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袁苏楷的杀心(1/1)
“立刻给我电令冯华甫率军回到汴京,等待我的指挥,咱们率军回京。”
杨度记下来了,只见袁苏楷又继续说道:“让杨士奇和梁士诒联络一下20镇士兵,看看能不能把策反张绍曾的警卫,把张绍曾给杀了。”
“苏楷,现在又传来消息是,第六镇的吴禄贞扣押了咱们二三四镇的物资,不再让火车南下对咱们进行补给。”杨度补充道。
“岂有此理,这个吴禄贞也是载涛那一派的,这朝廷的骑人还没死心啊,还想暗中压制我,这第六镇可是我的嫡系啊!这吴禄贞竟然私自把周符麟给撤了。”袁苏楷听到后又气不打一处来,咆哮着怒骂朝廷。
他吴禄贞甘愿为载涛他们驱使,敢和自己作对,那这次他新账旧账一起算。
“让杨士奇联系我的老部下第六镇骑兵营的马蕙田,告诉马蕙田把吴禄贞给我杀了,我赏他两万钱,官升三级,保举他任20镇统制。”
此时的袁苏楷也开始着急起来,在彭城驻守的北军要回防调任需要五天时间,这五天没把握好,说不定自己再回去就又可能被踢回来。
虽说朝廷把奕劻解职了,可这群骑人跟太后穿一条裤衩的,时刻防备着北军派系的人,恐怕明年时局稳定就会卸磨杀驴了。
这次他袁苏楷也要当回董卓,带兵进京,刚好说是为了拱卫京师重地。
袁苏楷让杨度拿来地图,开始仔细研究起滦州和上谷的位置,当他看到这俩地方时,又听闻吴禄贞和张绍曾是知己好友后,他觉得这也太蹊跷了吧。
朝廷怕是傻了吧,派吴禄贞去慰问,万一这家伙反水,即使第六镇一万多士兵不会全听吴禄贞的,但最少也能带走一半的士兵。
要是双方合流后,这朝廷恐怕也撑不住自己返回就凉了。
眼下他也是干着急,看着杨度神情自若的样子,他开口道:“皙子,你又有妙计了是吗?我的好军师。”
“不错,我觉得我们可以不用这么着急,咱们坐山观虎斗,苏楷你觉得朝廷变法立宪真的是真诚实意吗?”
“这个时候不要卖官司了,快说重点啊!”袁苏楷催促道。
“恐怕这只是朝廷的缓兵计,就像你说的,朝廷用完我们之后就会卸磨杀驴,更何况是趁人之危的张绍曾。”
“那你的意思是?”
“咱们也坐山观虎斗,他张绍曾被朝廷许了个虚职,倘若他真的有心和吴禄贞密谋朝廷,那么他就会找借口直击京师。”
“我们要做的就是看着双方斗,朝廷也肯定不会束手就擒,你看朝廷关闭京师要道就能知道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火拼把京师给打烂,咱们再像董卓一样进军京师,何进这家伙可是先例啊!”
“最差的结果也就只是让张绍曾打入京师,咱们最后利用张绍曾叛乱为借口,大胆全军北上,正式接盘,后梁朱温这拖刀计就很不错.....”杨度缓缓道来。
袁苏楷听着杨度吐出的每一句话,就如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对杨度赞不绝口,原来现在处于有利地位的是他。
就算现在袁苏楷不动手处理滦州兵谏,朝廷也就分化这第20军镇,现在已经要剥离张绍曾的军权了。
就看张绍曾到底反不反了,唯一大的变数就是吴禄贞到底是要干什么的。
面对吴禄贞,袁苏楷也摸不透他的想法,只知道他也是立宪派的代表,跟载涛、载洵走的很近。
他吴禄贞也是被骑人放出来平衡北军内部势力的一条恶犬。
只是目前这吴禄贞和张绍曾把南下大军的军需和兵饷给扣了,现在也没钱给这些士兵们发钱了。
袁苏楷面对这种掐脖子的事情也无能为力,兵饷则是催促中州巡抚抓紧给自己收一批赋税,哪怕是抢也要半个月内给他收齐。
北军的弹药目前还能支持一场大的战斗,等待火车到达,就能直驰北上。
军机处内
“这吴禄贞要干什么啊!怎么学着张绍曾一样把军火给扣了。”奕劻拍着电报气愤的说道。
“吴禄贞说害怕北军中存在敌对分子,有了武器弹药北军回京师后可能对朝廷做出不利的事情。”载涛替吴禄贞辩解着。
“你们别到时候又做虎为怅,以前养出个袁苏楷,我怕到时你们利用吴禄贞挤兑掉袁苏楷后,他吴禄贞又成了新袁苏楷。”铁良轻轻敲着桌子缓缓说道。
“还有听说那吴禄贞与蓝天蔚、张绍曾的关系不一般,这次朝廷派他前去慰问,慰问的好,那危机解除,慰问不好,搞不好他被拉拢,这就为各位火上加柴,更烧屁股了。”载泽又开始絮叨起来。
原本他们将吴禄贞视为自己这一派,派他出去和袁苏楷打擂台,可如今这扣押之举虽说在电报上表示是为了朝廷,可这举动着实令人怪异,不由得起了些戒备之心。
奕劻对嘱咐载涛,让载涛对吴禄贞严加看管,杜绝异变发生。
现在朝廷面对手握重兵的吴禄贞,只能竭尽所能的拉拢,发出了一份模棱两可的电报。
电报中似乎在夸赞吴禄贞的未雨绸缪,又好像在指责吴禄贞擅权、独断专行,同时也在告诉吴禄贞要戒备袁苏楷。
袁苏楷看到这样的电报,当场就把这电报丢进了火炉子中,朝廷对吴禄贞的偏袒简直过分。
没了第一镇(御林军)后,朝廷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好似是谁都能啃两口。
11月11日,吴禄贞离开上谷,坐上了前往滦州方向的火车,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的火车上多了20个黑暗守卫,在悄悄的跟踪着他。
在去滦州之前,他和彭家珍就商量过了,此次之行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开赴京师,在京师会合后,进宫倒朝廷,一起去拥护南方的大龙珉国,迎回孙山樵。
二是他们一起会师后,进入朝廷,梁启超主持内阁,召开国会,正式宣布进入立宪制,维护朝廷,变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