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反间计之四告偷窃(1/1)
比起前三个案件,吕施对于偷窃案的描述显得有些简略,可能因为此事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吧。据他所述,案发当天有一个乞丐来他们所住的“平湖客栈”乞讨,吕施拒绝施舍其银两,一旁的杨锐看到大笑其寒酸,当即拿出一百两银子给了乞丐。没想到,过了两天,吕施清点银两时,发现少了一百两银子,他立刻觉得是杨锐偷的,于是前去找他理论。据吕施说,杨锐在他面前承认了百两银子是他所偷。然而口说无凭,所以才打算上告官府。
这是两年前发生的纠纷,吕施却到现在才上告,可见他对打赢这场官司并没有信心。这次,吕施将此案连同另外三桩他认为必胜的案子一同上告,就算官府没法对杨锐在盗窃之事上定罪,杨锐也会因其他事情获罪。
由此可见,吕施与杨锐因“盗窃案”结怨,于是吕施让亲信周华潜入杨府“卧底”,暗中搜罗杨锐不法之事。撇开其他三个案子不说,此案乃两人结怨之因,我觉得有必要将此事调查清楚。
平湖客栈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客栈,富商巨贾往往都会选择居住在此。幸运的事,时隔两年多,客栈的掌柜并没有换人,仍然是状纸上所述的一个叫邹平的人。掌柜热情地招呼我们入住,进了房间后,我立刻亮明了我的身份。掌柜显得有些紧张,当我说明我想调查的是两年前的盗窃案时,掌柜立刻放松下来,他笑着说:“这件事我记得,我还记得那个商人姓吕,他可闹了个大笑话呢。”
“哦?说来听听。”我很庆幸掌柜还记得这件事。
掌柜于是坐了下来,乐在其中地讲起了故事。“我们客栈门口的街上有个乞讨为生的老叟,他平时一直坐在客栈斜对面的肉铺门口乞讨。那天,他突然跑上门,指名道姓说要见一个叫吕施的客人。我刚刚接待过一个叫吕施的商人,我觉得好奇,没有将老叟赶走,而是让他报上姓名,然后让小二去通报了。过了很久,小二通报了好几次,那位姓吕的商人终于下来了。老叟看到他很高兴,立刻迎上去,但这位商人却神态冷落,对老人爱理不理。他们一起喝了一盏茶,彼此都没有说话。后来,老叟终于露出了让商人接济的意思。
商人说:‘我好不容易才周转到这些钱,你让我接济你一百两银子,我还怎么做生意。我最多给你十两银子了。’
老人应该是读过书的,心高气傲,他指着商人骂道:‘你也不想想十几年前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是谁接济的你,是谁手把手教你做生意。我接济你的又何止百两银子,我教会你的,又何止一星半点!如今我被罢官流落至此,看到你我犹如看到救星,只希望你接济一些银子好让我返回家乡,没想到你竟是如此忘恩负义!’老人越骂越激动,周围的人都听见了。
那个商人却任由他骂,丝毫不动声色。这时与他同行的另一个商人下楼来了,他好像姓杨,他问吕施说:‘这个老头说的是真的吗?’吕施尴尬地点点头。我想这个人还算有点良心。有些没心肝的人,说不定直接就把老叟赶出去了。
于是,姓杨的商人说:‘你担心没钱周转,你可以找我借钱啊。如果我肯借你百两银子,不收利息,你愿意拿这些钱来报答这位老人吗?’
当时周围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吕施只好勉强答应说:‘当然愿意。’于是,那个杨姓商人就让吕施写借据。当着众人的面,吕施只好写了。他的同伴收下借据,立刻拿出一百两银子给了吕施。吕施闷闷不乐地接过银子,不情愿地给了老叟。后来杨姓商人又摆设酒饭,留老叟喝酒。他们三人一直喝到很晚,一个个都醉醺醺的。
第二天老叟就不见了,我想应该是拿着银子回乡了吧。可是奇怪的是,杨姓商人和吕施再也不同行了。他们一前一后离开了客栈。听他们的小厮说,吕施认定杨姓商人偷了他的银两。”
掌柜愉快地说完了,急迫地等着我发问,可是我并没有什么想问的。他花了大篇幅讲述了老叟的事,但偷盗之事只提了一句。我不知道老叟与这件偷盗案有多大的关联,但是老叟这件事本身的确非常有趣。在大庭广众之下,吕施忘恩负义、一毛不拔,杨锐则善解人意、乐善好施,光是这样也足以让他俩结下怨仇。至于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觉得有必要再去一趟杨府,问一问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