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冀城再相见,姑臧三日还7(1/1)
在赵旻穿越过来之前,这时空凉州等边地,乃至江南等地的耕种方式,是极为原始的火耕水耨:
即先用火来耕种,再用水来除草。
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摘自太史公《史记平淮书》
甚至在历史上的魏晋之时,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仍在沿用。
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摘自西晋陆云《答车茂安书》
综上所述,这便是汉末魏晋亩产量极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赵旻带给这个时空的,除了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之外,都是现代化(上世纪六十年代神州)的技术。
其中的腐植酸肥料,甚至堪称划时代的技术应用。
以是故,去年亩产量断崖式提升,便不足为奇。
也因此,赵旻才有足够信心,解决这时代百姓能吃饱饭的问题。
前文“作者的话”中曾提及,神州历史上百姓遭受的苦难,九成九都是因为饥荒。
汉末兴平年间之大饥荒,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罢了。
出于上述分析,赵旻对鲁肃这毫无量化数据的汇报极不满意。
“子敬,而今凉州全境共有耕地几何?屯田之客几何?未开垦之荒地又几何?”
鲁肃就是鲁肃。
其人作揖侃侃而谈。
“回主公,凉州可耕作之土地共六百余万顷,其中荒地近六百万顷,已耕种三十万顷,屯田之汉民共计十万户,屯田之羌、氐等杂胡二十万户。”
这个数据,使众人大吃一惊。
其一,凉州无主之荒地竟占据绝大多数,而开垦耕种之地仅三十万顷,也就是三千万亩。
其二,屯田之杂胡的户数竟然…比汉民多出一倍!
其三,凉州人口太少了!
在兴平饥荒、连年战乱、士族豪强收纳仆客等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之下,凉州不但户口锐减,而且胡人已远远多于汉人。
一言蔽之,凉州问题非常严重!
其实不止是凉州,若非赵旻及时安置流民、稳定中原局势、尽一切可能消除战乱…
中原哪里有今岁这生机勃勃、百废俱兴的局面?
反观江东、荆州…
今岁不也同样人口锐减、急需重建?
如此乱世持续下去,不五胡乱华才叫有鬼!
所以,赵旻霍然发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同一个根源上:
人口危机!
因战乱破坏生产及家园,导致人口锐减,而人口锐减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和重建…
这便是导致五胡乱华、使华夏神州坠入黑暗深渊的恶性循环。
对于赵旻而言…
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是…他需要至少二十年时间。
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二十年之后,当下一代人茁壮成长起来,这天下才算真正恢复元气。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赵旻目前的当务之急,仍是大力推行屯田新政、鼓励早婚早育多育、并配套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体系…
也就是教育、医疗和法律体系建设。
这同时也是社会的三大底线。
天下由乱而治、从无人治理转为井然有序,必须先解决这三大问题…
中原正逐渐完善这三点,但凉州还需要时间。
赵旻的当务之急除继续推行屯田新政之外,还必须尽快做好基建。
综上考虑,赵旻微微颔首。
“子敬、德祖,屯田新政仍需持续推广,然则…凉州十郡近百县,城邑亦需尽速恢复建设…
暂且如此,伯宁、伯侯,农闲之时,你二人可征募壮丁烧制砖瓦、就近修缮城邑,城邑修缮后,黎庶方可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满宠、鲁肃、杜畿和杨修四人同时领命。
这时,赵旻方才看向一众凉州士族豪强。
“诸君,此行收获如何?”
众人皆露出发自肺腑的笑容。
杨阜、姜叙二人代表凉州士族豪强答道。
“回卫将军,某等此行满载成本为五十万匹绢之货,易西域之资约为九百五百万匹绢。”
五十万匹绢,折合为软妹币大概是1.6亿元,换回九百五十万匹绢,折合如今软妹币大约为29亿元。
这毛利率…简直是抢劫!
考虑到卫府占股四成…
于是赵旻果断开口。
“诸君,此番卫府所获之利,我锱铢不取,皆用于修缮凉州城邑、新建屋舍。此事便由伯宁监督,限期三年修缮完毕,诸君以为如何?”
杨阜、姜叙等人作揖道。
“卫将军高义,某等佩服!既如此,某等亦聊表心意,尽遣某等家中之匠、客,协助卫将军、满使君共建凉州。
某等以为,三年之期过久,应以两年为善。然则…卫将军,屋舍新建后,民从何来?”
诸君请看,市政工程毫无底线压缩工期的“优良”传统,古已有之。
赵旻不假思索道:“我有意迁杂胡入城邑、从此胡、汉混居,杂胡可屯田、亦可屯田、放牧同时进行。”
凉州士族豪强们脸色皆一变。
姜叙作揖道:“这…卫将军,如此似有不妥。”
赵旻并未开口。
杜畿代赵旻开口。
“伯奕兄,如此并无不妥也。伯奕兄当知,去岁时某曾忝为大汉河南太守,去岁岁初二、三月之时,某家主公亦曾迁南匈奴人充为河南郡之民…”
说着,杜畿将去岁,也就是去年赵旻借鉴历史上并州刺史梁习之策,将南匈奴人迁移、打散安置至河南郡之事,详细向这些凉州士族豪强们讲述了一遍。
赵旻派杜畿任凉州一郡之太守,其用意便在于此。
杜畿也发挥出来自己的作用。
杜畿在赵旻的策略基础上,又做出了自己的微调。
杜畿的实际做法,不单单是将南匈奴人打散安置,杜畿还故意将匈奴人和汉人屯田的田垄安置在一起。
如此一来,两族人不但不会因抢水浇地而引发矛盾(反正要浇地总要一起浇,不差这几亩地的河水),而且…
同样连在一起的田垄,同样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汉人的庄稼、蔬菜长势旺,匈奴人的长势蔫儿、杂草还多,匈奴人会怎么想?
难道他们还会抽出刀子砍人?砍邻居还是砍无能的自己?
所以,趁晚上不忙时,无能的匈奴人,带着吃食、携着儿女去邻居家虚心请教没毛病吧?
正好赵旻有法令:汉民必须教胡人如何种田。
于是乎,一个虚心学,一个不能不教,何况人家匈奴人上门求教又不是空着手…
久而久之,邻里和睦、匈奴人种田的本事大增。
更何况…
若汉民家里也有儿女呢?
有没有可能通婚?
于是乎,匈奴人汉化完成。
汉民数量与胡人整体持平的河南郡,尚且可以如此,胡人数量超过汉民的凉州难道就不行?
哪里有这种道理?
农耕民族出身的汉民,就算种地的本事再差,也总好过游牧民族出身的胡人吧?
听罢杜畿的讲述,凉州士族豪强们抚须若有所思。
赵旻趁机道:“若诸君有意促成胡汉共同屯田…如此!朝廷不收任何屯田所得,由诸君代收代管,一应新式农具肥料,朝廷折半价供应,诸君不妨再细细思量!”
一众凉州士族豪强们,脸色再次大变…
变得颇为意动。
呵呵,他们算账,哪里有赵旻算得精?
赵旻看似极为大方,实则相当于变相给这些豪强们返利。
因副产品利润颇丰之故,几乎无成本的肥料暂且不论…新式农具的价格本就虚高。
赵旻为了刺激农户辛勤耕耘,故意将价格定得极高,反正那些用于屯田的新式农具几乎不收费。
如此一来,新式农具即便半价供应给凉州士族豪强,赵旻也有足够利润可赚。
何况士族豪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