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电视台来人(1/1)
其实也没什么好准备的。
之前林知瑜在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规范了车间的生产,还把食品卫生放到了首位。
厂区所到之处,必须时刻保持干净,不能有任何垃圾出现,工人们不许在厂区里吸烟,更不许吐痰,还有进车间之前,必须先用肥皂水洗手消毒,再用清水清洗两遍,用消过毒的毛巾擦干手,穿带上消过毒的手套跟工作服才算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穿戴好手套跟工作服的工人们要进入车间必须经过一个隔断,这个隔断最上面有几排小风扇,进去的时候温温的风会从头吹到脚。
确保工作服外层不会有任何的杂质。
工作服是那种从头包到脚的,足够轻薄不会影响干活儿,但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干净。
除了手套跟工作服,工人们还要带口罩,总之就是工人本身不会真正接触到产品。
上班的时候按部就班,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工人之间不允许讲闲话,更不许打闹玩乐。
因此,整个车间不仅干净卫生,还特别安静,除了机器运转声响,便是工人们忙碌有序干活儿的身影。
厂里不止严格要求工人这样做,只要进生产车间的人无论职位高低,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定。
但凡有不遵守的人,或者因此生事儿的人,没有记过批评或者是罚款之类的处罚,都是直接开除。
管理可谓相当严格。
但工人们却一点儿怨言都没有,因为工资开的高开的公平,拿人钱尽人事,想多挣钱的就好好干,不想干的人也可以选择不干。
高工资又不累的工作,有的是人抢着干。
虽然大部分村里人都已经有了工作,但还有外村人呢。
厂里修建了两排宿舍楼,听说要扩大生产,将来本村里的人不够了,还会从外村招人。
所以,大家也坦然接受。
甚至比以前干活儿更卖力,因为大伙儿明白一个道理,能留在厂里的肯定都是干活儿好的。
干活儿磨磨唧唧偷奸耍滑,又不遵守厂里的规定,这样的人谁也不要。
而且车间还有大的风扇,风扇一开,车间里面很凉爽,一点儿都不热。
前来录像的李记者跟同伴被包裹的严严实实,连摄像机都被罩了一个塑料袋,只露出镜头的部分。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仗,觉得特别新奇,也觉得这加工厂实在是太讲究了。
这要是还不干净,怎么才算干净呢?
不止李记者觉得新奇,孟季凡也十分意外,他只走了一个来月,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不用想,肯定都是林妹子的主意。
孟季凡原本还有些紧张,虽然他自诩加工厂一直以来都把干净卫生放在首位,但也没有十分的把握能让李记者满意。
他从南方匆忙回来,还没来得及进车间。
并不知道车间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
其实加工厂改变也不是无迹可寻,院子比以前更干净,目光所及之处擦的锃光瓦亮的,连院子里都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烟灰,比以前的泥院子干净平整多了。
院子角落还用砖头围了几个整齐的花池,里面种着好多月季花,这会儿五颜六色的开的正好。
满院子都是淡淡甜甜的月季花香。
还有门口的保安也换上了制服,说实话看起来比之前精神多了。
加工厂堪称焕然一新。
只是孟季凡之前全部的心思都在手里的订单上,根本没心思关注其他,所以并没有发现这些改变。
直到高原跟他说,李记者要来厂里参观,孟季凡想着在李记者来之前,得好好准备一番,起码打扫一下卫生,提前跟车间的工人们交代一番,等李记者进车间的时候,干自己的活儿就行了,别乱说也别乱看,权当没有这回事儿。
也别给加工厂惹麻烦。
他打算的挺好,等真实施了,才发现院子里特别干净,根本不用打扫,而且高原告诉他工人们也不用特别嘱咐,自然些就足够了。
孟季凡唯一需要准备的,就是把他自己收拾立正了,做不到立正,起码得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
大伙儿都准备的特别好,他这个老板可别拖后腿。
这话把孟季凡都给说心慌了。
高原也太夸张了些,他也算见多识广,还能拖大伙儿后腿不成?
可当孟季凡真正见识到车间的变化,他才意识到高原一点儿也没夸张,说的都是诚诚恳恳的大实话。
甚至还谦虚了。
毫不夸张地说,就车间现在这幅模样,完全就是南方经营多年的大厂标准,一点儿不像新开的工厂。
处处方方都管理的特别好。
这无形中让孟季凡底气十足,信心也回来了,领着李记者在车间转了一圈儿,每到一个地方就详细地给他介绍一番。
李记者连连跟同伴点头,“没想到加工厂管理这么严格,先前还有传闻称,加工厂的生产条件不达标。
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若不是亲自到现场来看看,估计都被他们误导了。
你说是吧,吴同志?”
