子,本地的手工艺人编制竹制品时,经常这么做。
我又用小刀耐心地制作出三根十厘米长的“牙签”出来,特意将头部打磨纤细,试了试韧性,也还不错,并不会显得太过脆弱。但试着吹弹的时候,发现还是有些不够锋利,仅仅凭着牙签般的尖细程度,可能很难刺透兽类的表皮,不过若施加上强大的推力和极高的速度后,这种长“牙签”还是可以一战。
正想勉为其难接受它的时候,芬姐突然想起来之前在林间采集的时候,不小心被干枯的棕榈叶子给戳破了手指,提醒我可以试一下棕榈叶梗。
叶梗?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过香港的一个电影,在东南亚丛林里,洪姓男主的确显露了一手用叶梗弹射杀人的场景,但不确定是不是棕榈叶的叶梗。反正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洞穴外找到之前摘取的棕榈叶,去掉干枯叶子,留下叶柄,逐渐打磨成约15厘米长的细长针形状,然后用小刀慢慢打磨薄的一端,使尖头又长又细,就像是加长版的绣花针,试了一下锋利度和韧性,感觉比竹针更好一些。
由于暂时没有羽毛可以绑在后边,直接在后边尝试缠上了绳子,增大被吹时的受力面,朝着柔软的泥地试了两三次,调整了一下绳子的横截面和缠绕圈数,感觉准度和速度都比想象中的快,而且简直是悄无声息,直接把我乐得合不拢嘴,对接下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一些。
连忙又专门赶制了三条这种加长版的绣花针,沾染上怡保树的汁液后,跟竹针一起妥善地放在了一边。第一条没有涂抹汁液,只是拿来练习准度和力度,方便我掌握吹箭枪的技巧。试验了很多次之后,恨不得拿爬行的蚂蚁都用来瞄准一下吹一吹,简直是幼童得到自己梦寐以求许久的宝贵玩具。
芬姐三个女人看得目瞪口呆,对我这种类似小孩子的行为摇头表示不齿,廖思佳更是说了那句经典的话:男人至死是少年……
处于欣喜之中的我,并没有搭理她话中带着的揶揄,只顾沉浸在吹箭枪带来的快乐中。
廖思佳见我只顾自己傻乐,也懒得继续调侃我,将携带来的海水交给了芬姐。她也知道食物储备的重要性,立即开始着手尝试制造海盐,从火堆旁捡拾一些烧过的碳块,简单涮洗干净后,在劈开的竹筒中塞成满满的一排,缓慢地将海水从一头流下,经过碳块的层层过滤后,从另一头又缓缓地流了出来,如此这般在两根竹筒中依次过滤后,基本上就得到相对干净的海水了。我发现这种过滤还是相当有效,直接建议大家以后从溪流取水后,也这样过滤两圈,算是在这荒岛上,也喝上了“纯净水”。
由于我们的洞口处一直持续有火堆存在,身处的海岛绝对处于热带或亚热带,晴天的阳光完全可以用毒辣来形容,因此她打算同时采用日晒和烘烤两种方法来制作海盐,两厢比对,检验哪种方法效率更高、更为实用。
日晒则相对简单,将海水倒在棕榈叶、竹筒、石碗之类的敞口“容器”中放在阳光下暴晒即可,夜间或下雨时及时收回洞内,白天或晴天时再搬运出去。烘烤更是简单粗暴,直接在火堆上架起类似碗状的石头,将过滤后的海水倒进去一些,慢慢地用小火煨干,最后才收集那些亮晶晶的海盐。
慢工出细活,两种方式都需要耐心和时间,但我们在海岛上,唯一富足的,就是时间。耐心有没有,就得看是谁了。芬姐可以,我就不行,盯着看了一会儿就哈欠连天,简直无聊透顶要人命,趁大家不注意就拉着阿强溜出去溪潭那边了,空留三个女人在身后摇头叹息,表示强烈鄙视。
她们在烘煨海盐的同时,我和阿强也没闲着,在他上午的成果基础上,利用地理特性开辟出来一块水池,是一片原本就存水的低洼处,用削尖的竹片尽量向下加宽加深后,大约半米多深三平方大小的鱼池就做好了。但由于这种山体以石头为主,土壤层比较薄,想再继续下挖,已经碰到池底坚硬的石块,只得放弃深挖的念头。这块水池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恰好横跨在上边,距离溪流不远,通过竹管就能引更多的水过来,而且一半有巨石遮阳,一半露在阳光里,不用担心晒死或闷死。。为了避免兽类骚扰,在四周围了一圈相对大块的石头,上边用细细的藤曼织就的绳子捆成了拒马形式盖在了上边,底端嵌进石缝中固定,这样除非有人刻意地掀起一角才能打开,否则仅仅靠蛮力拱撞,可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也不一定完全能损坏掉它,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被鹿豚之类的野兽骚扰或肆意破坏。
但我盯着人工鱼池看了半天,总觉得还有个细节没有考虑到。扭头看到阿强已经热的满头大汗拿着一片树叶扇风时,才想起来鱼池的投放密度和含氧量问题。
养鱼是不可能的,能存活着保持新鲜以及随用随取,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但这个鱼池还是有些小,不足以提供充足的氧气,抓取过来的鱼如果稍微多一些,估计很快就会缺氧死亡。更何况这个鱼池目前还只是死水一潭,更加难以保证效果了。
我看了看地势走向,继续招呼阿强一起在水池相对低洼的一端又浅浅地挖掘了一条小水沟,方便鱼池中的水过满的时候,溪水又再度从鱼池中流出去,为了防止鱼儿顺着水流逃跑,直接在这里竖起了小型栅栏,隔断鱼儿的逃亡之路。上游则固定了几根用石头劈开的竹筒,利用起伏的地形从附近的山坡上引一些溪水流入鱼池中,这样就做成了活水的形式,不用再担心鱼池缺氧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溪水的不断供水,顺便运载一些细小浮游生物滋养被圈养的鱼儿。
这些,都是小时候在农村玩剩下的游戏。由于当时并没有富足的玩具和游乐场所,就经常往河边、塘玩耍,想不到幼时的经历竟然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
准备妥当后,万事俱备,只欠鱼儿进池。
但仿佛上天在调皮地跟我们开玩笑,鱼池做好了,鱼却逮不到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不仅溪潭处很难再钓上鱼,就连我设置的迷魂阵处,也仅仅发现一两条。我跟阿强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事。
面对着设置还算巧妙的鱼池,却空荡荡的一条鱼也没有,我只有摇头苦笑,感觉自己被大自然又戏耍了一道。正在这时,明显感觉身上的凉意更盛,天色也逐渐暗沉下来,扭头一看,只见黑压压的乌云逐渐蔓延至头顶上空,有种胸闷的感觉,气压开始变低了,看样子,很快就会有暴风雨袭来。
没办法,只好拿着仅剩的两条鱼和阿强一溜烟跑回山洞,看着越来越强盛的风势,心情越来越沉重,看样子,这可能是热带气旋。
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狂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