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家的味道(1/1)
全部嘉宾坐在餐桌前,面前摆着各自准备的第一道美食。主持人朱正清先作了一段开场白,诸如节目旨在通过演绎的方式将古代的美食展现,带领观众在一场场演绎中了解和感受美食背后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关怀,体验我们五千年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第一期节目,我们的主题是《家的味道》,各位嘉宾现场烹饪一道他们各自拿手的或者回味长久的菜,经过一顿手忙脚乱,他们的成果已经摆在现场,让我们一起通过美食了解不同家庭不同的味道。”
“首先是我们历史博士顾尚文,尚文,你面前这道是什么,看着像是条鱼,跟司辰一样,你们不愧是本家。”
“哎,咱们主持人就是博学,还真是鱼。”顾尚文终于调侃他,“西湖醋鱼,我是杭州人,这道菜是杭州传统风味名菜,也是浙江省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根据清代《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这道菜是宋代名厨宋五嫂创制,又叫“宋嫂鱼”。相传宋五嫂是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顾尚文继续介绍“关于西湖醋鱼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宋朝杭州西子湖畔,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不料哥哥被官府迫害惨死,弟弟也因为哥哥报仇得罪了官府。宋弟避难临行前,宋嫂特意烧了一条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宋嫂为何鱼怎么烧成这个这般,宋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去世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也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可惜后来,宋弟考取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可这时宋嫂已经音信全无。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鱼,就是他当年离家时宋嫂烧的味道,于是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所做。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这道菜是你们家常菜还是招待客人必备?”顾司辰问。
“都有,本地人都喜欢,外地人来了也都慕名要尝尝。”顾尚文回答。
“大家都尝过吗?”顾尚文问。
在座的都点头,两位大厨自不必说,姚刚先开口“我第一次吃西湖醋鱼还是上大学,这一算过去快三十年了,当初跟我爱人一块儿去杭州旅游,就像尚文说的,外地人来了杭州怎么能不尝尝这道美食。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蒸的,就像刚刚那个典故里说的,鱼有甜有酸,正好符合我们的口味。”
闫志刚接着说“这道菜的关键之处是鱼,一定是西湖里的鱼,肉质细嫩,鲜美无比,不过口味,有人喜欢酸甜,也有人喜欢红烧。”
“司辰,你呢?”主持人朱正清cue他。
“我啊,我第一次吃好像是上中学,具体忘记了,是跟爸妈去苏杭旅游,说实话我已经忘了当时是什么感受了。”顾司辰回答的很坦诚“不过看尚文做的,应该不错,至少品相看起来蛮有食欲,再加上他刚刚那番介绍,我倒是很期待。”
“那就让我们一起尝尝这道杭州美食--西湖醋鱼。”
话音一落,众人皆拿起筷子投向这道经典名菜,接着纷纷夸赞,特别是来自两位大厨的专业肯定,顾尚文嘴上乐得开花“为了这道菜我专门去老家一家正宗饭店学了将近一周,可算出徒了。”
“比我当年吃的正宗,这个肉更细嫩,酸甜度也刚好。”姚刚夸赞道。
“这就得夸夸我们的老板,多亏了他帮我准备正宗的西湖鱼。”顾尚文不贪功,不忘突出朱正清的功劳。
“这是作为老板应该的。”朱正清也谦虚。
“西湖醋鱼品尝完了,下边我们品尝哪一道,听听它背后的故事?”朱正清故弄玄虚。
“我本家的吧,也是鱼。”顾尚文接话。
“我们就听尚文的,司辰做这道菜可是够忙活的,一会儿要”
“我选这道菜是因为我爱人喜欢,我老家在海边,每年开海都有很多海鲜,我们吃的最多的都是梭子蟹、鱿鱼之类的,别看我们那有个鲅鱼圈,但鲅鱼吃的并不多。我爱人正好相反,就爱吃鲅鱼,红烧、香酥、西红柿炖鲅鱼、鲅鱼饺子,只有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只不过她现在在西藏,条件有限,很难吃到...”顾司辰一边掰着指头一边讲,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浑然不觉其他人都满脸笑意的看着他。
等他滔滔不绝讲完,才发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后知后觉的说“我是不是讲的太多了。”
“不多不多,我们爱听。”厨师张青调侃道“年轻人的爱情就是这么轰轰烈烈。”
“我见过他爱人,确实优秀,一个人在边远的西藏支援,值得尊敬。”姚刚补充道。
“听司辰讲完,我都要流口水了,这道菜一定包含着他们两人满满的爱。”闫志刚接话。
主持人朱正清顺势推进节目节奏“那就让我们一同品尝顾司辰这道充满爱的红烧鲅鱼。”
闫志刚率先夹了一块放进嘴里,顾司辰此刻倒比做菜时更忐忑,直到众人伸出大拇指,他才缓缓松了口气。
“这鲅鱼特别腥,如果处理不好味道既腥又容易让人反胃,火候太轻容易不熟,太重了肉质容易干,司辰这道菜处理的恰到好处。”闫志刚夸赞。
“嗯,确实,我以前在外边吃过一次就是没处理好,特别腥,导致后来很长时间都不想再吃。”姚刚接话“看了我们司辰确实是用了心。”
“做菜用心,对待感情、家人也用心,我们一起祝福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生活和和美美。”朱正清提议。
众人闻言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