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把工厂搬到太空来(1/1)
天慢慢地亮了起来,湖水也慢慢地涨了上来,一个浪头就把留在湖边的灰烬给统统带走。
“以后我要是没了,也就这么烧了吧。”有人这样感慨。“要是边上还能飘扬着五星红旗,那最好了。”
“可以,没问题。还要我给你主持追悼会不?”边上立刻有人相爱相杀。
“走!搬宿舍去。”这一位感慨归感慨,现实归现实。
“怎么又搬?”画风变得太快,这位一时转不过来。
“小区里面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的资源干嘛不用?继续在外面和克隆人抢资源?好好的三室两厅不止,住什么单身宿舍,你脑子有毛病呀!”
“彭哥!”正准备回去再眯一会的彭军被人叫住了。
“我基建组的周浩。”七百七十九个地球人有点多,如果不是社牛的话,很容易把人和脸给来个张冠李戴的。所以对于那些不是经常打交道的,一般都会自报家门。“是这样的。我们基建组准备搞一个大工程,方案是做了好几个,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想来想去还还是上去看看有些什么东西符合我们需要的。”
“申请了没有?”作为面壁者,彭军在航天这一方面是可以调动海量资源的,一两次飞行,彭军完全自行决定,不过彭军不想犯众怒。
“已经就申请了,就等你点头了。”
“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够不?”既然手续齐全,彭军也就不多说了。“多带点吃的,多带点机器人。”
一个小时后,周浩带着十个八条腿的机器人准时赶到——真上道呀,彭军可以不用带了。
又一个小时后,YS—01号艇赶到同步轨道。看着那些继续漂浮在太空的飞船模块,彭军不由地心里一紧。这才几十个小时没上来,撒布怎么就大了那么多?虽然没有精确测量,但彭军还是可以根据自己驾驶的飞艇的大小来判断出模块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几百米,而现在彭军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已经超过一千米了。而且很多地方模块和模块之间的位置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小心碰撞!小心碰撞!小心碰撞!”正准备要YS—01号艇智能全面扫描一遍时,YS—01号艇智能发出了警报。“能量护盾已自动开启。”
右舷几公里外,一个巨大的白色物体慢悠悠地飘了过来。
“蛋壳?”望远镜里,那个巨大的白色物体真像一片鸡蛋壳。彭军脑子里的那张图就显示那是飞船第五节船舱模块上的四个圆形外壳之一。根据脑子里的那张图显示的结构来看,那地方不像是地球人能待的。
“彭哥,能不能再靠近点?”周浩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YS—01号艇一边慢慢靠近,一边扫描,“滤光滤波外壳材料,目标直径460米,最高处23米······”
“董哥,我好像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了。”听完YS—01号艇报出的那一串数字,周浩立马开启天地通讯。
“彭哥,能运下去不?”几分钟后,周浩又来问彭军了。“彭哥,是这样的。受到那三个小区的启发,我们土木组想给集装箱板房上面搭个棚子。我们已经试过了,在集装箱板房上面加盖一个棚子,有很明显的降温效果。”
“往哪里放?现在不具备‘姓名’那种毫米级误差的精准投放。”这么大一个东西,远不是问题,放哪里才是问题。
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基建组的人讨论十来分钟都还没讨论好。彭军在一旁听着他们一个天上,一群地上地说来说去,都听得打哈欠了。
“要不你们慢慢讨论,我先睡一下!”隔行如隔山,对于基建组讨论中的各种专业术语,彭军越听越迷糊。
“彭哥,别走!”周浩一听就急了。“你就说能不能运下去。”
“你们打好地基没有,想好怎么加工那蛋壳没有?我运下去那么多东西,基本上都在吃沙子了。”彭军确实有点烦了。
“地基是选好了,就是没工具没钢筋没水泥,还不知道怎么开始?”这事情瞒不住什么人,周浩也就不瞒了。“加工,缺的东西更多······”
“哥,我们是在天一星,不是在地球。请遵守天一星的基本规律好不好!那么多合金材料不会用,那么多机器人不会用?那么多智能不会用?”彭军有点火了,这也没准备好那也没准备好,把我叫上天来干嘛?
