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攻心为上(1/1)
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手,大队长疯狂心动:“这,这能行吗?”
唐诗语不以为意:“怎么不行?”
“养猪怎么说也是一门技术。”
“现在是在咱们村办猪场养猪,等将来,万一哪天政策变了,大家能自己养猪,难道学了养猪技术的人还能不管自家的猪?”
“一家养上一两头,过年的时候说不定自家就能留两头。”
“要是能养上三十头,说不定过年就能宰杀两头。”
“两头猪那可是四五百斤肉,换你你高兴不高兴?”
“就算不舍得吃,卖到畜牧站也能换个几十块钱,你说谁不乐意呢?”
大队长对村里人抠门的德性门儿清,闻言便说道:“也对。来咱们养猪场,不光学技术,还开工资呢,傻子才不来。”
唐诗语非常赞同:“是啊,这对大家来说就是掉在眼前的钱,只要弯下腰捡起来就行。”
大队长顿时意气风发:“到时候咱们多招几个,都招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年轻人脑子灵活学东西快,等咱们把技术员培养出来,咱们村到时候就能养五千头猪。”
“五千头猪的规模,在咱们整个平阳县都很厉害了。”
大队长激动的搓手:“诗语啊诗语,还得是你们年轻人脑子灵活,哎,你要不要去咱们的织袜厂和服装厂看看咱们还有哪里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给咱们再提提意见,争取咱们工厂的产能再上升一些。”
唐诗语无语:“养猪我会,可做衣服织袜子什么的,我真不会。”
“不过一个劲儿的提高产能也不行,还是得考虑新款式和新花型新花色,不是有几个人现在专攻新花型的?让她们多想想,看能不能开发一些新产品,比如长筒袜丝袜什么的。”
其他袜子还能缝缝补补继续穿,丝袜可是一次性的,基本抽丝了就不能再穿了。
不然大街小巷卖袜子的也不会到处都是,还一买就是三五双要不十双二十双的。
特别是长筒袜。
贵不说,还不耐穿。
就说街上那些穿黑丝的小姐姐,一双袜子能穿三天那都是太珍惜了。
费鞋费袜子的那种,一天可能就得两三双。
想到长筒袜,唐诗语差点一时冲动把渔网袜告诉大队长,还好认下了这股冲动。
还有件事儿,唐诗语有点纠结不知道要不要说。
大队长看她那要说不说的样子都替她难受:“咱都自己人,你有什么困难就直说,能解决的咱肯定帮你解决,麻烦一点的咱想办法解决,你别一个人憋着。”
憋出毛病来,他上哪儿找脑瓜子这么灵活的军师啊?
是的。
大队长和村里的一干干部们,已经把唐诗语当成自家的军师了。
有事儿出主意,出的主意还都挺有用挺准,平时站在后面不显山不露水也不揽功,这不是军师是什么?
唐诗语失笑:“不是我自己的事儿,我是想到了技术员的事儿。”
她想了想,问道:“叔,你去请人的时候,有没有提过咱们的优势?”
唐俊旗不明所以:“我都已经承诺会给很多奖金了,这优势很大了,还想给什么优势?总不能把咱们的厂子给他们管吧?”
“这哪儿行呢?他们毕竟是外人。”
唐诗语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的意思是,你有没有问他们不想来的原因。”
“他们不想来,无非就是觉得咱们是农村,没什么发展前途。”
“可其他工厂的工作也不是旱涝保收的,那些临时工实习工等没转正的人要是太多了,人家该辞退不还是会辞退?”
“当然,这点咱也不用跟人家说,免得人家以为咱们故意诅咒人家呢。”
“但咱们这边,胜在有充足的工作岗位啊。”
养猪场和养鸡场正在飞速发展中,在没有全面实现科学养猪的时候,养猪养鸡全靠人力。
等将来规模再次扩大,显然还要继续招人。
“谁家没有一两个两三个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呢?要是咱们能帮他们解决孩子工作的问题,你说家长同志会不会愿意来?”
“再说了,咱们可以想个办法,以劳务派遣的名义或者技术交流的名义请人过来,哪怕交流的时间长一点呢,可人家的户口不用转过来,还留在本地,只是工作地点变到咱们这边。”
“也不用来了之后就在这边干一辈子,只要能在咱们这边工作个三年五年的也行啊。”
“工资,奖金,工作,再盖上几个宿舍,能给他们解决住宿问题,我想这种条件,再怎么也能请上那么一两个人的吧?”
知青为什么下乡?
并不是农村的劳动力不够,事实上只要没有战争,农村的劳动力就没有不够的时候。
更多的,是城市已经无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要是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很有可能会成为街溜子,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就有了上山下乡的活动。
现在只要长辈来,就能带着解决一个工作的问题,只要家里是多子女家庭的,肯定有愿意的。
毕竟现在也只是给牛棚的人平反,可没有说知青可以随便回城,今年知青们还得继续下乡呢。
唐俊旗听的一拍大腿,懊恼万分:“对啊,攻心为上,我怎么就忘了呢?”
唐俊旗得了好主意,立刻开始行动。
不光把唐诗语塞到了畜牧站去当了个免费的学徒,还雄心勃勃的跑市里了一趟,结果,还真给他请到了一位被排挤的挺厉害的兽医。
这位兽医挺果断的。
觉得唐俊旗给的条件不错,也不怕对方是在农村,拒绝了所谓的交流学习啊劳务派遣之类的花头,直接自己找人调到了靠山村生产队。
在他人眼里,他这就是自甘堕落,所以手续走的非常快。
三天时间,所有手续全部办好,这位同志已经带着媳妇儿和两个孩子跟唐俊旗出发了。
唐俊旗觉得自己跟做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