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灭楚(1/1)
第121章 灭楚
于是当吴地抵达载郢的时候,发现这里都是一座空城,城门都没人把守。
然后前锋的马孙成就轻松占据载郢这个繁华的都城。
吴地得知以后,都不敢置信。直到夫差带着大军赶到载郢。
两人一会盟,吴地就明白了,“恭喜父王,罗城之战的胜利,楚越全军覆没。只要招抚了石乞,如今楚国尽属于我大吴。”
夫差点头“可是勾践,叶公高等人都没死,以他们的本事,早晚会图谋复国,必须尽快剪除。”
两人很快达成合击。很快两人就得报叶公高楚王等人逃入巴国,石乞带兵两万追杀。反而是勾践等人不知所踪。
于是吴地下令“全国悬赏通缉。务必彻底绞杀,”虽然他们不过几百人,可是他对吴地和夫差而言就是几座大山。张道衍和辛评非常支持,打蛇不死,反被其害的道理他们非常清楚,而勾践就是最毒的响尾蛇。
由于勾践等人还不知所在,张道衍,辛评只能采取防范布网进行抓捕。
因此被吴地留在了改名宜城的载郢,这里以后只是吴国南阳郡最南端的一个县,哪怕他人口众多,也不过是一个县。
紧接着,夫差带兵四万,吴地带兵五万,也就是他的五万禁军,一路沿着石乞追击路线向西追杀。
负责指挥十五万吴军的张道衍,辛评两人,一面赈济百姓,救济难民,一面全面排查隐藏起来的勾践等人。可惜狡猾的范蠡-文种哪里那么好追杀。他们居然抱着几颗木头就泅渡到了汉水北岸,然后乔装打扮,利用吴国新占据楚国,户籍不严等各种空隙,轻松的逃入蔡国。
虽然蔡侯也得到吴国通报,可是底下压根没有重视。
于是他们分散逃离。
范蠡建议勾践不要去秦国和晋国,而是去齐国。至于原因。范蠡在蔡国首都新蔡就告诉了勾践“如今秦国封闭,加上吴国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一直使得秦国对吴国侵略楚国见死不救,指望秦国收留,太过于危险。而晋国,权分四家,去年赵鞅死后,知家和赵家针锋相对,矛盾极为尖锐,哪里还有心思对付吴国。反而是齐国经历多年安稳,而陈恒此人野心勃勃,绝对不会安于现状。只要我们挑动齐国争霸,吴齐必然冲突,只要有矛盾,我们就可以借助齐国力量击败吴军,甚至可以渡海,杀入会稽,重新复国”。
范蠡的话很有道理,尤其是最后一句。让勾践这个忍者神龟,最终选择了齐国。
而不出所料,逐渐恢复元气的齐国也逐步准备他们的争霸事业。而和历史上夫差欣赏范蠡一样,陈恒,陈盘父子对范蠡同样极为欣赏。欣然接纳了越国君臣。而得到消息的张道衍等人,也无可奈何。
别看吴国现在侵吞了楚国,国力迅速膨胀。可是那是长远的。短期情况就是被内战外战弄得疲惫不堪的楚国百万人口全都是难民。吴国不得不搭上大量粮食才能保证他们不饿死。才能稳住局面。
现在别提争霸中原,就是恢复楚国地区的国力和稳定。吴国君臣们就得费心费力。短时间,只能图自保。
吴地是很有钱,通过殖民贸易,吴国也很有钱。可是并不代表她有充足粮草,那玩意才是最要命的。
原本吴国生产的粮食很够吃,为此对外战争也没啥问题,可是如果再养着上百万加入吴国的楚人,那么就得一起“节约用粮”了。
自然,三五年后,休养生息的恢复元气的楚国自然是吴国巨大助力。但是,那是以后。现在还是吴国的“投入期”。
另一头吴地,夫差追入巴国的结果只有一个,接纳的巴国被石乞攻破了。
于是巴王不得不跟着叶公高等人一起逃入蜀国,然后吴地和夫差一合计。这样追下去不是办法。
于是合计一边设立巴郡,管理巴国,然后又派人威逼蜀国交出人。
吴地认为:“与其逼着蜀国和我们作对,还不如让他们帮我们除掉叶公高等人!”,急攻必然使他们团结,不如,分化瓦解,于是在巴国按兵不动,同时派人威胁蜀王!。
自然这个时候吴地国内事情太多,尤其是得知勾践等人逃入齐国。头皮都发麻,这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啊,命这么长?于是跟夫差说了声,就带人撤离了巴郡,随后巴郡并入西吴。西吴国君夫差也知道短时间长途奔袭蜀国或者齐国基本没戏,于是也班师返回江陵。
