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 长孙(1/1)
李景桓听了心中一动,不经意间扫了长孙无忌一眼,见长孙无忌脸上露出的得意之色,心中顿时打了一个冷颤。
“舅舅,你说这件事情是凑巧,还是二哥真的有这样的看法?”李景桓装着好奇的询问道。
长孙无忌听了,眼睛瞟了对方一眼,从一边的茶几上接过香茗,轻轻的喝了一口,然后不在意的说道:“现在说这些有意思吗?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这一切都已经是定论了,世人都知道储君心里面有这个想法,现在不会动手,以后也会动手的。哪个勋贵会支持他,军方的将领也不会支持对方,有志之士也不会支持他的。”
李景桓听了心中一阵冰冷,身躯有些颤抖,李景睿这么做有错误吗?不,站在大夏朝廷的立场上来看,这么做是没有错误的,因为这样就避免导致前朝世家泛滥的可能,避免大夏王朝被这些勋贵们蚕食的可能。
可是,不要忘记了,大夏是怎么构成的,大夏是由这些勋贵和大臣们构成的,勋贵们依附大夏,建立新的功勋,用来保住自己的权利,而大臣们也想着建立功勋,成为勋贵,和大夏荣辱与共,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利益共同体,最起码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夏的继承人忽然想改变这样的局面,想要削弱勋贵的势力。这下问题就出来了,要么你改变了勋贵,要么就是勋贵改变了你的。
长孙无忌认为,最大的可能,只会是勋贵改变了储君的位置,失去勋贵支持的储君是不可能长久的。
“舅舅所言甚是有理,可惜了二哥。”李景桓心中冰冷,他拳头捏的紧紧的,心里面却是如同翻江倒海一样。
“你回来可曾见了娘娘,娘娘对你的亲事可有什么安排?”长孙无忌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又询问其他的事情。
“母妃倒是选了一家,乃是祁县王氏的女人,她的父亲是罗山令。”李景桓说道。
“罗山令王仁右?”长孙无忌顿时想到了一个人,到底是吏部尚书,很快就知道对方的来历,当下点点头说道:“虽然母族地位并不高,但到底是诗书世家,知书达理,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也让人打听过,姿色不俗。”李景桓比较满意,又说道:“侧妃是郑氏和萧氏,也还可以,不过,这是母妃所定,父皇那边还没有定下来。”
“只要你母妃定下来,陛下那边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你们见过了吗?”长孙无忌摸着胡须,说道:“陛下让你们回来,不就是让你们偷偷的去见见的吗?感觉怎么样?”
“远远的看了一眼,感觉比较高傲,身边的侍女都很怕她。另外两位郑氏还可以,萧氏吗?姿色出群,甚至在王氏之上。”
“萧氏出美女,看看宫中的嫔妃,有不少都是出萧氏的。不过,臣认为萧氏不能为正妃,否则的话,容易受到萧氏的影响。”长孙无忌面色较为阴霾,只是他虽然是在建议,可是语气却显得不一样。
李景桓眉宇之间多了一些阴沉,只是脸上却没有任何变化,反而多了一些笑容,轻笑道:“舅舅,这件事情可不是景桓能做主的,一切都看父皇的意思,父皇让谁当正妃,那就是正妃,谁当侧妃,谁就是侧妃,甚至人选都不在景桓所看中的人当中,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长孙无忌听了脸色一僵,李景桓所说的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皇帝陛下是谁,岑文本和长孙无忌两人是何等的聪明,但说想猜到皇帝的心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不说我都忘记了,陛下英明神武,肯定是有他的考虑,景桓啊!没事多去宫里,见见娘娘,陛下即将回来了,让娘娘没事多去见见陛下。陛下是一个念旧情的人,这些年你见过陛下往宫里选人了?”长孙无忌言语之间有所指。
“好的,等下景桓就去见母妃。”李景桓从善如流,连忙答应了下来。
等到长孙无忌离开之后,李景桓毫不犹豫的进了皇宫,见了长孙无忧。
“怎么?你昨天才进宫的,今日怎么又来了?莫非又改变主意了?”长孙无忧放下手中的绣衣,看见李景桓,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
“母妃。”李景桓看了周围一眼,挥了挥手,就将宫中的宫女和内侍都退了下去,大殿之中,只有母子两人,显得格外的幽静。李景桓还特地的看了殿外,这才关上了殿门。
“怎么,发生什么事情了?”长孙无忧见状,忍不住说道:“我这宫里的人都是可靠之人,有什么话也不会外传的,发生什么事情了?”
李景桓不敢怠慢,赶紧将外面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说道:“这次事情闹大了,二哥那边恐怕不妙了。”
长孙无忧听了忍不住叹息道:“怎么会这样?景睿也太不小心了,这样的事情怎么会传出去呢?”
“孩儿,孩儿猜测,这恐怕不是二哥泄露出去,二哥监国这么长时间,经验丰富,不会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的书房可不是任何人都能进的,除掉岑文本父女两人,其他人谁能进他的书房?就算是服侍他很久的内侍也是不可能的。”李景桓幽幽的说道。
“你是说被人算计了?”长孙无忧听了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很快就想到了什么,她看了李景桓一眼,澹澹的说道:“更或者说,你已经知道是谁泄露出去的?是你舅舅?”
李景桓面色微微一变,最后摇头,说道:“这只是孩儿的猜测,孩儿也没有证据证明这点,就算是有证据,孩儿也不能说出来。”
长孙无忧听了化成了一声长叹,自己的兄长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除掉自己的私心之外,还不是为了李景桓,让李景桓登上太子的宝座,日后好继承大夏江山?
