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实施宪政(1/1)
崇祯帝开始恐慌起来:“你,你想做赵匡胤?”
周皇后也道:“先生已经错了,切不可一错再错!”
林晨轩道:“皇上不是无知幼儿柴宗训,臣也不是赵匡胤。臣只是替皇上清除奸佞!”
崇祯帝恨恨道:“莫非,你想做曹操?”
林晨轩微微笑道:“皇上莫要猜疑,臣只是想让皇上皇位永固而已!”
周皇后看了看崇祯帝,见他没有说话的意思,于是道:“先生是何意,不妨直说。”
林晨轩道:“臣在清除奸佞后,希望皇上实施宪政。”
“所谓宪政,即设立议会立法,参政院护法,推崇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皇上对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使偶有行政失当,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元老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
林晨轩偷眼看崇祯帝,见他听得认真,便接着说道:“实施宪政后,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内外诸大臣,他们的权力一定不如往日之重。那些私欲较重、能力较差的官员,在立宪体制下将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失去权位。”
崇祯帝陷入了沉思,周皇后忧虑地看着崇祯帝。
良久,崇祯帝点点头:“宪政可行也!先生不妨拟个条陈给朕看看!”
林晨轩心中大喜,告辞而去。
周皇后问道:“皇上,实施宪政,皇上地位甚高,可再不能一言九鼎。为何还要答应先生?”
崇祯帝抬头看了看周皇后,脸色更显阴沉,却没有言语。
朕不同意实施宪政,能上朝吗?能见到诸位大臣吗?不实施宪政,内外诸大臣权力会受限制吗?权力受限,他们才可能跟朕一条心,一同铲除林晨轩及其党羽!
想到这里,他的脑海里突然闪出“太祖使者”四个字,自林晨轩筹来巨额饷银以来,他一直都相信林晨轩就是太祖给自己派来的得力助手。
后来,力挫皇太极,收复广宁城,平定西北之乱,让崇祯帝更加相信林晨轩。
然而,随着林晨轩功劳日高,飞虎卫仅仅一卫人马就能大杀天下,让他产生强烈的不安。
为了控制飞虎卫这支天下第一强兵,他这才派出御马监太监高起潜前去飞虎卫监军。
然而,高起潜这一去,一直都没有消息传回来,反而是林晨轩偷偷回到京城,起用飞虎卫旧部控制皇城逼宫,不仅拿下四阁臣,还控制了朕。
朕会支持你实施宪政?笑话!
等着吧,林晨轩,朕一定要将你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在接到来自京城的消息后,李牟和宋献策立即率领着七千飞虎卫,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北。途中,他们遇到了孙传庭和卢象升。
卢象升直接提出了他的策略,他认为飞虎卫实力非凡,如果直接进行剿灭,可以迅速解决问题。
然而,宋献策并不同意卢象升的看法。他认为,尽管飞虎卫确实实力强大,但是西北秦王府以及周边的那些大地主才是真正的社会蠹虫。这些人利用他们的权力和财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这些人,应该予以歼灭。
这些人不能由朝廷出兵来剿灭。毕竟,他们是皇亲,是官绅。
然而,这个计划遭到孙传庭的反对。孙传庭认为这是对皇上对朝廷不忠,也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李牟支持宋献策。孙传庭支持卢象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仍是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李牟拿出林晨轩留给他的飞虎令,卢象升、孙传庭深知飞虎令乃是飞虎军中最高信物,两人虽然离开飞虎卫,但他们的部下多是飞虎卫旧部。
来到陕西,李牟在宋献策帮助下,委派孙传庭率秦军出西安赴河南府,令参将贺人龙、刘迁率部扼守平凉府,唐通扼守汉中府,玄默以及副将杨化麟把守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各大要塞。
李牟、卢象升、郑维城部追击王利由的起义军,驱而不追,赶而不击。
追击几日后,王利由误以为李牟等实力不济,停留下来准备痛击李牟等,不想一仗下来,死伤数千人。
王利由没办法,只好再跑。跑到西安附近,打听到西安城空虚,一举攻下。
西安城里一众土财主在战乱中丧生,王利由听说秦王府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又开始进攻秦王府。
秦王府护军依靠城墙进行抵抗,只是护军人数较少,城墙太长,很快便易主了。
义军在秦王府四处抢掠,杀死秦王及秦王府所有官吏。
就在此时,孙传庭、唐通奉召回师,李牟等突然发动进攻,攻下西安城。
王利由等义军无法组织有效反击,被李牟等诸多军马围困,王利由自杀身亡。
孙传庭被召回朝廷担任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陈奇瑜被召回朝廷担任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
卢象升一边继续清剿义军,一边清理无主土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李牟、宋献策沿着原路返回山海关。
此时,大明朝廷已经一百多天没有早朝了,林晨轩正在为实施宪政做最后的准备。
实施宪政需要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他需要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被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都被预测到,以便在实施宪政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黄济此时带着二百万两银票悄悄来到了京城。他听说林晨轩已经控制了京城,再次劝说林晨轩称帝。
他认为林晨轩称帝是大明百姓的福音。
林晨轩知道,大明百姓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和动荡,他们需要的是和平和稳定,而不是新的统治者。
只要自己敢于称帝,大明必将四分五裂,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而自己还不具备征战天下的基础。
他希望,通过实施宪政,可以让大明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也可以让大明走向繁荣和强大。因此,他决定继续他的准备工作,等待最好的时机来实施宪政。
停摆了三个多月的朝会再次召开,与之前相比,崇祯帝显得瘦削了很多。
内阁大学士林晨轩上奏,请求实施宪政。
众臣不知宪政为何物,均没有反应。
崇祯帝让林晨轩当场向百官介绍实施宪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