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楚玉这死(1/1)
回巡捕房的路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我俩直接去见了狄威,蓝大少半路突然说有事就没影了。
进了办公室打过招呼之后,小六子将这几天调查的结果向狄威做了汇报。
狄威听后并没发表意见,而是拿出一个卷宗丢到桌子上。
“你看看这样。”
小六子连忙接了过来,卷宗很很厚纸本已经发黄应该是有些年头了。
还没等我展开卷宗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我和小六子连忙起身告辞。
小六子是队长在巡捕房有自己的办公室,只不过比狄威的要小许多。
一进办公室我就迫不及待地桌子上将卷宗展开,此时我才发现这居然一份“直隶衙门”留下记录。
上面记载了一起极为诡异的盗墓案!
当年在省城有一个红极一时的花魁名为“楚玉”,据说“楚玉”本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后因家道中落会坠落风尘。
至于为何加到中卷宗并没有记载,“楚玉”不但人长得漂亮,琴棋书画更无一不通,很快就成了省城头号花魁一时之间风头无量。
可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楚玉”是深知这个道理,当年无数人想为他赎身,最终“楚玉”选择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万家明。
当年万家明已经娶了一妻两妾,算上“楚玉”已经有四个老婆了!
现在大娘并不管事,加之万家明对“楚玉”宠爱有加,进门之后的“楚玉”生活的还算不错。
只可惜红颜薄命,从良不到一年“楚玉”就染病去世了。
当时万家明痛心不已,放出话要为“楚玉”办一场省城最风光的葬礼。
他说到也做到了,那场葬礼办的是相当隆重,据说当天送葬队就达上千之多,流水席更是连摆了七天七夜。
不仅如此,万家明还将“楚玉”生前喜欢的金银首饰全都放在了棺材里陪葬。
也有人说万家明就是“切猫尾巴拌猫食”,楚玉死后留下的财产比这多得多!
“楚玉”下葬不到百天,万家明就跑到衙门报案“楚玉墓”被盗了!
巡抚衙门立刻派人去查看,果然“楚玉”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可让无法解理的是,已经死去多日的“楚玉”依旧面容较好和生前一般无二。
为了早日破案,万家明不惜开出了白银千两的赏金。
没过几天就有人提供了线索,说是城西裁缝铺的学徒小成子曾经拿着一块玉佩到典当询问真假。
当铺的大朝奉清楚得记得玉佩上有一个楚字,他怀疑就是楚玉陪葬之物。
万家明也表示,这块玉是楚玉生前心爱之物,死后就戴在脖子上一起下葬的。
小成子很快就被抓到了巡抚衙门,据小成子说这块玉佩是一个顾客送的。
据他回忆,大概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掌柜的有饭局出去了他独自留下来看。
就在他准备上闸板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极漂亮的女人。
女人说要做一套红色的嫁衣,定好款式之后便留下这块玉佩作为订金。
小成子好奇怎么有女人独自上门订嫁衣,在女人离开之后就跟了出去,结果女人出门就消失不见了。
这可把小成子吓坏了,他知道这女人恐怕不是人。
而他想将这件事说给掌柜的,可看看了那块玉佩他就改变了主意。
果然女人没再登门,他就拿着玉佩去了当铺让大朝奉帮着看看真假,本以为能发笔小财,没想就因为这个引来了官司。
这番话自然没有人相信,一番拷打之后小成子承认了是他盗的墓。
据他供述还有三名同伙,除了这块玉佩之外,其它的赃物都已经被同伙带着去了京城消赃。
很快小成子就因为盗墓罪背叛了斩立决,而他供出的三名同伙却一个都没抓到赃物也没追回。
案子就这样完结,可民间却有很多不同说法。
最为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整份事就是万家明自己搞出来的。
他当初娶“楚玉”就是了为她的钱,根本就不是爱她的人。
“楚玉”做了三年的花魁,来往的王孙贵族富豪商贾不记其数。
被传的最凶的就是,当年有位王爷曾经送过她一件无价之宝“金丝玉肚兜”。
据说这玩意是将上等的暖玉用金丝做丝制成,不仅冬暖夏凉还能让女人青春永驻容颜不老。
过门之后,万家明想过很多办法想把这件“金丝玉肚兜”据为己,都被楚玉给拒绝了。
最后没办法才想出这么一招,将楚玉害死之后又搞出盗墓的把戏。
万家明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楚玉的生前的东西都已经被盗,就算当年的王爷找上门也拿他没办法。
当然了这种说法也没有实际的证据,所以最后这个案子也就告一段落了。
我前前后后看了两遍,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记载“楚玉”是病死的,可并没有仵作验尸记录。
还有就是小成子的供词中根本没提那个三同伙的名姓,更没有他们是如何相识如何结伙作案。
而且小成子当年只有十三岁,在裁缝铺学徒也不一年,他怎么可能结识盗墓贼?
还有就是,卷宗里也没有其它人的证词,就连裁缝铺的掌柜都没询问,审问了几次之后小成子突然就改了口。
这只能说明小成子是被屈打成招的,如果这样那么做案的肯定是另有其人。
这里也提到了一个“王爷”,从时间上看与“龙江镇”那个王爷好像是同时期……
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这个想法把我自己吓了一跳,想想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毕竟王爷不是很多来我们这边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是同一个人,那么楚玉的死与“龙江镇”发生的事情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
万家明姓万,万掌柜也姓万,这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就在我思索之际,蓝大少突然跑了进来,没头没脑的冲了进来,“你们看我把谁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