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素素(1/1)
昨夜月华不曾醉倒远客。被醉倒的。只有他这个于银辉之下,对一只小妖一见倾心的,凡夫俗子。
男人轻柔的笑着。指了指不解的看着自己的女孩儿,嗓音低沉,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温和。
“素素。”
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
她当时是伴着月光出现,这对他来说,就是月影入怀。
陈欣眨了下眼睛,这位大哥这是指着自己说什么呢?
又是两个陌生的发音。不过听不懂没关系。就像刚开始学英语似的,先跟着念会了再说。于是她赶紧张口跟着学。
“处处…”
“素素。”
“路路…”
“素素。”
很好,俞秀才的小葵花课堂又开始了。
这对临时凑合起来的一对一私教,就这么又鹦鹉学舌了约摸着一刻钟左右。
药性上来了的女孩儿,再也撑不住身理上的困乏。打了个哈欠,便沉沉的睡了过去。将被褥拉扯到合适的位置。确定不会掩住她的口鼻,俞墨这才起身,出了厢房门便往上房堂屋里去。
该吃朝食的时辰了,俞家一家老小都已经搁桌子跟前坐着吃上了。
昨个儿夜里下那么大的雨,早上天一亮俞大虎就遣大儿子去地里查看过了。果然田里是满满当当的水。庄稼地里这样子哪行啊?时候一长,根儿都能泡烂了。
如今正是麦子扬花的时候,这要是给糟蹋了,忙活了小半年的生计可就全没了。俞家几个老少爷们,一会儿还要去田间地头的挖渠放水。
因此也没说非要等着一家子到齐了才能开饭,早些吃好早些去地里忙活才是正经的。
“爹娘,众位兄长嫂嫂,安好。”
俞墨见了个礼。然后几步走到桌前,给他留着的空座上坐下。
一家子虽是在桌前围坐了个满满当当,可是说实在的,俞家人口在这个时代委实倒也不算太多。
他们这房算是族中老三房的长房吧。
大家长就是俞大虎与老妻孟氏。除了两个闺女早已经出嫁,剩下来的,就都是儿辈孙辈的了。
俞家长子,俞一海。三十有四,娶妻杨氏。生两儿一女。分别是长孙俞汉昌,二孙女俞兰儿,三孙子俞汉明。
俞家次子,俞二海。三十一岁,娶妻江氏。生三女一子。分别是长孙女俞梅儿,三孙女俞竹儿,四孙女俞菊儿。还有前两日将将出生,尚未来的及取名字的幼子。
再有就是昨晚上爬起来,帮着熬药的俞三海,二十九岁。娶妻林氏,生有两子。分别是二孙子俞汉轩,四孙子俞汉庆。
最后就是众兄弟姐妹中,排在最后头的俞墨了。
今年二十有二,还未娶亲。他是孟氏三十岁上才生下来的幼子,只比俞汉昌大八岁。小时候其实他不叫这个名字,按着兄长们的名儿顺下来,他该叫俞四海。
只是后来他入了学堂,启蒙恩师觉得四海到底是不够文雅。既是家中排行最末的幼子,索性就叫俞墨吧。
而他的字,则是及冠之时,授业恩师给取的。正凌二字。是望这弟子能有浩然正气,拥壮志凌云的一种美好寓意。
“老四,过来了?”
“四弟。”
“老四。”
“四叔安好。”
老两口点了点头没说话,众人纷纷与幼弟打着招呼,小辈们也都赶紧叫人。
“老四快趁热吃。”
俞一海把一碗略稠的粥,推到了俞墨跟前。又塞给了他两颗热乎的鸡蛋,其他人都当没看见。
“谢谢大哥。”
俞墨感受着掌心里鸡蛋带来的温度,心中一片柔软,声音自然也满是温情。
看着小弟,俞一海憨厚的笑着说。
“谢啥呀,快吃。
这鸡蛋是前日俺去小刘庄,给人打嫁妆箱子的时候,人家东家给的。俺特意给你留的。”
俞一海是个木匠,手艺还挺好。这周边十里八庄的,谁家要是有个娶媳妇嫁闺女的喜事儿。需要置办家什的,多数都会来找他。
都说长兄如父,这话还真不是假的。他比俞墨大了十几岁,从来看幼弟的眼神儿,就跟看自个儿子差不多。
小的时候,爹娘要忙着搁外头挣钱养家。下面这些个弟弟妹妹,基本上都是俞一海这个当大哥的,给一手照看大的。
特别是俞墨。
小的时候就不说了,后来开了蒙去镇上的学堂念书。就是俞一海每日风里来雨里去的接送。这一送,就是整整八年。
还是后来考中了童生之后,为了能更好的节约时间,俞墨就寄住在了他的启蒙恩师姚秀才家中。这才免去了,他大哥每日来回奔波之苦。
即便如此,俞一海也是得了空,就跑到镇上瞅一眼。生怕他家老幺搁人家那儿受了委屈。
再后来,俞墨考中了禀生。这给俞一海高兴的呀,像他自个儿中了似的。如今走出去,这十里八庄的,谁不知道他是俞秀才的亲大哥?
老四真是没白疼,真给他这当哥的长脸!
何况家中这些小辈,如今还都是在俞墨这个秀才四叔的指导下读书识字。就又给添了层光环。
因此俞家长子对俞家幼子,那可真真是比他亲爹俞大虎都上心。连俞一海的亲儿子,有小叔在的情况下,搁他们老爹跟前,那都得退一射之地。
至于俞家其他人,对于老大偏心老幺这个事儿。
这么多年下来,也都早习惯了。因此也没谁缺心眼儿的,说出些啥不中听的话来。
只有大嫂杨氏,淡淡的瞟了瞟坐在孩子们中间,眼里盛满恼怒的闺女一眼。察觉到她的视线,俞兰儿赶紧低下了脑袋。将眼中的情绪遮掩过去。
看了看桌上的侄儿侄女们,俞墨将手里的鸡蛋,递给了最小的俞菊儿和俞汉庆。
两个小家伙,都还是三四岁的年纪,除了吃啥也不懂。
俞家没有分家,几个兄弟都年轻力壮,正是有的是力气干活的时候。一家老小的,也都身子康健,不曾有过啥寻医问药的大花销。按理来说,日子应当过的不错才是。
可这不是家里供了个读书人吗?
自古以来,除了乱世。不论搁哪朝哪代来说,都讲究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的不仅是身份地位,还有银钱。为什么会有寒门难出贵子这么句话?就是因为读书科举拼杀出来的人,实在是需要不小的代价。
更何况俞家连寒门都算不上。
家中只有这院子里的茅屋几间,还有薄田四十亩。这些是俞大虎努力了一辈子,才给儿孙们攒下的家业。
就这,搁乡下来说,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