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征北军(1/1)
与吴柔胜与贾涉商议了查各大关隘的细节之后,两人就离开了,毕竟枢密院也有许多事等待着他们处理。
约莫过了半天的时间,孟珙与王坚二人就来到了垂拱殿。
“璞玉、永固,你们坐吧。”
赵灵笙知道这两位以后将是南宋的擎天之柱,再加上她心里的偶像情节,所以对他们十分的和气,从来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子,称呼上都是叫表字而不是叫卿家。
“多谢官家赐座。”
孟珙与王坚显然是受宠若惊,坐下的时候正襟危坐,双手搭在腿上,脸上却难掩欣喜之色。
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当家官家了,也不是第一次知道官家对武将的另眼相看,可是两人还是依然还是十分的感动。
孟珙与王坚自从史弥远谋反之后,就一直将定北军驻扎在临安周边,因此第一时间就听说了当今官家的所作所为。
官家虽是二八年华的女子,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大宋建国以来,也许只有她才堪比太祖、太宗。
只有跟随这样的君主,自己这样的武将才能建功立业,甚至是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的丰功伟绩。
赵灵笙和颜悦色的问道:“璞玉、永固,现在定北军训练得如何了?”
孟珙自信满满的拱手回答道:“回官家,现在定北军3000将士已经基本训练完成,只需要与敌战上几场见见血,就能成为一支虎狼之师。”
“好,好啊,真是好极了,”赵灵笙抚掌大笑:“璞玉、永固,你们练军有功,你们想要什么奖赏啊?”
孟珙与王坚同时站起来,躬身行礼道:“这些都是官家让臣做的,臣不敢居功,更不敢要奖赏。”
赵灵笙手往下压了压,笑着道:“你们这大半年来的表现,朕都是看在眼里的,给你们一些奖赏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孟珙想了想:“官家,臣想要为定北军求一面军旗。”
自从赵灵笙让宫中绣娘,为杜杲的忠义军,彭义斌的忠勇军绣了一面军旗。
孟珙和王坚得知以后,自然也是非常眼馋的,只是当时他们觉得自己未立寸功,也不好找赵灵笙索要。
此时听见赵灵笙要奖赏他们,孟珙就大着胆子提出要军旗的要求。
“璞玉,你的这个要求倒是与朕想到一块了……”
赵灵笙拍了拍手,两个内侍抱着一面折叠好的布帛出来,来到孟珙和王坚身前后,两个内侍展开布帛,最终出现了一面两米高、一米宽的巨大旌旗。
旌旗是红底白字,周边绣着一些山川草木、江河湖海,正中绣着三个大字:定北军。
看到这面旌旗,孟珙和王坚不由得大喜过望,深深一躬道:“多谢官家赏赐,臣以及定北军一定不负这么旌旗。”
内侍们再次将旌旗卷了起来,放到了赵灵笙的桌案之上。
赵灵笙目光看向王坚:“永固,你从军多少年了?”
王坚毕恭毕敬的回答道:“自六年多以前,孟老将军在枣阳召集青壮组建忠顺军之时,臣从那个时候就加入忠顺军开始从军了。”
“永固,你也算得上一员合格的将领了,可曾有想过自领一军?”
赵灵笙的话,让王坚的心跳都慢了一拍,完全不敢置信的张大了嘴巴,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孟珙见到自己的好兄弟王坚那傻乎乎的样子,不由得伸手捏了捏王坚的手背,恨铁不成钢的道:“永固,还不向官家谢恩?”
王坚回过神来,他看了看孟珙,再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尖,很不自信的说道:“官家,臣从未自己单独领过一军……恐有负官家所托。”
孟珙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
如果不是官家在这里,他都想敲敲王坚的脑袋,想知道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赵灵笙也有些意外,王坚居然打算拒绝自领一军的建议,可见现在的王坚虽然勇猛过人,还没有做过独当一面的心理准备。
余玠比王坚还小一岁,比他还晚好些年入伍,却能干到了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此后余玠经略四川,王坚固守合州,这其中固然有贾似道擅权的原因,自身的原因也是其中之一。
不得不说,天赋这东西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此时余玠虽然已经提前多年入伍,不过还没有彻底的成长起来,再新建一支新军也只有王坚能胜任了。
“永固,朕有意再建一支新军,由你来担任统领……你的能力朕是知道的,领一军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朕对你很有信心……”
赵灵笙笑着给王坚鼓励。
王坚眼含热泪的跪了下来:“多谢官家的信任,臣必当誓死以报。”
王坚此时心里就只有一句话:官家待我天高地厚之恩,决不能辜负官家对我的信任。
赵灵笙将王坚扶起来:“新军就叫征北军吧,和定北军一样先招3000人加以训练,朕让余玠做你的副将,成军之后,朕再赐你一面军旗。”
再过一两年之后,想必余玠和周胜也成长起来了,再让他们各领一军,立了功之后就扩充他们麾下的军队。
十多年以后,这四人率领的军队,说不定将就会成为下一支【岳家军】。
王坚深深一躬:“臣多谢官家赐名!”
赵灵笙看向孟珙:“璞玉,既然定北军已经训练有成,朕有任务交付于你。”
孟珙躬身行礼:“官家请吩咐。”
赵灵笙道:“大散关守将王夔残暴不仁,朕将委派你去坐镇大散关,节制大散关以及凤州兵马。”
“定北军随你一起去大散关驻扎,定北军的人数可以扩充至两万,你可以从周边百姓中挑选,也可以从附近大散关驻军中挑选一部分。”
说到这里,赵灵笙停顿了下来片刻,再问道:“璞玉,你愿意去大散关吗?”
大散关地势图,宋金两国以大散关为界
孟珙大喜过望,躬身行礼道:“臣愿意。”
赵灵笙满意的点点头,孟珙不愧是南宋最后的脊梁,在关键的时候能担事。
这就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