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制度革新(1/1)
后堂中,陈登随意的坐在椅子上,稍微熟络之后他就开始展露本性,与麋竺不同,他向来不是什么严肃的人。
此时后堂中只有张楚与陈登、麋竺三人,方媛则拉着张宁回了齐王府邸。
“如今齐国的百废待兴,先要整顿吏治,完善官僚体系,填补空缺,之后维护治安,奖励农耕,期间施行新政,约莫半年时间就能让齐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不过也就仅此而已,若是想更进一步,势必要考虑往豫州,徐州发展。”
陈登心中已有规划,这是他路上与麋竺共同讨论出来的结果。
张楚现在倒是对系统的运行机制非常好奇。
因为陈登和麋竺有着足够的独立性,即便在所谓百分百忠诚的限制下,他们也并没有和张楚说太多详细的细节。
似乎更多的将张楚当成了如张角一样的精神领袖而不是实打实有能力参与政务的主公。
这不是张楚想看到的情况,就像系统评定的事件参与度一样,张楚也有着自己的傲气,他还真就不信凭着历史的沉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太慢了,李自成虽说折损严重,但威望还在,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元气,杨秀清更是将我视为头号目标,怕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出兵,我们的时间不多。”
张楚抿了口茶,他从方媛那里大致了解了大夏的主要政策,因为秦汉唐三国崛起没多久,所以很多政策沿袭大夏暂时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就是历史上的汉制,无论中央还是地方。
人才遴选还是依靠举孝廉,陈登就是因此才在徐州任官,张楚在与沈怀安讨论时就有提到过科举制的设想,不过当时的他有所保留,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科举制的好处不用多说,三位帝皇都是极富远见之人,即便有所疏忽,那些青史留名的大臣也会查漏补缺,这科举制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铺开。
相比于未成气候的张楚,秦汉唐三国才是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凭着庞大的体量他们可以发掘更多人才,到时候张楚就是作茧自缚,平白给了敌人一个增强实力的机会。
他能在一个庆县发掘出沈怀安,这世上又该有多少人才,所以张楚绝不会现在就推行科举制。
虽说按照历史的必然性那位唐皇必然会在日后推行科举制,张楚必须在唐皇推行科举制之前尽可能发展自身,否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那么更合适的恐怕就是九品中正制,这由曹魏重臣陈群完善推行的选官制度。
说白了就是首先在地区设置负责人物品评的中正官,于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依据家世、行状最终定品,之后交由司徒府复核最终送往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
在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本身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与延伸,最初却是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同时也相当程度上缓和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可随着门阀逐渐掌握中正定品的权利,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了世家彻底把控官吏选拔的手段。
虽说九品中正制也有缺点,但对张楚而言却是最合适的,毕竟现在的齐国哪还有什么世家,黄巾扫荡过后剩下的最多算个富户。
张楚细细将九品中正制讲给陈登和麋竺,陈清利害,着实震撼了二人一把。
能把细节描述的这么清楚足以看出张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总结。
张楚只能和陈群说声抱歉,毕竟说不定之后他就会用系统把这位正主召唤来,到时候也不知道系统会怎么安排。
不过张楚的打算不止于此,为了与九品中正制搭配,他还准备对户籍制度动手。
没有所谓的大夏正统,没有被群起而攻之的反贼身份,改革的压力想必不会太大。
不过这就要麋竺帮忙了,若说还有什么是眼下张楚所重视的,那就是受沈怀安启发看到商人带来的活力。
重农抑商依旧是现在的主流,而张楚的革新思路却是以明清的户籍制度为基础。
依据职业编篡户籍,将其分为士农工商匠兵等几类,宣传户籍平等,并依据户籍不同定下税率。
这不是完美的户籍制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极度错误的,但当张楚说出来的时候依旧像重磅炸弹在陈登与麋竺间炸开。
麋竺关注的是商人地位的提升,从此可以不被歧视。
张楚提出的商业赋税更是让他看到了无限的可能,这已经是极为宽厚的条件,若是把消息放出去,再由他这个徐州巨贾牵头,临淄怕是会被商人踏破城门。
陈登在意的却是这种制度下士人的地位。
毕竟长久以来士人总是高人一等,这几乎成了所有人都认可的事实,但张楚正试图抹除阶级差距,必然为士族不容。
可联想到先一步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陈登瞳孔收缩,带着些许不可思议看向张楚。
张楚的提议一环扣着一环,士人的表面地位或许会下降,但实际上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存在,却可以更轻松的成为官吏,有此保证接受户籍制度也不是不可能。
场面一时沉寂,张楚自顾自的喝着茶水,陈登、麋竺双双沉思。
许久之后,二人同时起立,对着张楚施了一礼,这一礼他们心服口服。
正如张楚所想,系统给予的忠诚更像是一种潜意识刻印,而现在他们真心实意的将张楚奉为主公。
张楚欣然受了一礼,他的心情很好,不只是因为费尽心力想出的九品中正制配合户籍改革得到了认可,也因为系统的提示。
【声望上升,获取一次抽奖机会】
兵器纸样、先进工具图纸、农作物种子、技能培训书籍……
抽奖范围涉及到农学,工学,算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几乎代表几百上千年的文明进步史,这正是张楚梦寐以求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