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六种人——逐仁者(1/1)
谈逐仁者,首先要了解仁和义,只有了解了仁和义的各自的概念和彼此的联系以及具体体现,才能更好的说明逐仁者的相关特点。
仁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仁”是由家庭、亲属成员之间的“亲爱”推己及人至对他人的一种“仁爱”之情。简单地说,“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它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关爱的情感。
义属于中华传统道德范畴之一。义的本意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仁和义的关系 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是通过义举来得以实现的,义是实现仁的具体形式。比如,一位医生是通过救死扶伤这种“义”的形式来实现“仁”的仁爱精神,否则就是不义,从而也就是不仁。
新时代的新内涵 当今,既要反对由于片面强调儒家仁义道德的时代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它,也反对全盘接收儒家的仁义,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态度,摒弃“仁义”中那些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糟粕,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传统美德,以及以仁爱为核心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承的“仁义道德”。也是具有新时代意义的“仁义道德”。
仁和义的体现 “仁义”的具体表现就是实现爱人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形式。比如:孝、悌、忠、恕等。为了对“仁义”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从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等宏观角度来展现“仁和义”的体现。
对己:修身行德。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身,达到人格的超越,获得施仁行
德的能力。修身是行德的前提,行德是修身的目的。
对人:泛爱众。意思就是广泛地博爱众人。这种爱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
为,是出自于内心的信念和秉性使然。
对事:敬事。就是做事要以恭敬、严肃、慎重的态度对待。
对物:爱物。就是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自然万物,是万物共生、
和谐相处的前提。
逐仁者行为 逐仁者的行为是以实现和奉献自我为主,其优势动机是为仁。他们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们崇尚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内心精神快乐,追求的是世界的大同。
逐仁者关注的问题是自我实现和人间疾苦。
逐仁者具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他们时常考虑和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处于困顿的人们。他们的善举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责任感使然。
逐仁者大都以是非判断为自己的行动路标,所以他们能为人正直、光明磊落的坦荡于世。这是他们与那些烂好人的区别。
逐仁者心胸宽广,对人真诚,与人相处融洽。他们甘于奉献、乐于分享、勇于担当。这其中也源于他们将利益得失看得很轻,他们是真正视金钱如粪土的一类人。因为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
当然,逐仁者的精神虽然很高尚,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是通过认真做事和成就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是他们认真做人做事的附带结果,而不是刻意追逐的目标。但往往他们是精神和物质双丰收。
逐仁者不仅做人值得称道,在工作方面也很出色。他们非常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也同样有着出众的工作能力。他们深深知道,只有做好了自己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有时,逐仁者所做的一些事未必是他们喜欢的或是他们为自己选择的,而可能是他们所感到的职责、义务或责任所在。一般来说,这些行为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他人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或国家的利益有关。所以,有时逐仁者能做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壮举,体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
其实,逐仁者之所以有以上的表现,还因为他们是一群有着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这也是他们高尚行为的有力支撑。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去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哪怕自己的奉献只是绵薄之力,他们也会乐此不疲。
爱人者人恒爱之,逐仁者的善举为他们迎来了一片掌声。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戴以及感激之情是他们价值存在的一种肯定方式。
逐仁者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其表现类似于前面讲述的“仁和义的体现”,在此不再重复。
逐仁者更适合从事一些教育、卫生、慈善等公共事务型工作。他们充满爱心,大公无私,更能服务好大众。
逐仁者主要由三类人组成:一种是秉性中具有很强爱心的;一种是经历过挫折后顿悟的;还有一种是事业非常成功达到自我完善状态。
典型人物 丙吉 诸葛亮 于谦 玄烨 (注)
特征 逐仁者谋义
《论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然,这里的“义”是大仁大义而不是煦仁孑义。当遇到了义与利、权、名等相冲突时,逐仁者能见利思义、临财不苟,从而舍利取义。这些身外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在此,为社会多做点实事,多奉献一点自身力量,让他们觉得更有意义,更能让他们心安神泰。
逐仁者不仅谋义,还谋事。他们施仁布德、仗义行道,这其中必然有谋事之功,否则事不就则义难成。但他们却不善于谋身,所以,民间曾有“好人不长命”等类似描述。所以,在这里奉劝他们在谋义谋事的同时也还是要适当的多考虑一下自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提醒逐仁者的肺腑之言。
价值观 逐仁者的价值观是一种奉献主义价值观。他们重视爱,有献身精神,以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为高尚职责。他们热心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随和,能容忍他人,肯牺牲自己。
成就 逐仁者“对人以爱,对事以敬”的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们的事业会很成功。他们为了仁义道德往往会失去一些东西,却又会意外的收获到其他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礼记》曰:义者,……得之者强;仁者,……得之者尊。他们是一群内心强大、拥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境界决定了他们的成就将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即使在物质上不富裕,也会在精神上很富足。他们是一类既富且贵的人。
注:丙吉(? ~公元前55) 西汉大臣,曾冒死护皇孙刘病已,后来刘病已做了皇帝他却只字不提,也不让知情人提及。还是有位宫婢上书说抚育过皇帝,说丙吉知情,皇帝这才知道丙吉有旧恩于他。丙吉为相期间宽大为政,获得朝堂官吏的爱戴。其“问牛不问人”的行为成为宰相着眼大事的经典。丙吉因为自己的善举、谦让和高尚的道德,不仅获得了皇帝的尊崇,也赢得了朝野的敬佩。
诸葛亮(181年~234年)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逝世,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于谦(1398年~1457年) 明朝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明英宗时期,因得罪奸佞宦官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监国。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于谦督战,击退之,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被冤杀。谥曰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玄烨(1654年~1722年) 即康熙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准噶尔,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他当政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大清帝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