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章 早八哪有不疯的(1/1)
“叮铃叮铃叮”急促地的闹钟声响起,大家也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个声音吵醒,宿舍里发出了痛苦的哀嚎。“我不想起床,我不想上早八。”鱼鱼在被子里发出痛苦的哀嚎,然后老大把她从床上拽了起来。
老大第一个爬起床去洗漱间洗漱,她洗完之后大家也陆续的起床下床开始洗漱,一个刷牙的一个洗脸的,一个想在床上继续做梦结果却只能阴暗爬行的,最后大家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化妆的化妆。准备好之后,她们几个人就从宿舍出发准备去上课了。
春天到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在不同的城市里都分布着这么一个地方,叫做大学,他们或大或小,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域,而在这片地域,又分布着这么一种物种,我们一般称其为大学生。
众所周知,人是群居性动物,宿舍是特属于大学的、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单位,那些大学生们经常会一起结伴走出宿舍楼,在前往餐厅以及教学楼的路上,全是三三两两的男生或女生,大家经常会一起结伴去上课。当然,偶尔也会有那些起不来床的大学生,那他们就会落单,一个人待在宿舍里。运气好的话不会被上课的老师抓到,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逃课成功。而大多数时候,他们被一种叫做点名的规则约束着,因为如果太多次点名缺席的话,到了期末考试这一特定的时间段,他们就会因为平时分太低最后导致期末考试挂科。期末挂科意味着他们要再次重修。这是最痛苦的事情了。今天的人类世界之校园篇就先介绍到这里,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回李玥身上。
又是一个早八的周一,再次经历悲催的早八以及连轴转的课,让李玥感觉有种重回到高中时期的错觉。那种大脑接受很多知识的感觉,真的陌生而又熟悉。每天重复的三点一线,当身处其中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一直不断重复地过程相当折磨人。
“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行为,他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会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与解放,回归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认自己的存在......”美学课的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李玥被这些概念和大串的文字搞得昏昏欲睡。
一只手勉强支撑着自己的脑袋,另一只手间断的在书上勾勾画画,或者记下老师在PPT 上写下的重点概念以及相关解析。美学老师给人一种典型文科生的感觉,一讲起理论以及相关概念就说个不停,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同时又不断展开,让他们自己去看这里,看那里,或者围绕着一个概念连续的讲,不停的输出。
鱼鱼跟李玥一样开始打起瞌睡,“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柏拉图对“美”的讨论是什么?”
老大碰了碰她们的胳膊,说句,老师提问了,“看第75页,柏拉图那块。”
李玥连忙翻书,找到这一页里关于这个观点的论述。不过还好,老师没有提问她们,点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
几个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再那么困了,稍微清醒了一点后继续听课。
老师继续往下讲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从外国的观念讲到国内的,又从抽象的讲到具象的,终于,伴随着悠长的铃声,老师也说完了自己的最后一句话,“好的,那咱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老师整理自己的课件和讲义,大家收拾东西准备奔赴下一个教室,门外也开始出现正在等候上下一节课的同学们,大家像是在运转在各自轨道上的小行星,彼此相望着但是互不打扰,各上各的课。
李玥在跟着大家往另一间教室去的时候,在上楼梯的时候看到了正跟着他的同学们往下走的傅则正,她抬起手本想打招呼,一个傅字还没发出声只张开了口,又想起昨天两个人才闹了别扭于是胳膊还没抬起就放了下去,她有点担心傅则正会不理她,于是只是看着傅则正背着双肩包的背影一点点离她越来越远,李玥这时候看到了他的耳朵上还带着蓝牙耳机,那我叫了他也听不到,李玥想那还是算了,准备继续往上走。
走在傅则正后面的李易恰好伸了个懒腰,刚好看到李玥以及她伸出一半的手,于是很快的拉住傅则正背包上的带子,傅则正回头看他,李易指着李玥所在的位置,示意他往上看,上面俨然就是手还在半伸着的李玥,看到傅则正望向她,她也注视着傅则正的脸,然后露出自己一贯的笑容,看到她好像要说话,傅则正摘下耳机听到李玥说了句,“早啊,你们也要继续去上课吗?”
傅则正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起来一副高冷的样子。
“我也要继续去上课了,你们也去吧,拜拜。”李玥看着傅则正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心想不是昨天原谅我了吗,为什么今天还板着一张脸啊,好像有人欠他什么东西似地。
李玥吐槽完这句后想起来还真是,她确实还欠着傅则正的东西呢。李玥撇了撇嘴,看到自己已经落在她们几个后面,急忙说了一句,“你们几个走得慢一点啊,等等我。”说完加快脚步追了上去。
“我刚刚碰到傅则正了,可是他的表情看起来好严肃,一点也不像平时的他。”李玥跟她们几个吐槽。
“那你说他平时会不会就是那个样子呢,只是因为在你面前才总是表现得那么快乐和贴心。”思思说道。
“人本来就是有很多面的,你难过的时候跟开心的状态不是也很不一样嘛。”鱼鱼也说。
“对,而且今天还是周一的早八,心情不好所以脸看起来臭应该是蛮正常的,你现在的表情也不是多开心的表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