“嗯,确实如此,报社也太不负责任了些,随便找个个例,也没有事实证据,配了几张似是而非的照片,便信口开河,说加工厂的卫生条件不达标。
像这样模棱两可的文章,不加证实便随意报道出来,误导广大群众,就这还口口声声地说是为了群众们负责。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种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话也能说出口。”
吴同志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私下里跟李记者关系还不错。
李记者找到他,请他一起来一趟,将事实调查清楚,鲫鱼罐头加工厂虽然只是一个小厂,跟县里其他国营单位比不了,但加工厂开在农村,服务农村,承载着村里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计。
如果加工厂确实有问题,那么他就把这些事儿从电视台光明正大的爆出来,还要请相关部分依法严查。
毕竟,食品安全是大问题。
如果不重视,一旦发生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不仅会给老百姓造成伤害,还会给县里带来麻烦。
易水县的名声都会臭了。
以后再办食品加工厂,谁还会买单?
当然,如果加工厂的生产条件达标,并没有报纸上报道的那些事儿,也要由电视台播报出来。
以正视听。
还加工厂一个清白,给大伙儿一个交代,也从根儿上杜绝报社的不良报道。
有些事情,如果不从根儿上制止,任由这种不良风气继续发展下去,以后便会进入恶性循环,没法儿控制了。
报社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想阴阳谁就阴阳谁,一天天没正事儿干,拿着一点儿无中生有的事儿各种瞎说。
给各个厂造成影响,还误导群众。
群众有了心里障碍,不买产品了,那样还发展什么经济?
这些道理是宋屿川讲给李记者听的,李记者是个十分刚正的人,加上职业原因,对报社不经调查就胡乱瞎说的行为十分不满。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李记者知道,报社发出来的这篇报道,里面的肯定不是真的。
他们手里要是有确切的证据,还能说的这么模模糊糊?
李记者最讨厌有事儿不说清楚,有什么事儿不能摊开在阳光下大大方方的见人呢?
还报社记者呢,呵呵,简直就是给同行抹黑,记者的脸都让报社给丢光了。
所以,宋屿川给他打了电话之后,他立马就答应了,还去找了吴同志。
他们亲自来加工厂调查一下,在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孰是孰非便都真相大白了。
从私心上,李记者偏向加工厂。
因为加工厂开在农村,一下子给村里解决了好多生产力,县里齐书记对加工厂乃至林知瑜同志本人十分重视。
李记者也觉得像林同志那样见义勇为的好同志,只会给大伙儿考虑,根本不可能做不利于大伙儿的事儿。
加工厂她有股份,她参与的工厂卫生条件还能不达标?
想也知道不可能啊,
林同志不允许这种事儿发生。
李记者跟加工厂不熟,只在建厂的时候。跟齐书记一块儿去参加了动工仪式。
其实,当时齐书记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明面上是参加加工厂的动工仪式,实际上是为了考察一下林同志的鱼塘。
鱼塘才是根本,至于加工厂,真的只是顺带的,若不是因为林同志在里面有股份,将来鱼塘养出来的鲫鱼,有一部分用来做鲫鱼罐头,齐书记怕不会腾出时间,专门去一趟。
总之,再没有亲自到现场调查清楚之前,李记者不会向着谁,不会否定报社,也不会说加工厂没问题。
没有实际证据,不随便乱说话,是一个记者该有的职业素养。
李记者敢直接把吴同志一块儿叫来,纯粹是因为信任林知瑜。
吴同志觉得有道理,也没多想便答应了。
孟季凡这才知道,跟前这位个子不高没啥存在感的人,原来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好像位置还不低。
他心思动了动,连忙介绍起来,“我们厂把食品安全放到第一位,从食材源头开始,用的鲫鱼都是旁边鱼塘养殖的,制成产品前确保足够鲜活,不鲜活的我们也不用。
车间里要做到一尘不染,时刻保持干净卫生。
而且我们的生产线自带三道高温消毒工序,从初车间的鲫鱼预处理工序,到制作工序,再到成品包装,都要经过高温消毒,一来能保证食品长期存放不变质,二来可以保障食客们放心食用。
还有,我们车间的工人们,也都按照要求做过检查,办理了健康证。
厂里也有这方面的规定,如果工人们有感冒发烧或者其他疾病,都要先休息先治病,等身体彻底健康了,才能继续上班。
我们厂对这方面要求的很严格,相关的文件手续都齐全,二位如果需要查看一下,就移步去办公室。”
吴同志看向李记者,这些文件他倒是可以从局里都能查到,不担心孟季凡不说实话。
他去不去的都行,全听李记者的。
李记者觉得既然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得有始有终,正好车间转完了,需要的资料也录好了,去一趟也无妨。
孟季凡是个会来事儿的人。
现场领了两盒鲫鱼罐头,路过库房的时候,又从库房里拿了两盒已经装箱的罐头。
等李记者跟吴同志查看完资料,孟季凡奉上好茶,又将鲫鱼罐头打开,让他们品尝一下。
整个过程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没有任何作假。
