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凉州春意暖,铁蹄踏阳关1(1/1)
赵旻颔首。
“义山、伯奕,除人力之外,你等尚需何物不妨明言。”
赵旻一句话,便堵死了迁移人口这条路。
尽管这条路可行性确实较高。
可以预期,在这时代,一旦丝绸之路兴盛起来…
凉州不就成了后世的南方沿海通商口岸?
虽然汉末黎庶、士民的乡土情怀极重,轻易不愿背井离乡,但趋利避害毕竟是人的本能。
赵旻要做的,是尽可能延缓这一过程…
如今大汉缺人口之地,又何止凉州一州?
所以,赵旻要提前堵死这条路、尽可能避免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果不其然…
赵旻话一出口,凉州一众士人们便垂头丧气起来。
他们想到的所谓计策,正是迁移人口。
汉末不同于现代,这时代的家庭一旦迁移、并有意改易户籍,那么这些搬迁户们必须结交、甚至是依附于迁移之地的望族。
因为两汉有乡论和察举制!
搬迁户的子孙们要想出仕,必须尽可能抬高门第、提升乡论,那么…
他们便不得不结交当地望族,与当地望族通婚、甚至依附其中的大族,以期后代可任小吏,甚至可被举为孝廉出仕。
如此一来,当地大族实力更加雄厚、依附于大族的搬迁户也能水涨船高…
这就是典型的“二八法则”,也就是马太效应。长此以往,社会矛盾不越来越尖锐才怪!
东汉就是这么完犊子的。
而这些凉州士人们,打的正是这个主意。
赵旻也及时、果断地掐灭了他们的这种念想。
赵旻见一众凉州人垂头丧气,心中好气又好笑:
跟老子斗?你们这些小辈儿太嫩了!
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后,赵旻当即递上甜枣。
“诸君,凉州屯田需何物尽管开口,我必倾尽所有!”
凉州士人在无奈之下,便只好狮子大开口…
赵旻与凉州士人如菜市场的摊贩与市民一般,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定下如下方案:
在三月之前,凉州士族豪强开垦首批屯田十万顷,其所需之一应新式农具、肥料及良种皆由卫府无条件供应,凉州士族豪强则负责备齐耕牛。
耕种之农作物,当然是粟,也就是小米。
今年麦、高粱两熟已不可能,但粟、葵菜两熟没有问题。
满宠、鲁肃、杨修三人当场表态。
“诸君放心,一应所需,我等一旬之内必悉数运抵诸郡,然则…还请诸君务必尽快组织农户、安置胡人开垦荒田。”
赵旻适时道:“此番诸君可曾带回苜蓿良种?”
休屠王大喜。
“回主公,有!自然有!马牛羊等畜类安然越冬,皆靠苜蓿干草!何况灾年之时,牧民亦靠煮苜蓿干草果腹。”
于是赵旻断然道:“既如此,休屠王,你与诸君商议苜蓿之种植比例即可。此事暂且如此,此外,诸君尚有何事相询?”
凉州士人纷纷摇头,休屠王却开口道。
“主公,休屠部缺铁锅,大量铁锅。西域诸国亦乏铁锅,陶器携带多有不便,远不及铁锅方便耐用。”
赵旻哑然失笑。
“休屠王何不早言?”
荥阳铁器工坊已复产一年有余,而弘农(三门峡、商洛、渭南)、颖川(平顶山、许昌)以及河南郡(洛阳、郑州、新乡)皆不乏铁矿。
赵旻又大力主张炼铁,所以大汉朝廷(卫府)产铁量已逐月提升,如今并不缺铁。
卫府缺的,只是坩埚炼钢法生产的优质碳钢。
这种碳钢因成本过高、产量有限,一般用于打造虎豹骑的兵器、甲胄。
所以,即便以赵旻如今的财力,最多也只能养起一校五千余虎豹骑。
虎豹骑如今即将在西域小试牛刀,将来则准备在与袁绍争锋时大展拳脚。
尽管如今虎豹骑仅有一部千余骑。
综上,赵旻对满宠道。
“伯宁,你务必查验清楚,休屠部、南匈奴左部及两部氐人,户口究竟几何。因铁锅产能不足,编户造册之后,五户共用一口铁锅即可。”
苟哥就是苟哥,在分配铁锅之时,其人犹能顺便查户口、并登记造册。
所谓“铁锅产能不足”,那纯粹是苟哥信口胡扯。
他担心胡人将铁锅熔炼成兵器才是真的。
更何况,无论何事何物,越是来之不易,人们才越会珍惜。
休屠王果然患得患失地追问道。
“主公,一口铁锅其价几何?三头肥羊如何?”
