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六年之后(2)(1/1)
就在老李家为人手发愁之际,北方大旱,颗粒无收,难民纷纷拖家带口往南方逃走,政令下达,要求南方各州府接收安抚这些难民,以免引起动乱。
朝堂动一动嘴皮子,下面的人跑断腿,各州府只能按实际情况来划分难民,到分到百花镇的还有足足上千人,彼时的桃花村在百花镇上也只算得是中等偏后的地位,也就是村民勉强够维持温饱,饶是如此,即便如此,分到村里的,也有十五人。
村长正为此事忧愁,考虑到诸多因素,还不知道如何安置这些人。只能再次在祠堂商议。
一路上老李头还在感叹,果真是多事之秋啊。
“今天找大家来,就是想问问大家伙的看法,事你们也知道,人,势必是要进我们村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至于如何安排,大家都说说各自的想法,免得到时候人一多,引起村子里的矛盾。”
村里人个个都低下了头,看天看地抠手指头,就是没有人愿意开这个头。
村里一来没有闲置空房,连个烂草屋都没有,心里都清楚,村里也没有钱,不可能还给他们盖房子,只能分到各家里;二来能够走到这里的都不会是什么等闲良善之辈,放到家里等于引狼入室,谁都不会愿意当这个风险。
若是以前的老李家,也不会当这个出头之人的,但是经过家里的一致讨论,还是觉得可以接收难民能解决目前的困难。
“咳咳,老大哥,虽然我家在村子里多年,也只能混个温饱,但是,都是我大周的人,若不是天灾,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他们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这些人,我们家里愿意接收一半。”
村长激动的刚要开口,老李头又接着道:“但是希望村里给个机会,人来了让我家先挑,毕竟也不是一两个人,家里小孩子也多,你说是不是?”
“这是当然,你家已经为村里解决了大半难题了,说什么也得让你家挑几个好的。相信大家伙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村长威严的双眼扫过全场,镇住了那几个想捣乱的村民。
这事儿就暂时定下,村长去府衙领了人来,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李老头问了一些种田的问题,最终挑选了一家五口人,看起来精神头还不错,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另外还有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女儿,说是以前在主家是管事婆子,并也留下了,最后还挑了一个小乞丐,说是在逃难的途中遭了大难,人是活了,不记得以前的事姓甚名谁,途中有人可怜他就带着一道往南走了。
至于剩下的人,也在村长的强行安排下住进了村里,村长家为表率,安排了两人,另五人也一户一人分别安排给了村里还算富裕的人家。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农人的生活逐渐走向平静,与后来的外人也渐渐和平相处,待到新一年的开春,北方终于得了老天的大雨赏赐,生机勃发。
朝廷下令,暂居各州府的难民返乡重建家园,愿意回去的每人发放一袋米和三两银子作为回去的路费,并为他们重新补办路引。
消息一出,大多数难民都喜极而泣,纷纷收拾行李领了粮食和银两跨上回乡的路途,早早回去还能赶上春种,今年起码不会饿肚子了。
也有不愿离开的一些人,他们在这生活的时间里,有了家庭孩子,不愿再次经历长途跋涉,且即便回去也是面对满目疮痍,独自一人,就留了下来。
老李家当初选的人倒是一个都没有选择回去,他们不是没想过回乡重新开始,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帮着老李家的种田沃肥,四处找鱼苗,隐隐约约感觉到老李家应该在干一件大事。也许跟着他们,能为子孙后代搏一个前程,于是主动要求跟老李家签下了卖身契。
只除了那个小乞丐,因为在他们来了不久之后,老李家的人发现这个小乞丐居然识字,相貌也不凡,怕是有什么大的来历,为免日后惹出麻烦来,就将他当自家的孩子一般养着。
很快就到了该春种的时候了,老李家也早已把稻田养鱼能增产的事透露给了村里人,涉及到粮食的事都是大事,村里人虽好奇,却也没有多少人敢相信跟着养的。
细数下来,最后只有村长一家跟着养,另有三家人拿出一部分田来尝试养,其余的人家还是用以往惯用的种田方式。
春去秋来,终于等到了又一年秋收割稻,这次显然家里人更激动了,割稻都差点割到手,好在最后结果是喜人,与上一年所算的差不了多少,甚至由于更细致的划分,知道了一亩田大概养多少鱼,养哪种鱼产量会更高。
次日天未亮,老李头就早早地起床,准备一会儿就带着儿子们去县城上报自家的记录数据,最后还是听了家里人的建议,决定等村里一同种植的收割完之后,由村长牵头一起上报。
至于由头也想好了,就说自家孩子贪玩去河边捉鱼,结果不小心把鱼倒田里了,结果收割的时候发现有鱼的那块田产量比其他的田要高一些,就留了心,又种了一年,得了结果才敢往上说。
好在县令大人虽不作为,但涉及民生,也算清廉正直,带领县丞及一众下属亲自到桃花村核对之后,写了帖子上达天听。
很快执掌农生的大司农带着旨意亲自到桃花村学习探讨,挑选好的秧苗鱼苗,为第二年的田耕做准备,百花镇作为第一个种植试点,所有的农户均可免费学习听取经验。
老李家作为发现此法的第一人,也得到了朝堂的口头表扬,承诺待到下次秋收由官府验收之后,定会有更大的奖赏。
这话不止外村人眼红,村民羡慕,老李家也是喜气洋洋的,老李头走路都开始带风了。简而言之,他飘了,好在还有李老太太这根绳拴着,时不时敲打两句,才将老李头飘了的心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