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景之治的现实(1/1)
这个问题算是让杨羽绷不住了。
贤明,爱民,好名声.......这些或许都是让帝王们佩服的原因。
但杨羽好像又发现了一个,说道:“如果那个事是真的,汉文帝可就是与众不同了,李世民杀了李建成让后世说了千年,朱棣篡位也让说了很多年,而汉文帝没有,反而留下的都是美名,除了他就只有明确一日杀三子的李隆基与他一样,这种事都没有被后世人所唾骂。这又何尝不被皇帝们羡慕呢?”
汉文帝这个事只是有可能,刚才也才被大家知道,而李隆基这个事则是确实不知道。
李渊则是痛批:“tmd,李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李隆基则是感到有些无所谓,毕竟老李家就是刻薄寡恩。
刘邦则是一脸肯定:“不愧是我的孩子,连这种政治天赋都天生就有。哈哈!”
汉文帝笑得很勉强,这种事可不是什么好事。
杨羽拍了拍手,说道:“好了,这种绯闻也就图一乐,接下来才是关键,汉文帝究竟汉王朝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是文景之治到底干了什么。”
弹幕也不知所以然,只是说道:“文景之治是盛世,对于汉王朝就是积攒了力量。”
“为汉武帝打下了基础。”
......
杨羽说道:“文景之治是一个标志,它不仅仅只是什么百姓过得下去,和平。而是由文帝开始,景帝结束了诸侯的大部分权力,由贾谊开始,到景帝时的晁错再到武帝时的主父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恩令根本不能算是一个阳谋,因为诸侯已经没有反抗的实力,况且推恩令的核心即诸侯王的儿子们都可以分封在贾谊时代就已经存在并实施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上来就是激进的推恩令汉朝极有可能内乱而死。七国之乱是诸侯王的余光反照罢了。武帝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上最终彻底解决这件事,这就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样的。”
弹幕纷纷说道:“原来是这样吗?确实有点意思。”
“我还以为是汉武帝一个人解决的呢?”
......
杨羽接着说道:“还有一个,文景之治基本解决了功勋集团,诸吕之乱后,功勋集团的各个方面都到了顶峰,周勃甚至可以组织选举皇帝。但文帝即位后,先是让一些老家伙到各个封国再逐个击破,到景帝时又让功勋集团与诸侯王火并,最终景帝杀了周亚夫结束了功勋集团的问题。这两件事基本都是文帝时开始,所以功劳大多算到了文帝与武帝手里,导致景帝最后连个庙号都没有。”
弹幕也是整起来了花活:“心疼景帝。”(被棋盘砸死的刘贤:啊)
“这么看文帝的功劳确实太大了。”
......
杨羽接着说道:“接着就要纠正一个观点,汉文帝是儒家典型皇帝吗?”
弹幕肯定地说道:“肯定是啊,这么贤明肯定啊。”
“他不是谁是。”
杨羽回答道:“首先,汉文帝的形象是出自于史记与汉书的,司马迁与班固在描写汉文帝时是用了大量儒家视角叙述的,但汉文帝确实不是儒家皇帝,本质上他是个黄老皇帝(偏激一点都可以说他是个道家皇帝了),刘向提到“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就可以佐证这一点。再其次大家应该都知道汉文帝改了不少法律,废除了不少刑罚,汉文时人反而认为汉文帝是“法太明 ,赏太轻 ,罚太重”也可以佐证。”
原来汉文帝还算个黄老皇帝,弹幕里也纷纷谈论这个话题。
李世民则是感慨:“想我朝把老子立为圣祖,而汉文帝又是个黄老皇帝,那我必须跟着他走了。”
杨羽接着说道:“好了,说完这个,我就要说一说为什么史记里汉文帝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了。”
弹幕很是不解:“汉文帝不是这种人吗?”
“对啊对啊”
......
这种话非常多
杨羽严肃地回答:“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总是有很多人幻想存在一个美好的古代,觉得古代的人多么淳朴善良,生活多么富足,军队多么强盛。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生产力在发展,未来大概率就是比过去要好。”
这个确实是一种现实,厚古薄今是很多人喜欢干的事。
但很多弹幕不认同:“这是错的,过去人朴实,眼里有光。”
......
杨羽没有反驳,继续说道:“首先就是汉文帝废除一些刑罚这个事,汉文帝废肉刑,固然是法制史的一大进步,但汉代并未处理好。废除肉刑后,对于中等罪行的惩罚有了缺失,要么直接处死,要么就是不疼不痒的髡刑。班固也认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废除肉刑当然是势在必行,但如何处理废肉刑之后的刑法等级,这就是汉文所做的不足之处了。”
这个,这个,汉文帝就有些无言了,毕竟这个确实是事实,他考虑的不足也是真的。
杨羽接着说道:“汉文帝固然是在帝王中相对比较节俭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也只是相对其他帝王来说。汉代刘向就提到“文帝虽节俭,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尽华榱璧铛,轩槛皆饰以黄金,其势不可以书囊为帷。奢俭好丑,不相副侔。文帝虽然相对其他帝王算得上节俭,但实际仍不免外俭内奢,更谈不上足以让海内官吏化之,当时吏治的情况实不能算好。司马迁提到在文景之治的富庶表面下“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其实这种事都还好,皇帝哪有不奢侈的,大家都知道,只是量的多少,但是吏治出了问题就不是什么小问题了。
弹幕也是一脸不可相信,仿佛第一次知道这个事,当然也确实是第一次。
杨羽接着问了一个究竟问题:“文景之治好像存了很多钱,这些钱都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