在凉州产羊的牧区,三头六十多市斤的肥羊都值三匹绢,在中原其价格更是翻番…
这时代铁锅之珍贵,可见一斑…
除了双立人,谁家的铸铁锅能卖两千多块钱?
尽管历史上,汉末三国,乃至魏晋都极度匮乏铁器。
赵旻哈哈一笑,摇了摇头。
“休屠王放心,我锱铢不收,但求诸部胡人与汉民和睦安宁。”
言罢,赵旻站起身来。
“夜已深,诸君暂且在姑臧城内安歇,明日我再与诸君详议西域之事。”
经过休屠王讲解后,赵旻已经“看”懂了休屠王的那幅“地图”,是以,赵旻心中已有了最初步的设想。
休屠王对西域的了解程度,虽不及班归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域土著,但前者看待西域的角度、深刻程度,犹在班归之上。
休屠王若非生不逢时,可成为一方霸主,而班归毕竟只是个商贾。
赵旻起身亲自送一众凉州士人至衙署客房就寝。
及至赵旻转身离去时…
杨阜、姜叙这对表兄弟,却悄悄追上赵旻。
“卫将军,请借一步说话。”
赵旻眯起眼,在微不可察地打量二人一番、确定这对表兄弟身无寸铁后,方才欣然颔首。
“随我来!”
赵旻随便找了一间靠近后院院门的空房,杨阜点燃油灯、姜叙拉住门闩后,三人行礼而坐。
杨阜当先道:“卫将军,某故主韦公今已在陇西郡任职半年,韦公近日遣使传书于某,称宋建似乎蠢蠢欲动。”
赵旻闻言无悲无喜,只是微微眯起了俊目。
“宋建蠢蠢欲动?其人有何异动?”
杨阜的故主,便是京兆尹人韦端韦休甫,其人目前任陇西太守。
韦端之子韦康韦元将,如今在安定郡任太守。
宋建,便是之前的所谓“枹罕河首王”,如今的陇西西部都尉。
其人目前实际割据陇西郡枹罕、河关、首阳三县。
杨阜作揖。
“回卫将军,韦公称,宋建似有招揽部曲之势,韦公为此曾赶赴枹罕城,当面问责宋建。
宋建虽唯唯诺诺、态度恭谨,然韦公始终认为,宋建恐有劫掠商贾之意。”
这就是存疑而无证据,但可看出,韦端胆子不小。
于是赵旻微微颔首。
“我先向宋建修书一封、警告其人。待我重设西域都护府后,再亲自赴枹罕见一见其人。”
赵旻的当务之急,始终都是使西域安定、保持丝路畅通。
惟其如此,赵旻才能源源不绝地赚取外汇养兵、以尽快一统天下。
汉武帝最受历朝历代之人抨击和诟病的一点,是其人穷兵黩武。
因为穷兵黩武消耗民力、影响农事。
但话说回来…
倘若汉武帝有积累财富、振兴农业的方法,其人将边境线远扩的行为,还叫穷兵黩武吗?
那恐怕要被称为雄才大略、彰显武德了吧?
赵旻如今走的,正是这条路线。
赵旻两年之内两次远征,同样消耗粮草辎重无数,同样出动数万大军,然而…
为何无一人说赵旻是在“穷兵黩武”呢?
原因很简单。
一是因为赵旻能增收增产,二是人家苟哥打仗是为了赚钱,能让商贾为大汉赚回更多的钱。
姜叙打断了赵旻的思绪。
“卫将军,某以为不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