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
李记者跟吴同志也没推拒,他们本来就是来调查食品安全的,自然也要当着镜头的面,亲自试吃才行。
一共四盒,李记者跟吴同志,每盒尝了半盒,吃的津津有味,一时间都忘了说话,从神情上看,不用多说,都知道这鲫鱼罐头相当美味。
李记者跟吴同志从办公室里出来,恰好看到有一行人正往厂里送鲫鱼。
他们拉着板车,板车上是一个个一米高,半米宽的圆铁桶,里面都是活蹦乱跳的鲫鱼,还放了水。
孟季凡解释道,“我们用的鲫鱼,为了保证足够鲜活,都用一批送一批,也是因为距离够近,才能这样。”
若是距离远了,可不敢用板车送,可若是用别的车送,运输成本又会增加,还不能保证运送到的鲫鱼足够新鲜。
关键加工厂不用存货,需要多少鲫鱼,给鱼塘那边下个订单,他们就给送来,不然神仙也不能保证用到的鲫鱼都是鲜活的。
李记者点了点头,觉得这是个关键点,听说镇上香满园饭馆用的也是这边的鲫鱼,他又不是没喝过鲫鱼汤,也不是没吃过鲫鱼罐头,但香满园的鲫鱼汤,还有加工厂的鲫鱼罐头,就是比别处好吃,鲫鱼汤足够鲜美,鲫鱼罐头也入口即化,咸香酥脆。
说白了,除了工艺先进,管理规范,大抵是因为食材本身足够好,才能做到这一点。
李记者当下提议,既然来都来了,不如顺便去鱼塘看一看。
孟季凡自然可以陪同,不过鱼塘不是他的,他没权利做决定,让高原去办公室给林知瑜打了个电话。
林知瑜自然是同意的,她已经听高原说了报纸上的事儿。
又想到宋屿川把李记者请来,林知瑜意识到这肯定不是宋屿川一时兴起。
大抵是他有意为之。
报社含沙射影地报道加工厂的鲫鱼罐头有问题,那他们就把电视台的记者请来,把加工厂的生产车间敞开,摊在阳光下给大伙儿看。
真真切切的证据摆在眼前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知道到底是谁在说谎话误导大家。
若不是高原提起,林知瑜还不知道宋屿川默不作声地帮她做了这么事儿。
会疼媳妇儿知道为媳妇儿考虑的男人,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招人稀罕。
她让高原直接带李记者他们去鱼塘找她大哥,他们本本分分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干事业。
挣得都是干净的钱,从来不做昧良心的事儿。
有什么不能看的?
不仅要看,还要大大方方地摊开给他们看。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孟浪妈一行人想要无中生有,大伙儿也不答应啊。
李记者跟吴同志又去鱼塘考察了一圈儿。
在鱼塘工作的都是老实本分的村里人,他们见有人扛着摄像机,虽然挺好奇,但也知道不乱看不乱说,安安静静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儿。
林国庆刚从鱼塘里出来,身上的工作服上还有好多泥。
这一行人里,他只认识孟季凡跟高原。
听他们说明来意,林国庆才知道抗摄像机的是李记者,那个个子不高不言不语的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他们来参观加工厂,顺便参观一下鱼塘。
回头制成节目,会在电视台播放。
林国庆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人,心里还挺紧张,有些担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适,或者说错了话,会给小妹丢人。
李记者是个精明的,“国庆同志,你不要紧张,就给我们多讲讲这鲫鱼从养殖到出货的过程,以及平时怎么喂养的。”
林国庆闻言,松了一口气。
讲这个他在行,于是把他们领到鱼塘,一边给他们看现场,一边有条不紊地给他们讲解。
鱼塘多长时间换一次水,喂养鲫鱼用的是上好的草料,三个鱼塘循环养殖,确保可以大量供应,出货时,要逐批记录。
确保每一批出去的鲫鱼都有源可溯。
有些人平时不擅言辞,不过一旦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话便会多起来,而且态度专注又认真。
说的就是林国庆这样的人。
李记者听的非常满意,连连点头,看林国庆带上了一层滤镜,不愧是小林同志的大哥,这口才着实可以。
一行人从鱼塘考察结束之后,在孟季凡的邀请下,又去了镇上的香满园饭馆。
毕竟,此次事件受重创的是孙旺祖。
既然要解释,就一次性全解释清了,省的留下话柄。
李记者的小汽车突突地来,又突突地走了。
村里人都知道是电视台的人来采访了。
大伙儿都挺兴奋,李记者去了加工厂又去了鱼塘,扛着摄像机照了好久,听说把他们都照进去了。
等李记者回去之后,会制成节目,在电视上播放,还在当地的新闻频道。
大伙儿都很激动,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要上电视了?
在村里刨食的农民,还能上电视!
这若是搁以前,连做梦都不敢那么做。
大伙儿一个个激动的不行,想从电视上看看自己。
不过激动半天,慢慢也就冷静下来了。
即便能制成电视节目,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又咋样?
村里没有电视机,想也是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