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厂之谜(1/1)
"这价格太便宜了,难以置信。"李玉栋插了一句。
黄厚平没介意李玉栋的插嘴,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不过他猜李玉栋可能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解释道:"这个价格其实不算便宜。
这工业区过去是国家调拨的,免费得到的地。
他们的成本只是建筑,而且只有一层楼,不值多少钱。"
郝律师也解释道:"现在工业区的地是工业用途,重新审批的话,也只是1万一亩,只是可能会稍微偏僻一点。"
"这个工厂能改做商业或住宅用地吗?"李玉栋对此不太了解,只是听说不可以通用。
黄厚平对这件事也不太清楚,但郝律师明白:"理论上可以,只是流程很烦琐。
需要先申请用途变更,然后报送土地局,再逐级上报给主管土地规划的副市长签字。
然后就要拿着批复去规划部门办理规划变更,与土地局重新签定土地出让合同或变更土地合同,最后还要补交土地出让金。"
大家听得一脸茫然,确实很麻烦。
李忠相见过的最高官是村长,现在听说还要找市长,腿都软了:"最好还是出租给别人开工厂,要是想改变用途,太麻烦了。"
黄厚平也觉得麻烦:"看来确实如此,不然价格也不会这么便宜。"
李玉栋心知华强北以后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么便宜的地不买,将来恐怕没地方可找。
就算自己不用,等那边繁荣起来再卖掉也行。
李玉栋担心李忠相会拒绝,于是拉了拉他。
李忠相明白儿子有话要说,所以对黄厚平说:“这件事不能马上决定,还是麻烦黄主任先帮忙了解情况。”
黄厚平明白这个大事情不能凭几句话决定,需要认真考虑。
他说:“好的,我想问问情况,李先生,你电话号码多少?我问好了给你打电话。”
李忠相感到尴尬,家里没有电话,但隔壁的小卖部有。
可惜自己不知道小卖部的电话号码。
李玉栋看到父亲的尴尬神情,赶紧报了隔壁小卖部的电话:“这个是隔壁家的电话,有事的话叫他喊我,我天天在家,接得到。”
黄厚平和郝律师对视了一眼:“难道有钱人都这样吝啬吗?衣服穿得不好,不开车,买不起大哥大,连电话都不装,这也太过分了。”当然他们只是在心里说说而已。
和黄厚平告别后,李忠相付了200的律师费给郝律师。
这是律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但去政府部门办事需要支付500,其他事情则收费200。
一家三口回了家,吃了中饭。
李忠相对李玉栋说:“你有什么想法?”
李忠相根本不会询问陈桂香的意见,就算问了也没有意义。
陈桂香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做能挣钱的事,不会做不能赚钱的事。
而这件事能不能赚钱还真不好说。
李玉栋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块地方很好,离赛各市场只有500多米,人流量很大,估计每天至少有三四万人。
未来会有更多市场出现,周边的地也会升值。
就算现在什么都不做,将来卖出去也能赚钱。”
等李忠相消化了一下,李玉栋继续说:“另外,我还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收购站知名度已经打出来了,以后货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后院放不下了,得找个大地方。”
李忠相有点转不过弯来:“你的意思是用这个工厂作为收购站,等价格上涨后再卖掉?”
李玉栋点点头。
“思路没错,不过50亩的工厂用来做收购站真的有点浪费吧?现在500平方足够了,即使扩大也用不了50亩,30000平方就够了。”
“废品收购站够用了,但我们可以改为废品回收,并进行加工,扩大经营范围。
如果觉得空的话,就种几百颗名贵的风景树,过二十年后这些树值钱。”当然,这只是李玉栋的说辞,实际上,树木价值相比于土地升值来说微不足道。
农民总是有土地情结的,李忠相也不例外。
对于李玉栋提到的废品加工,他也有兴趣:“废品还能加工吗?我怎么没听说过。”
李玉栋觉得李忠相不明白,收购站只能分拣废品,其他都是虚话。
“我们还是把废品送到专业工厂吧,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李玉栋不能直接对父亲这样说,所以他肯定起收购站的主意:“我们可以像工地那样处理钢筋,把短的做成箍筋,然后卖给工地。
这样工地就能省人工了,建筑工人现在很紧缺,节省一个人的工时也有好处。
而且不止一个人,我们还可以把废品卖成好品,赚取加工费。
塑料也可以切成小块,卖给塑料粒子厂。”
李忠相对工地情况很了解,认为这个主意不错:“还有其他的吗?”
李玉栋想不出其他主意,只好说:“暂时就这么多,但我们可以动员亲朋好友加入废品收集队伍,这样收货量就会增加。
只要人多,地方就能装下。”
李忠相看出李玉栋没有更多理由,不再问,一个人离开。
李玉栋也不理会他,继续说:“我在赛各逛了几圈,发现一个问题,深市现在很热,没有地方卖水,摊主还好,大家都带水,但来进货的人不能喝水。
天气这么热,还要和老板砍价,非常口渴。
当然,市场外面的小店里有卖水的,但一般人都等到口渴了才想起要买水,不会事先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