这是为了李景桓,难道李景桓能说出去?甚至说出去了,也不会有人相信?这件事情难道你就没有参与其中?说出来,恐怕你自己都不相信。
“母妃,现在该怎么办?”李景桓叹息道:“二哥的说法,实际上,我是很赞同的,前朝为什么会被父皇所灭,实际上,还不是那些世家的缘故吗?若是没有那些世家,父皇也不会如此轻易的推翻大隋,取而代之,建立更为强大的大夏,现在这些勋贵们和大夏同气连枝,但几十年,百余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二哥想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这些皇子们都想做的。”
“住口。”长孙无忧冷冷的扫了对方一眼,说道:“这件事情是你能考虑的吗?你父皇英明神武,岂会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危害,但他仍然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父皇当年手中无人,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战胜那些世家大族。而那个时候,群雄逐鹿,父皇的力量比较弱小,不能和世家大族相抗衡,这才采取了这种手段,分封众人,吸引了众多豪杰的支持。”李景桓解释道。
“你说的不错,当年你的父皇就靠着这样的机会,才统一了天下,才成为天下之主,现在才多长时间,就想着将这些勋贵们一网打尽,你认为日后史书们会如此评价你的父皇,你二哥不是错在消息泄露,而是错在没有看清楚局势,没有把握分封的金精髓而已,这才适得其反。”长孙无忧粉脸上闪烁着一丝光芒。
“还请母亲赐教。”李景桓恍然大悟,赶紧询问道。
“什么是天子,什么是皇帝,那就是口含天宪,金口玉言,掌握万里江山,大地之上,一切都归皇帝所有,生杀予夺,仅凭心思,皇权至高无上,只要英明神武,那些勋贵岂能动摇什么?”长孙无忧声音逐渐变低,低声说道:“我可听说张森的爵位已经从三等公变成了三等子了?连封地都收回了。”
长孙无忧的话,如同一道霹雳一样,将李景桓惊醒过来,他顿时明白了长孙无忧言语中的意思,只要掌握皇权,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完成削藩这一切,就比如眼前的张道奎,封地四百多里,可又能怎么样,除掉降级继承之外,一旦犯了错误,惩罚也是很严重的。
从三等公变成了三等子,损失的不仅仅是爵位,还有封地,偏偏无人说什么?你儿子犯了错误,难道就这样算了不成?
“景桓,记住了,只要大义在手,合理的利用规则,就能掌握一切。”长孙无忧规劝道:“不过,眼下这种情况,你不要学你的舅舅,一切等候你父皇的决断,天下人反对又有什么办法?天下是你父皇的,就算勋贵反对又能如何?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是,孩儿明白了。”李景桓连连点头。
“你,真的决定了?”长孙无忧忽然询问道。
李景桓很快就明白长孙无忧言语中的意思,轻笑道:“母妃,现在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个想法,所有的兄弟都是这么想的,你不争,也会有别人去争的,因为就算你失败了,也会到其他的地方当一个藩王,相对于中原如画江山,谁愿意去其他地方呢?大家都是父皇的儿子,大家都是有能力,凭什么这皇位就只能二哥继承呢?”
长孙无忧听了,顿时叹息道:“皇后姐姐对我们都是很不错了,可是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在一起说话了。现在出了这件事情,恐怕皇后那边心情也不好。”
长孙无忧心中也不受,毕竟她以前和杨若曦关系很好,杨若曦很信任她,现在却因为皇位之争,让双方关系变得十分澹薄,尤其是眼下,李景睿的困境似乎还和长孙无忌有关系,这就让她感到更加的为难。
“母妃,这是我们这些兄弟之间的争夺,与皇后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夏江山,让父皇选出更合适的继承人。”李景桓劝说道。尽管他知道,自己这种劝说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还是说了出来,最起码让长孙无忧心里面好受一些。
“你这话说的,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相信吧!”长孙无忧瞪了自己儿子一眼,冷哼道:“你也不要太得意了,你父皇身强力壮,现在正是龙虎之年,还不知道掌握江山多少年,你认为你能坚持多长时间,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李景桓听了面色一僵,一个储君或者太子做长了时间,也未必是好事,到了后来,父子相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最后这样的太子都没有好下场。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慎言慎行,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学你舅舅,他在官场上的那一套,未必管用。”长孙无忧叮嘱道。
“是,儿臣明白了。”李景桓赶紧说道。
“三个女孩,你看中了哪家?回头我去跟你父皇说说,选一个当正妃,景桓,这正妃和侧妃是不一样的,正妃当以贤。”长孙无忧很快就转移话题,不想再讨论夺嫡的事情,这件事情不是她能控制的。
“母妃看中了谁?孩儿就选谁。”李景桓笑嘻嘻的说道。
长孙无忧却瞟了对方一眼,说道:“我看中了谁,你就能选谁,我看中了郑家的女儿,虽然妻族差了一些,但端庄贤淑,为人大气,待人接物还不错,就是姿色方面比不上其他两女,你会选吗?”
“舅舅认为王氏还不错。不过,孩儿不喜欢。”李景桓眼神飘忽。
“你看中萧氏吧!萧氏女太过艳丽,不适合做正妃。”长孙无忧一眼就看出了自己儿子心中所想,顿时摇头说道:“你只能在郑氏和王氏中选择,萧氏并不是良配,最起码现在是这样的。”
“孩儿明白了。”李景桓心中微微一叹。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