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子死因(1/1)
【另一位太子有些许特殊,他是唯一一位被皇帝父亲二立二废的太子,他就是大清朝的胤礽。】
二立二废,这康熙是在玩吗?
前朝帝王一脸懵逼。
康熙四十五年
自己为何会被二立二废,胤礽不明白。
要说他会被废,他心里有这个设想。自从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被圈禁处死,他就明白了自己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
可是为什么还会有第二次立太子?
太子被二立二废,那就证明最终登上帝位的不是太子。胤禟想到这里,心里乐开了花,只是碍于康熙还在上头,才没表现得过于明显。
太子总是趾高气昂,不把兄弟们放在眼里,一个不如意就是一顿打,早前还一脚把四哥踹下了台阶,胤禟讨厌死了这位二哥。
太子党的官员心里也打起了小九九。要是太子最终被废,那他们这些人也讨不了什么好。
天幕没有透露到底是谁最终夺了帝位,他们想改投阵营都不知投哪位皇子。
【康熙十三年,胤礽出生了,他的母亲是康熙的皇后,他也是唯一长成的嫡子,可惜的是,母亲生下他两个时辰便因难产薨逝。
康熙帝与皇后感情很好,皇后死后,他便移情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他决定自己亲自抚养这个唯一的嫡子。
胤礽刚过周岁,康熙便册封宝贝儿子为太子,极尽宠爱,太子的用度比康熙自己的都好。
太子也不负众望,他自幼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胤礽开始有了危机感。】
【清朝的皇子王爷们可以参与各种军政事务,这与别的王朝都有些许不同。
明朝一旦确立了太子,那么别的皇子基本就是不怎么认真教育,最好只知道吃喝玩乐,皇帝才能安心。
康熙是个重视孩子教育的帝王,做他的儿子,那是真的十分辛苦。 】
【皇子们从六岁起就要去上书房读书,每天早晨寅时起床,先学满蒙,再学汉学,天文星象、骑射打猎无一不包。
读书得读一百二十遍,一年只能休息两天半。生日和春节休息一天,除夕休息半天。】
纨绔们看到这都睁大了双眼,天天这么学,人会受不了的吧。
要是这么活着,那还不如早点投胎呢。
【康熙想把孩子们都教导成全才,很明显,他成功了,他的儿子各个优秀。
其实,就这样的教育资源,天分一般的孩子都能学出个成就,更何况他的儿子大多天分奇高。】
看着站在底下的孩子们,康熙一脸骄傲。
他的孩子怎会不优秀呢!
【一般人家里,儿子各个有出息,那是父亲教育有方,是好事。
但在皇家,却不是这样。皇子各个有本事,他们又不像百姓可以外出打拼,他们只能待在京城。
年纪小时也没什么,慢慢的,他们长大了,他们心里会想,大家都是皇子,都有治国的才能,这太子之位凭什么只能你胤礽来坐?】
【第一个向太子之位发起挑战的是大皇子,他身为庶长子,每次见面还得给弟弟行礼,心中万分不服。
大皇子胤禔聪明干练,文武双全,他是康熙第一个养成的皇子,先前的四个儿子都夭折了。可想而知,康熙也很器重这个孩子。
康熙三征噶尔丹时,好几位皇子都随军出征,站上了政治舞台。
康熙三十七年,大封皇子,一口气封了六位皇子,他们可以参与国家政务,有了拥护的势力。】
对政治稍微有点敏感度的人都能看出来,胤礽这太子是不好当了。
【诸位皇子想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斗倒皇太子,毕竟,他们想当太子,但是太子这个位置上有人,他们得先把太子拉下来,然后才能一决雌雄。
自此之后,朝廷变得乌烟瘴气,处处都是尔虞我诈、互相攻讦。
为了对抗兄弟们的势力,胤礽只能继续笼络大臣,结党营私。但这何尝不是对皇权的威胁呢?
