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走过1991—2004(1/1)
时常在想,时光匆匆过,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有些人觉得转瞬即逝,有些人却觉得时光过了好久,我想这可以类比于物理学中的“密度”,密度大的,虽然体积小,但依然力量强大,震撼力十足。就好比宇宙诞生初期的“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发生“大爆炸”后的那一刻,浩瀚宇宙就此诞生,至今仍在膨胀。到底有多大呢?有个数据供大家类比想象:
足球场:相当71.5个100平方的房子
中国:相当13.5亿个足球场,5000岁
地球:相当53个中国的大小,45.4亿岁
太阳系:可装下130万个地球,46亿岁
银河系:约两千亿个太阳系,136亿岁
宇宙:约两万亿个银河系,138亿岁
我们回到足球场上,一个人又能在足球场上显得有多大呢?既然比不了浩瀚,我想我们可以专注于渺小,专注于个体,专注于身边,这大概就是追寻的“人生的意义”吧!否则往大了去比,月球和火星我们至今还在探索,更不要说太阳系了,这样去想的话反而不利于我们自己过好每一天,想想“躺平”,这大概就是大家觉得再奋斗下去也看不到希望,索性就啥也不做。
讲这么多,作为过来人,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幼儿园也好(不一定会记事),小学的时光也好,作为我们启蒙的初期,绝不是安坐在课堂里学习,或者是整天写作业,又或者是一个地方玩一天,而是想着怎么既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又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增加启蒙时期的“密度”。前面的几章讲下来,我想我的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我以时间为轴写小人物的自传)印象深刻的事情含的七七八八,本章做个总结收尾第一阶段的写作,希望读到的读者是缘分,也能有些许共鸣,为咱们大部分都是平凡生活的你我增加几点印象和回忆。
一.释放天性
我们从人的进化来看,从早期的鱼到两栖动物上岸再到爬行动物,天上的鸟,恐龙,猿猴,猩猩以及类人猿等等,我们的祖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动物,我们现在公认的祖先南方古猿也有二十万年前了,而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延续的文明也就不过才5000年的历史,再比如我们繁殖生养、哺乳后代、社会竞争、懒惰和嫉妒等等的人性,又何尝不是动物本性的体现呢?所以,这里面就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了,强扭的瓜长起来要不变得扭曲,要不变得冷血,要不变得四不像,活在别人眼中的期待,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呢?
“好玩”应该属于这一个阶段的“天职”,自从开始牙牙学语,慢慢站起来,缓缓走路,身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喜欢摸摸、拿拿和摔摔等等,这个时候就会考验父母的做法差别的,有些只会训斥,而有些更多的是包容,但会建立一些底线,比如保证小孩不受伤、在自己的视线、饿了去喂等等。
我想上述做法的后者对于孩子长大之后的影响力都是足够强的,一是“好奇心”的培养,二是“敢作敢为”,三是创新力的培养。类比著名的公司“youtub”的公司的口号“Don't be evil"翻译成中文就是“不作恶”,才让每个“工程师”都能天马行空,自主安排时间,这样反而对于工作的贡献结果比强制你做一些事情的情况下更大。
所以我想,“天性很重要”,而这个阶段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天性的释放也更重要。
二.接触自然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对我们的世界形成初认知的最开始阶段,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阶段绝不是坐在教室里学各种被“灌输的知识”,也不是每天写作业到深夜,各种打卡,更不是每天都在路上还在背着各种考点,也不是刻意去装成“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等等;这个时候也无法形成对于各种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说直白点“象牙塔都还在挖坑打地基的阶段”;当然也更不是让他们整天抱着手机刷机“动画某音”或者盯着平板/电视就是一整天的生活。
我想,这个时候更多的去接触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千物万品,植物动物等等要重要很多,看看大山,见见溪流,望望蓝天,甚至呼吸下外面的空气都显得尤为重要。总览世界上任何一个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我们且不谈论其他有个别特长的小部分人群)以及伟大的发明都是来源于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例如瓦特观察烧开的水壶、法拉第看桌上的线圈和磁的互动、带刺栅栏的发明、晶体管的发明、化学元素的发现等等,这些绝不是在课本上就可以得到的原创。
再往下去追究,我们对于科技产品的发明,以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ChatGpt等等都将是自然界的“仿生”,当然我们人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还有下一阶段科技革命即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纳米机器人钻进认同,走进细胞,通过改造基因来让人延年益寿,那么通过外力提高人的免疫力将变得走向千家万户,这一切也将回归自然,如果你都没有接触过,何谈参与到新的产业革命呢?
