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中原一统(1/1)
杨再兴建立的兴国只有五万正式军队。但是这里面不良人、黑衣人以及打更人已经扩张到六万余人。
更别提还有一支万余人的炮兵不属于军机阁管辖。
这次起兵五万南下绝对是大手笔。
五虎大将也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为国出战了,就连接替陈琦的岳云也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军机阁的方案上报到杨再兴手中,杨再兴没有拒绝,全部审批通过了。
开平十一年三月。
唐人有言“烟花三月下扬州”可是这次大军跨过长江不为平抛也不为欣赏扬州美丽的琼花。
五路大军,一路从汉中入川,一路从鄂州去两湖致南越,一路从顺江而下在扬州登陆一下,一路从琉球出发直逼两广,韩世忠亲自带着大军从池州出发攻打临安。
攻占临安,俘虏宋朝皇帝的功劳最大。奈何韩世忠是统帅无人可以反驳他的战略。用韩世忠的话,五路大军都很重要。没有轻重缓急一说。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次最大的功劳是韩世忠。
曾经的不攻打宋朝的誓言统统抛在脑后。
一为富民强国,一为一统中原的功劳。
韩世忠不负众望,三月出兵,半月之内攻占临安。
懦弱的赵构三年之前已经思虑成疾。韩世忠攻进临安之时。赵构闻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三年的海盗掠夺,兴国的强大早已传遍天下。赵构无奈的同时又很悲哀,心中自知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每天都期待兴国不会南下。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兴国还是南下了。
从汉中进入城都的一支大军遇上了顽强的抵抗。
白水、潼关一步一步的用血染成的地面。然而等四月之后韩世忠攻进临安,赵构夢了的消息传到成都。
成都的的守将任桓之,不是历史上的那位大将。而是成都的一位偏将在其他人逃亡之后组织起来的抵抗军首领投降了。
由于攻打成都损失惨重,吴阶为了平息将士们的怒火准备杀掉任桓之。
一万五大军折损了三成。这样的损失前所未有。
但是最终忍住了心中的怒火把战情传给了杨再兴。
对于年仅三十余岁的任桓之,杨再兴决定让他戴罪立功。
如今五虎大将,韩世忠年近六十,王猛、吴阶、牛皋三人也年过五十。立国十年,新一代还未成长,仅靠岳云一个人支撑不起军机阁。
最重要的是如今军机阁大臣都有自己的封地了,他们已经不适合统领大军了。只是如今杨再兴的自负和对他们的信任才允许他们统领大军。
以后呢?太子继位之后呢?
开平十一年七月,南方全境收复。中原正式一统。
但是后续的治理却更加麻烦,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山川之间的佛道两教,道门因为建设黄河长江上的桥梁之故。杨再兴给予了他们一定的便利,抵抗情绪不高。
但是佛教的抵抗情绪前所未有的高,信徒是他们的基础。如今杨再兴要理清人丁均分田地。这就触犯了他们最基本的利益。
无人听闻的一位佛教老不死凭借一己之力的挡住万余大军,口吐芬芳差点渡化大军成为信徒。关键时刻,韩世忠赶到。
五品浩然正气唤醒了将士们的心,然后万炮齐发发泄心中的怒火。
最终,佛教妥协让步。杨再兴把福州划给佛教发展信徒。
这是杨再兴的第一次妥协。因为百余丈的佛光不仅让将士们惊恐,也让无数的百姓开始抵触杨再兴的统治。
接着就是圣人世家,他们虽然没有超凡的手段。但是儒家的信徒在南方遍地开花,即便是白莲教和摩尼教这样的邪教也对他们礼让三分。
可惜,儒家的基础在于读书人,读书人的底气在于出将入相。
他们的底气早已被杨再兴釜底抽薪。最终孔世家献出镇宅之宝——一柄刻刀之后被杨再兴赶往香江。从此香江除了一个码头之外成为了他们的封地。
不纳税,不朝贡,不得入中原。这是杨再兴对于他们的奖赏和限制。
佛道儒家最麻烦的三教持续到开平十二年才处理完毕。
而道门为首的人员也在这两年之内连续修建的两座跨江大桥。
看似道门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境内所有的道门香火前所未有的鼎盛起来。
过年过节去道观求神问卜,出门远行之前也会到当地的道观祈求平安……
这个结果说实在的。杨再兴没有想到,具报百余丈高的黄巾力士显然让无数的人现场看到了。
杨再兴对于这个结果不好谴责什么,因为他忽略了这个年代人们对于不理解的事情都归纳为仙迹。
“一统中原的事情结束了,但是后患很多啊!”
杨再兴长叹一声。
即便自己有着优先别人千年的眼光,也不能胡乱决策。
传说身为穿越者的王莽就是前车之鉴。
随着杨再兴的话音落下,少数人能听见的一声龙吟在兴城上空响起。然后绕着中原转了一圈之后消散到了空中。
这一幕除了佛道两门以及韩世忠之外无人看见。
杨再兴没有发现,系统中的国运开始快速增长。
地下的龙脉空间也开始剧烈的扩张。虚幻的龙脉逐渐凝实,最后化为天青色的岩石横卧在地下。
几位道门的老不死本来躲藏在福地中延寿或者寻求更近一步也同时苏醒过来。
“天变!”
“天机变了!”
“是福还是祸?”
“本座有望更进一步了!”
“可惜来的太晚了一些。”
“天命不可违?呵呵……”
……
这一切杨再兴都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因为他的改变。一场可能毁灭中原的灾难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