康熙四十二年,太子的最大拥趸落得个圈禁处死的下场。
就在这个时期,八皇子胤祀笼络了大批朝臣。
失去了最大拥趸的胤礽只能扩张势力,继续和他的兄弟打擂台。
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胤礽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这一点和李承乾是一模一样。
终于,在耗尽了皇帝的耐心之后,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了。
面对满朝文武请立皇八子为太子的奏折,康熙怕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朝臣都背叛了他,转头去支持他那个出身卑贱的八儿子,不仅是朝臣,还有他的兄弟,他的舅舅,他的三个儿子都支持他的八儿子。
要是老八当了太子,自己岂不是会成为第二个李渊,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没办法,为了不让八儿子继位,他只能又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这个时候,胤礽只是一个工具罢了。
基本解决了皇八子的威胁之后,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
自此,当了三十七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宫内忍度余生。】
前朝太子看完胤礽的一生,也有些许兔死狐悲之感。也许,太子真的只是一件政治工具罢了。
而别人心里想的却是这位康熙皇帝的八皇子是真的厉害。身份卑贱,还能笼络了那么多朝臣。
康熙心里想,原来胤祀已经聚集了那么多的党羽。
锐利的目光直朝着老八射去。
站在前头的胤祀直接跪下,口称自己绝不敢觊觎太子之位,许是天幕弄错了。
康熙没再言语。现在不是好时机,首先还是要搞清楚究竟是谁投靠了老八。
朝臣们也都装鹌鹑 ,反正天幕又没有指名道姓。
其实对于未来的发展,康熙明白他做那些事儿的理由。
大清国只能有一位皇帝。而他年龄大了,精力没有年轻时那么充沛。
看着慢慢长成的儿子,他一边欣慰一边担心。
欣慰他们好好长大成人,各个能力卓绝。担心他们为了皇位不择手段。
为了皇权,有些事是不得不为。
胤礽只觉得厌烦,斗了这么久,最终却得了这么个结局,真是讽刺。
【下面要说的这位太子和前两位差不多,都是年少时最得父亲喜欢,能力不差,最终却没能继位。所以这三位太子是后世公认的悲情太子。
最后一位悲情太子就是刘据。
刘据死于政变,而且是自己引发的政变。】
汉武帝时空
元朔四年
此时的刘据还不是太子,看着熟睡的儿子,皇后卫子夫的眼里满是复杂。听这天幕所言,据儿将来怕是死于谋反,可怎会如此?
刘彻也想问,怎会如此?
陪侍在汉武帝身旁的卫青和霍去病赶紧跪下请罪。
【继位十余年的汉武帝刘彻一直无子,这件事都快成了他的心病。皇帝无子,诸侯王蠢蠢欲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据出生了。
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出身寒微,原为平阳长公主府的歌女,后来入宫为皇帝生了三女一儿,生下长子不久,卫子夫就被立为皇后,他的儿子刘据也就成为了嫡长子。】
【元狩元年,汉武帝将时年七岁的长子刘据立为了皇太子。为刘据请了不少名臣和德高望重的学士当老师,刘据也没有辜负皇帝父亲的期待,成了一个满足父亲心意和国家需求的完美太子。
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虽说是为了天下安定,但百姓过得并不算太好。所以汉武帝有意培养出一个仁慈宽厚、温和谨慎的继承人,用来保证打完匈奴后国家能休养生息。
太子仁厚,遇上处罚过重的案件会出手干预,为百姓平反。一些严苛残酷的奸邪之人为此怀恨在心,他们害怕太子以后登基,自己这些人没有好日子过。所以他们就拧成了一股绳,整天想办法离间皇帝和太子的父子情分,开始陷害太子。
一会对皇帝说太子调戏宫女,一会又说皇帝生病,太子却面露喜色。
刘据听到了别人的诋毁,竟天真的觉得他的皇帝父亲肯定不会相信。他不知道假话说上一万遍也许能变成真理。
不得不说,真是有点傻白甜和圣父那味了。】
据儿也太过善良了,刘彻想不通,祖上好几位君主都是狠人,刘据是怎么养出这副德行的。莫不是教育出了问题。
【在皇帝心里埋下了钉子之后,奸佞开始了他们的操作。
此时,被称为大汉王朝的双子将星的卫青和霍去病已死,奸佞们拿捏了皇帝对于外戚家族的忌惮心理。毕竟皇帝本人也是在和他的奶奶的家族斗争多年才得以掌握大权。而身为太子外戚的卫家和公孙家便成为了皇帝内心不安的存在。
奸佞们利用巫蛊铲除了卫家和公孙家一众人等,太子至此无太大势力可依靠。
没过多久,汉武帝游幸甘泉宫时生病。奸佞们称是有人以巫蛊诅咒天子,汉武帝命他们去查案。最终他们把铁锹挖到了太子东宫,并找到了桐木人偶。刘据没想到自己的宫中会挖出人偶,心中惊惧。而此时的武帝却在甘泉宫中养病,不通讯息。太子无法向他的皇帝父亲证明自己的清白,又担心自己会成为扶苏第二。所以他走投无路之下开始矫诏抓捕陷害他的人,与皇后一起控制了长安城。】
难道扶苏会因为被奸佞陷害而死?要是扶苏死了,那大秦的下一代君主会是谁,会是他害死了扶苏吗?
嬴政转头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又放弃了兄弟相残的想法。扶苏一向与兄弟们亲厚,关键是,在他看来,其他的几个儿子的天资实在是太过一般,他们应该没这个本事蒙蔽自己这个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