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国之建制(终)(1/1)
“公子,为何?”漪林有些没有想通。
赵暄看向了范华,一点头儿,范华知道这是让他来解释。
不仅漪林没明白,边上的陈平也没明白。
这一阵听过以后,陈平对于这两位的本事也算是有了些许的了解,他本就是一个聪慧之人,虽然对于商之一道不是很明白,但有些事情是触类旁通的,但是管财这个事情上他还真是不明白,让他出个主意这些都没问题,只是今天这个主题还真不是他的长处。
范华想了想,开口道:“商之一道,主要说明白就是买需卖需。”
赵暄、陈平和漪林点了点头,这个算是听明白了。
范华接着道:“需者,求也。也就是咱们要把这些个有求的人的东西找到,运过来后卖给他们。
我们要怎么知道这些人所求呢?
一、必要品:像是衣、食、肉等,这些都是每天都要用到的东西,还有手里使得物品,这些只要是坏了就得更换,因此这些就是他们的所求之物,但是这些会是很长时间才能够出贷一批,对于财的聚扰效果并不是很好。
二、非必要品:就是非日常所必须的东西,像一些摆件儿呀之类的只有一些富贵人家才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日常生活可有可无的。
这两类只有第一类也就是能够换个温饱,两类齐全就能够赚到富足。”
漪林这个时候接口道:“你还没说为什么要将整羊分开了卖的事情呢?”
范华看了一眼他,感觉有些头痛,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怎么还没明白呢?
陈平这个时候接口道:“范先生,我按我的理解来说一下,看看对不对,可否?”
这一下,赵暄也来了兴趣,对于陈平他是有很深的厚望的,要是他能够在财货方面也有所了解和长进的话,那可就太好了。
范华很恭敬的道:“陈先生可以,请说。”
“之所以要分开卖,主要就是对于所需者的一种挑选难度的下降,且可以让我们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手中所积之物出清,达到财货互换的一个效果,毕竟整羊出货,买家并不一定需要那么许多,而按不同部位的出清,则会让买家能够买到他们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而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缺位。”
陈平说完看向了赵暄与范华。
“哈哈,子安,没想到呀,对于财这方面,你还是真的些天赋。”赵暄哈哈大笑着说道。
漪林这个时候有些郁闷了,难道自己就只适合当个畜牧业的头儿了么?看来家祖的这些个心得还是没有完全学明白,回去之后这个事情要跟父亲好好的谈谈了,家族应该尽全力跟着赵暄这个人,看看他手下的这些人,都是什么级别的。本以为自己与范华应该大差不差的,可……
范华也是没有想到,这个陈平居然也如此精明,仅仅是一句话,就能够明白如此之多,看来还真的不能小看天下英杰呀。
赵暄此时开口道:“范华之想法确实是好的。那么,我还想问问你,还有财?”
这其实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回答上来,确实又不太好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经济学的概念自古就好,如中国自上古这时就有着大商贾之类的,后期又有南宋时期的经济高峰存在,明末的徽商与晋商这些大生意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自有了丝绸之路后一直以来都是贸易顺差的国家,因为丝绸、瓷器之类的中国特有的商品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虽然没有什么对外贸易之类的称乎,但是这些个大商人们可是一直在做着。
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政经是不分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坚实的经济做为基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你只能每天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着,吃都吃不饱呢,你还想要有什么发展么?
故而才会有“仓廪足,而知礼仪”的说法,马斯洛的五需求论最低层的不就是这些么?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这种论调其实很多,只不过现实中,西方的带近工作做的实在是太过于完美,使得本土之学已经完全没有了土壤,所以重振民族自信心也是国家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范华对于什么是财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看向了赵暄。
赵暄明白,这个问题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整经济理论的秦代来讲,还真是有些难为范华了,所以,他开口道:“所谓财者,贝所付也。就是说,财其实就是可以用等价的东西与其他人进行交换的一种物品积累,只有这种积累达到了,可以让自己生活富足,才会有富余的东西拿出来进行交换,这就是财。”
范华等人听后感觉明白了,却又不是太明白。
赵暄看了看外边的天色,出言道:“好了,就这样吧。子安,你去跟子房一起给漪林安排在政院的工作,而范华暂时担任财院的副掌院吧。”
几个应答后,退了出去。
赵暄想,看来对于一些细致的问题还是得重新进行安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