获取了巴郡和江陵的西吴,如今国力也越来越强。夫差一回来,就犒赏三军,然后对伯噽,公孙雄道:“不管蜀国怎么做,下一个,我们要灭亡的就是蜀国。向西南扩张是我们未来既定计划”。
由于北面已经是东吴的儿子吴王地控制,自然不好扩张,但是他的野心,决定了,他会向西南扩张,尤其是他控制黔中和巴郡的时候,等于有了钥匙。伯噽,公孙雄也不希望和自己祖国刀兵相向。于是纷纷赞成。建立一个雄霸西南的西吴国,比起争雄中原显得简单多了,这可是未来蜀汉刘备诸葛亮的版图,并不小,也不弱,尤其是西南各国太落后,战斗力也很差。最大问题反而是道路和恶劣环境。
而返回吴国的吴地,也是没闲着。他没想到战国第一年竟然是吴国灭楚的大日子,难道这就是标志性事件。
但不可否认,当他带兵坐镇宛城,就是蠢蠢欲动的秦晋两国也不敢动手。
只能说吴国太犀利了,竟然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楚国五六百年的基业,绝对很让人惊悚。而吴地返回南阳以后,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迁移吴国军户充实汉中郡,同样也是封锁汉中防止逃入蜀国的楚国君臣从这里逃入秦国。
至于他们能不能从青藏高原绕过去。呵呵,他就不管了。
他知道那绝对是玩命的探路活动。而西南和他父亲夫差合计了,那是西吴的势力范围,未来扩张核心。别看罗城之战以后,西吴也就七八万人,加上巴国江陵等地也不过十万壮丁,能战的不过四五万人,可是在西南称霸已经足够了。如果历史上勾践是在西南崛起,恐怕也会顺利很多。可惜他偏偏在强大的吴国背后。
宛城,返回宛城的吴地并没有呆在载郢等地,而是巡视各新占郡县的指导工作。自然这也是他在等待他召集的各位大员从各自工作中脱身,然后来这里开会。一场决定吴国西部安全的会议。
占据楚国大部以后,吴地满足了,因此他更加重视如何守住既得利益,不让楚国人造反,复国。
而赈济百姓,重新分割土地,废除楚国的苛捐杂税等往往效果极佳。铲除既得利益者,重新扶持一批制度吴国的既得利益者,才是上策!
如果不是楚国建立实在是太久了,底蕴太深厚,尤其是文化认同感太强,比如他巡视的时候,总是能看到一群老头子哭着敌视他。他估计都会被辛评,张道衍等人的军事成就盲目惊叹。
但也正是那群老人对楚国的“愚忠”。于是整个如今统治整个楚国的基层居然都是一群只要一二十岁的楚国年轻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父母都是奴隶阶层,而他们是反抗最激烈的奴隶子弟。当吴国聘用他们组建新的官僚体系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极为激烈和叛逆。
于是老谋深算的辛评,张道衍等人就成功激发他们的“阶级仇恨”用来对抗吴国的“爱国主义”。而实际上,吴地返回就能看到稳定有秩序的楚国四郡,和他们策略不无关系。各郡高层都是吴国调拨来的官僚。县级也是调拨的来自吴国各大学校的学生,他们更加熟练熟悉吴国的官僚体系。自然也会少部分吸纳楚国主动投效的知识分子,可惜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贵族,在楚国,也就等于奴隶主,或者奴隶主子孙,因此数量真心不多,但是吴国想当官的学生多不胜数,更何况想出人头地的奴隶子弟,纷纷报名,虽然他们的能管理也就各乡村而已,但是吴地相信,只要让他们彻底掌握实权,楚国那群隐藏分子也很难颠覆吴国在楚国的统治。
而他要做的就是看看,他布置得工作如何执行了,还有就是他们的赈济挽救了多少快饿死的楚国人。
自然他也不断宣扬“追随吴王,依靠吴国,才能繁荣昌盛的官方理论”。同时挑起奴隶们对旧有的奴隶主,也就是楚国贵族们的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