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旷世之战!(1/1)
看到了众人期待的眼神,也不好不做答。互相对望了一眼的两人,均是露出了一丝苦笑。
但看到陈平微微摇头,硬逼上去也得不到好的答案,还是身份最高的张良担起责任,上前准备回答。
可能也是头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张良也不能很肯定心中的猜测。
说出来的话,还带着点迟疑:“回陛下……”
“您贵为天子,难道真的见过有法术的人吗?”
“即使当年威严如始皇帝,穷搜天下,不也还是没有找到仙人的一星半点儿踪迹吗?”
“不仅如此,还闹得劳民伤财,最终帝国只经历了二世,就一朝崩塌!”第一个回答,张良就要警示刘邦,千万不要异想天开!
只这一句话,瞬间点醒了刘邦!
‘是啊,千万不能走始皇帝的老路,朕的大汉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但是,刘邦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更多了,又看向了张良:“那为什么,卧龙能够借来东风呢?”
经过刚刚短暂的思考,张良已经有了一个猜测:“陛下是否还记得,之前的草船借箭?”
就在同一天看到的精彩画面,自然没有人不记得!
张良也是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想让刘邦回答,又自顾自地说:“在草船借箭之前,卧龙就已经能够精准预测两天后的大雾。”
“这样的话,能够预测一段时间之后的东南风,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那他为什么要说是向上天‘借’来的呢?”有人提出了心里的疑问。
张良见有人提问,也顺势回答:“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在周瑜手下逃脱!”
“如果一开始就说,是提前预测的话,我想,周瑜肯定会先把卧龙给软禁起来!”
“因为卧龙在做法的时候,已经警告了周围的人,让他们不要打扰。”
“这就是吴军最松懈的时候!”
“也只有这个时候,没有人看管卧龙,才能为他之后的逃跑,留出足够的空间!”
一语惊醒梦中人!
得到张良的解答,在场众人,才感觉到恍然大悟!
同时,也不由得对那素未谋面的卧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佩服!
就连猜测出这一点的张良,也不例外。
在还没有胜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东风的方法并告诉盟友。
不仅能够坚定盟友火攻的决心,还能够提前想到金蝉脱壳的办法,堪称是一举两得。
在场的都不是蠢人,只是之前没有想通关节,此刻一经过点拨,都纷纷醒悟过来。
多智而近妖!
这是在场众人,想通了整件事情之后,不约而同对卧龙,涌现出的发自心底的评价!
春秋世界。
吴国虎丘山,一座军容整肃的军营。
此时,本来应该无一丝杂音,安静看着天上光幕的军营,却是聊得热火朝天。
充斥着数千人的议论声,时不时,还夹杂着众人的惊叹。
即使是艳阳正午天气,也不能阻止将士们观看这一“名场面”的热情!
一场赤壁的大火,不仅将众将士的面孔印得发红发亮,也将众人的内心,照得火热!
即使大局已定,但是不管如何,看到了光幕中的赤壁之战的场景,众将士却还是会不由得感到激动莫名,并为之惊叹!
这不仅是一场人间惨剧,更是一出建功立业的戏码!
没有人会比军人更了解,能够身处那个时代,究竟可以建立怎样的功勋。
光宗耀祖!
名扬后世!
这都是身为军人的他们,无比渴望的!
特别是,一想到画面中,后世的东吴,与他们是同一地方的人,那么就有可能,其中有人,就是他们中人的后世子孙。
后人能够如此勇猛,身为“先祖”,自然也是与有荣焉!
本来,数万人对战百万大军,之前在军营内,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国互相征伐。
可以说在成为霸主的路上,即使众吴国将士,已经经历了无数场战斗。
什么场面没见过?!
但偏偏就没见过这样的旷世大战!
不仅真的让后人们以弱胜强成功了,打败了彼时的北方霸主——曹操!
也成功的遏制了他的野心,并且自己还有可能反攻回去。
甚至有机会继春秋吴国之后,吴地的人们,“再次”君临天下!
这怎么不让这群“先辈们”激动?
也不怪军营内的将士们,议论纷纷了。
本来应该在部下面前,保持威严的兵圣孙武,也和所有人一样,正充满震惊和凝重地,看着光幕内的景象。
兵法以正合,以奇胜,卧龙和周瑜算是玩明白了。
更离谱的是,那卧龙真能够借来东风吗?
以孙武的阅历和智慧,是不怎么相信的。
其中必然有内情,只是他还没有想明白而已。
他相信,只要研究明白了,必然能够让他在兵法方面的造诣,更上一层楼!
不过即使不明白里面的门道,也不会影响,孙武满脸兴奋地观赏,这一场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旷世大战!
《孙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其中就有一篇,专门说到了火攻!
但即使是孙武,这位后世被尊称为兵圣的人,也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这辈子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不仅是东吴的军队,在周瑜的指挥下,行军布阵,颇有章法。
将领也是意志坚定,不惜施展苦肉计,也要抗曹。
更是有着君主的完全放权,将士才能效死命,万众一心之下,才能迎来这样的大胜。
只是可惜,孙吴的文臣根本不行。
满心只想着怎么才能够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武将完全没法比。
要不然的话,说不定还真有可能一举打到北方,奠定胜局。
受到画面中的启发,作为当世闻名的名将,孙武的内心,短短时间内,飘过了无数种思路.....
“以火佐攻者明。”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