“其实你们可以把工厂搬到太空来的。”这时候YS—01号艇智能插了一句。“这艘飞船的每一个模块就是在太空生产制造的。从采矿,冶炼到最后组装,都是在太空完成。”
天上两个人和地上一群人,全都愣住了。
“那还等什么,还不赶快上来。不会开驾驶交通艇,克隆人妹纸会。”彭军在太空待得久,反应也就快了。“还有机器人也要多带些。”
于是地上的人立刻忙开了。
“还愣着干嘛?还不和YS—01号艇一起讨论怎么加工那大蛋壳。”YS—01号艇智能的算力按地球标准也是超算,虽然没有设计制图软件,但处理一个设计加工问题不大。
虽然YS—01号艇没有设计制图软件,但它有办法和周浩的笔记本电脑联机。于是很快,大显示屏上就出现了关于那个大蛋壳的几种外观设计。
“如果只是用来做一个特大型的遮光棚,那是非常合适的。不过考虑到你们可能要在上面加上光伏板这些,那么建议你们做一个支架。材料,应该附近就有。加工这一块,那些修理机器人完全没问题,它们本身就是为在太空生产建造而设计的。”对于基建组那一群人头痛了好几天的事情,YS—01号艇轻描淡写地巴拉巴拉了一通。
一个半小时后,JT—02号艇赶到,除了两名克隆人妹纸做驾驶员外,还有五十二个地球人,基建组的成员肯定是全上来了,其他几个工业组也都安排人跟着一块上来了。毕竟这是上太空尝试施工,必须上来参与。当然了,八条腿的修理机器人是一人带了一个。这样的话,人是五十六人,八条腿的修理机器人是六十个。
“大家注意了,第一,这宇航服的使用期限是六十分钟,所以每四十五分钟就得回来,这个,我会安排修理机器人到时候提醒大家,至于大家是回YS—01号艇,还是回JT—02号艇,自己决定。第二,在太空行走和工作的时候,修理机器人八条腿中会有两条腿用来把你们固定在它们身上,任何对你们有危险的指令都会被它们拒绝,在这一点上,请大家务必配合。”人都来齐了,那么就一边稍作休息一边开会。具体的工作安排,周浩等五十三人会自己解决,彭军只要负责打辅助就行了。“第三,只有在上一组安全回来之后,下一组才能出舱。”
还是老办法。先是用YS—01号艇上的反重力装置把那个巨型白色蛋壳运到几百公里外,然后四十八个地球人分成四队轮流利用YS—01号艇上的机械臂在修理机器人的帮助下,登上了那个蛋壳进行施工,可能是还不适应太空行走的缘故,用了十五分钟才登上蛋壳。。剩下五个人留在JT—02号艇一方面是做备用,一方面负责调度,一方面还要和两个克隆人妹纸再加上七个修理机器人负责救援工作,彭军在YS—01号艇上和YS—01号艇智能打辅助,提供三D球型激光切割锯和反重力装置。
这会议时间先是几个组长开了个碰头会,确定一下各组之间的分工以及权责利,然后各小组又各自开了一个会,确定一下组员之间的分工以及权责利,最后再开一个五十六人的全体大会。
应该来说,彭军作为二本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学成绩勉强及格,对于基建那是是隔行如隔山,面对基建小组说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数字,公式,定义,术语——什么拉伸强度,什么屈服强度,······230*230*3.14=166106(平方米)······200*200*3.14=125600(平方米)······170*170*3.14=90746(平方米)······
彭军越听越迷糊,最后听懂了——人均面积十平方米,争取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四平方米。这人均面积也就比自己那大一百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一厨中的卫生间大上一些。在地球上,这样的容积率确实是高得吓人,但现在是在天一星上,对于克隆人来说,人均居住面积四平方米和现在不到两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积相比,已经是很大很明显的进步了。如果还要想进步的话,那么他们中就得有不少人来参与了。
根据选定的设计,那个巨型蛋壳上面要开六个十米宽五米高的大门,作为进出的大门,然后再在蛋壳上开五排直径一米的窗口,用于采光和通风。开大门倒是很简单。YS—01号艇上的三D球型激光切割锯,正好派上用场,于是在第一组十二个地球人的注视下,一道又一道电火光中,两个圆滚滚的三D球型激光切割锯花了半小时,就把那些大门门全给切割了出来。至于那些窗口,对不起,第一组出舱时间已到,所有人被八条腿的机器人强行带回JT—02号艇。
接下来开窗口的工作,用时就有点长。直径一米的窗口,三D球型激光切割锯就无用武之地了,只能上那些八条腿的机器人。蛋壳工地上的工作场景,要是被地球上某些人看到了,肯定会被喷工作效率低下,纯属作秀。十二个人中,有测量员四名,主要工作一个是负责在蛋壳上画圈,标注出要开窗的地方,另一个是检查已开的窗口合不合格。有安全员两名,一有什么事故,里面组织撤退。剩下六个才是正本八经开窗口的,而且那活还都是八条腿的修理机器人在干,地球人全程抱着机器人的大腿。
接下来的就是制造支架了。为了找材料,蛋壳上的施工暂停了两个小时,以方便彭军和YS—01号艇智能去找符合设计要求的金属管。找,倒是顺利,就是切割花了不少时间。
按照设立,蛋壳里面需要大大小小的“V”型支架一十二组,然后再根据大小组成正面是“W”型,侧面时“V”型的一大两小三个支架,另外还支架下面还需要六个圆锥体的底座来做地基。一开始时彭军觉得很奇怪,这地基不是应该在地面用打桩机,按设计要求打出符合要求的坑之后,再浇筑钢筋混凝土吗?可转念一想,这天一星还没点亮水泥这技能点了。
焊接支架这活倒是可以在YS—01号艇上进行,有能量护盾在,长一百米宽二十二米的甲板平台比那蛋壳要安全好几条街。对于地球上的电焊,彭军是见过猪跑的,而天狼星文明的焊接却还没见过,由于工作的要求,彭军没法离开驾驶舱跑到现场去,而在显示屏上,也只能看到稀稀拉拉的地球人和机器人,外加四溅的电光。好在无线电第二频道是这次任务的专用频道,彭军倒还能听到现场围观人员的评论——由于需要是在太空中施工,这焊接也不是地球上常见电焊,氢焊和氩弧焊,用超声波焊,高频焊和等离子焊等等这些焊接原理倒是还可以勉强解释得过去。
在共同努力下,大大小小一共十二根“V”型支架顺利生产制造完毕。那剩下的就只有那六个用来做地基的底座了,按设计要求,这底座是个巨大的圆锥体,那涉及的工艺就不只是切割和焊接了,还需要冲压机把原本平直的金属板冲压成带一定弧度的金属板。这个的难点不在于太空有没有材料,而是在于太空没有冲压机,那些修理机器人不具备冲压的功能。
“算了。能干冲压这活的机器人全在天一星上,我们也只有回去的份了。”
这个时候,上天已经超过二十小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