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点点的改变(1/1)
经过白天的思考。
李书瑶抛出自己的疑问。
苏逸微微颔首,赞扬的说道:
“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的课没有白听。”
他起身,拉来沙盘,挽袖写道:
“正巧,今天的课就要讲到这个了。”
李书瑶侧目,看着沙盘上,苏逸挥手写下的字迹。
【论百姓兴亡之道!】
她不由得蹙眉。
“百姓兴旺?”
这话实在是有些大,饶是李书瑶也不禁纳闷。
苏逸不像是说这种托大之词的人啊?
“百姓兴亡,不仅仅在于天象是否风调雨顺,更在于朝廷如何运转调控。”
苏逸解释道:“若是朝廷能将原本的劳动力给放开,自然会有出乎意料的奇效。”
“放开......劳动力?”
上官玲珑对苏逸提出的陌生名词很疑惑。
“苏先生,这该当何解?”
她也不清楚,一个税银,一个粮仓,苏逸之前讲的两件事怎么就和劳力挂上关系了。
似乎怎么看,这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苏逸微微一笑。
“税赋改银,本质上就是朝廷对百姓生产方式的一次调整,所以势必会影响到劳力的发展。”
这句话有些“高深莫测”,尤其是一会生产方式,一会又是劳力,怎么听都好像不明白。
解释完两人更加好奇。
不过,她们也习惯了苏逸这种讲课方式。
“在讲之前,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
“如果你们现在种的地,抛开交税,刚够吃饭,你们会怎么做?”
上官玲珑想都没想,直接脆生生答道:
“那肯定是继续埋头苦干了。”
“饭都吃不饱了,还去想那些做什么?”
“更何况以前交的是粮食,等收成就行了。现在换成交银子,天知道粮食能换多少银子,这不得更卖力的种地吗?”
她说的都是实打实的。
当前大夏的百姓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她和李书瑶经常出宫肯定不是为了玩。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摸清楚百姓的生活。
身为皇帝和皇帝的贴身女官。
要是长时间待在皇宫里,只怕时间长了,就完全被文官给忽悠住了。
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把最基本的百姓状况都忘记了。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李书瑶才会常带着他出门。
李书瑶也点点头,望着苏逸的侧脸有点出神。
大夏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她都看在眼里。
每次出行都会在京师附近的村庄里看看问问。
那些百姓常常是面黄肌瘦,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一年到头都不见得能有一件新衣裳,孩子们也都是穿着松垮垮的衣裳,方便修修补补多穿几年。
各个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
李书瑶那时候就想到,若是连皇城周围的百姓都过成这个样子。
那其他的地方的百姓到底有多惨?
不禁要面对层层赋税,还有富户的盘剥。
最重要的是,离皇城越远,治安就越差。
保不齐哪天出门,家里就被洗劫一空。
类似的事情并非没发生过,在她鞭长莫及的地方依旧有很多。
“没错,一旦百姓和土地绑死,就只能考虑生存的事情了。”
“久而久之,活的会越来越差,到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把地卖给当地富户,然后沦落为佃户或者奴仆。”
说到这,苏逸的眼神都有点无奈。
他同情百姓,更心疼他们。
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问题。
“想要解决这件事,就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地方出发,把土地和百姓的捆绑解开。”
“税赋征银,说白了就是让百姓有动力去赚银子。”
“如果你是种地的,那辛辛苦苦一年最后的收成还要被商户赚去一笔,岂不是凭空多亏了一些?”
“所以势必会有更多心思活络的人,离开土地去寻找机会直接赚银子。”
“如此一来,土地对百姓的束缚就会变弱,原本在耕地上捆绑的劳力就能放开了。”
苏逸说的在理。
其中的道理,李书瑶也是认可的。
可她却有一点想不通。
“那如何能保证百姓不种地能吃饱饭?”
“若是离开了田产,找不到生计所系,岂不是要白白饿死?”
李书瑶明白了他的意思。
并且也不可否认,这个道理确实是对的。
但问题就在于它并不现实啊!
哪怕是说破天,它就是不现实。
百姓之中,大多数人就是没那么有本事,学不会其他手艺。
也找不到什么能赚的多的活做。
所以那番话听起来挺美好。
可在李书瑶看来就是空中楼阁。
苏逸勾起嘴唇,略有些得意的笑道:“那这时,不就能看到修建粮仓的好处了吗?”
经过历史的一代又一代发展。
他明白最简单直接的道理,就是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百姓没什么太大的才能,也没什么太大的抱负。
就想吃口饱饭。
吃饱饭,是百姓最大的目的。
不管是赚银子还是种粮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吃饱,能活下去。
谁让百姓活下去,谁就是他们心里的大恩人。
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些买了他们土地的地主,看起来好像是在断了他们的后路。
可偏偏又被称为“善人”。
就是因为地主给了他们能继续活下去的一点银子。
所以现在,苏逸的意思就是想让朝廷来当这个“善人”
“税赋收银,朝廷有了银子,便可以雇人去做力工,在大夏各地修建粮仓。”
“这边是一个好的开始。”
“经过一些地方的尝试,百姓看到了甜头,相信了朝廷能把真金白银交到他们手中。”
“渐渐的就会增加朝廷的威信,从而使得愿意给陛下干活的人越来越多。”
“能征收的税银越来越多,朝廷国库,连带着地方官府都会丰裕起来。“
“然后就会形成正面循环,人赚的银子多了,生活好了,也可以交的起税了。”
“整个大夏就会一点点的改变......”
“也就是说,这百姓兴亡,等同于大夏兴旺。”
“百姓兴,则大夏兴;百姓亡,则大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