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谁懂得复杂,有多高深,而是简单的常识,自然规律的遵循等等之间的差距,我们忽视掉的,恰恰是我们身边日常就在经历的,而抛开眼前追寻远方就是舍近求远。
三.发觉感兴趣的事情
事不在多,而在于感兴趣,现在我们的家长一方面是物质比之前富足了,另外一方面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三也是看别人孩子学啥了,自己也不能比下去,所以小学开始就在参加各种培训班了(辅导课程除外的),忙的不亦乐乎,到头来不是中途放弃就是草草收尾,没有结果。
举个例子,我的“幼儿园”和小学在农村度过,所以谈不上上什么培训班,我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做农活、当好学生等等,而我其中一个发小同学却不这样,虽然他有些捣蛋,但他爱琢磨各种“小玩意儿”,比如在房子上吹笛子,玩象棋等等,那绝对是当时头一等的“拿手”。我时常在房子上远远的听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很是“羡慕”,我想这就是内心真实的感受;下象棋也是,我虽然偶尔假装对决一下,但几乎从来没有赢过。这几个爱好,到了初中作用就明显起来,虽然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但绝对算人缘混的好,老师虽然偶尔批评,但也能感觉出来“惜才”。另外一个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当时这个发小的小姨在我们后来上的初中做老师,可能有个过来人做下指引,刻意在小学阶段就培养了下,当时虽然不能理解,但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相当认可。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看看今天的某音,出彩最多的恐怕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或许唱歌好、或许跳舞好、或许杂技好、或许故事讲得好、或许会搞笑、或许会“水上漂”等等,如果没有自己长期的喜欢和不由自主的去做,我想就算短视频的风口摆在你的眼前,你也很难“出圈”。“众人好不代表你好”,因为大家既然都这样,那就是“平平”,所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方面自己从小会发掘,另外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担任“伯乐”的角色。
甚至可以这样说,幼儿园和小学的阶段,找到兴趣、培养兴趣并发展它尤为重要,兴趣甚至比学习和考试更重要,因为后面学生生涯的考试将像“山上的蒲公英一样触手可见”,这个时候学习好也容易遇到“伤仲永”,而这个时候的兴趣将会影响你多年后的“出彩”。
想想那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指孩子3-7岁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态度中可以预示他们以后的个性特点,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就是成人个性的雏形。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时所受的教育、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虽然说的夸张了一些,但足以说明这个阶段的重要性。
四.多和异性接触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在我们职场当中你一定会深有体会,这也符合我们说的“天性”“自然”“兴趣”等等。动物世界里几个雄性为争一个“雌性”会勇敢战斗、表现和示爱;物理世界里“同性相斥,异性吸引”,吸引力法则在宇宙的运转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追随历史的步伐,你都可以看到母系在历史促进中的巨大作用等等。而这个时候对于异性的态度形成的性格将伴随着以后的生活,比如我之前提到的“不理女性”,甚至受此影响,我后期的学业、工作、社会关系等等都对女性表示“冷淡”或者“不好意思”,这是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小男生和女生在一起玩、聊天、发挥“小男子汉”的角色我想是非常重要的。往大了说,现在的社会之所以这么多“单身”的,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否也是由这个阶段和异性同学相处方式或者父母的教育有关系呢,因为人群众多,这个问题的多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随着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上的声音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不再作为“家庭妇女”的出现,我想这恰恰就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方向的前进。所以大胆一些吧,这就是大趋势,千万别“不好意思”或者担心出现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们这么小,有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哈哈!
五.“金钱观念和行为”
如果最后要加一条的时候,我想就是这个,你也不要觉得俗,老话说的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生在世,为的不过碎银几两”,“金钱可以解决99%的烦恼”等等,而从小建立“金钱”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利益是人性的试金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这些其实都在告诉我们“金钱”和“利益”社会法则,不要旁敲侧击,人情社会等等,这个就是主旋律,勇敢的面对。而从小就建立这样的意识,会让你后来做任何事情尤其是社会的“毒打”会变得很“理所当然”,撇开每个人不同的家庭环境,即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或者是越来越多的中产,我有以下几点分享:
1.是关于钱的“进”,让孩子知道钱的怎么来的,比如工作、劳动、知识甚至是智慧的“巧取”,但不是一味的“勤劳致富”;另外就是引导坚守底线,例如“坑蒙拐骗”,这样长远来看,就算有了财富也是守不住了。
2.是关于钱的“出”,生活中处处是需要花钱的,它的玩具也是要花钱的,没有这种“交换的金钱观”也是会培养孩子无节制的消费,小的时候还好,大的时候有多少也不够“嚯嚯”的。
3.是适当培养挣钱实践甚至是做生意,观察世界上一些富豪,你不难发现他们从小就有“生意头脑”,比如巴菲特小时候卖过报纸、酒瓶盖子等等,才有了投资的习惯和成功,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有类似的经历,国内的商业大佬也有同样的经历,不过很多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有种后知后觉,但却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第3点让我们培养了“赚钱意识”和“理财投资的意识”,这两个是最最重要的社会生存和经营家庭的技能。
好了,收尾了,结果不多“啰嗦了”,谢谢读到此处的你能有所启发,那将是我的荣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