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二牛,采山货(1/1)
李清韵来到后山脚下,江婶子和她的两个儿媳妇已经等在那里了。
“婶子,嫂子们,让你们等久了。”
“我们也刚到,庭舟媳妇儿,走吧。”几人打了招呼就向山上走去。
江婶子的两个媳妇虽然对李清韵不太了解,但是听婆婆说了她拿肉的事情,也愿意跟她交好,毕竟谁也不能拒绝钱不是。
作为北方人,她还是第一次自己亲自上山采收山货,打定主意,少说话,先观察别人怎么采收,等了解的差不多了,就跟他们分开走,免得露馅。
一路上遇到了几波人,都是女人和半大孩子,江婶子说现在还不是大规模的采收时间,再过半个月,家里大大小小的人,包括壮劳力才会加入进来,现在都是小打小闹的,采一个算一个。
山上的东西,心照不宣谁采到就是谁的,大家也不会上纲上线,谁家不采山货吃呢?
但是像猎物这些,大家却不敢大摇大摆的据为己有,有的人嘴馋,在山里猎到野鸡野兔什么的,都是偷偷拿回家,或者就地烤着吃了,被人看到可是要交工的。
几人有说有笑,走了大概十多二十分钟就到了密林里,李清韵也大概摸清了情况,一路走来几人背篓里都多多少少采了一些碰到的山货。
“江奶奶,各位婶子好。”
几人正说话间,迎面走来一个瘦弱的半大男孩,他瘦的皮包骨头,却背着一个比自己宽大数倍的硕大背篓,背篓装的满满的,好像随时都能压倒他,每走一步都如同踩在刀尖上,摇摇晃晃。
李清韵懵了几秒,调动原身的记忆才发现,这就是顾庭舟说过的身世非凡的二牛。
“是二牛啊,你起这么早,都装满一背篓了。”江婶子有些诧异,又有些心疼这孩子。
二牛的目光呆滞麻木,整个人都非常颓丧,他今天天不亮就过来了,又饿又累。
“江奶奶,我天不亮就过来了。”他说完又看向李清韵道:“李婶子,你家的柴火还够用吗?我这两天有些忙,可能要过几天才能给你送柴火。”
“我家还有呢,你先忙你的事,吃饭了吗?婶子这里有饼。”李清韵说着就去掏自己的背篓。
“那就好,婶子别拿,我吃过了,就先走了。”二牛埋头背着背篓,加快步伐走了。
几人看着他孱弱的背影,都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这孩子过的苦啊,幸好还有你每个月接济他,不然真不知道他怎么活。”江婶子叹道。“二牛他爸要是在天上看到这孩子现在过的这么难,该多难受啊。”
李清韵没想到原身懒惰的行为却被人误会成了善心,原身不愿意打柴,于是就想了个法子。
她找了二牛帮忙打柴,给他一些钱粮,因为二牛过的凄惨,所以大家都对他们的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也只能帮一些,不至于让他饿死罢了。”李清韵有些汗颜。
“已经很好了,谁都不容易。”
二牛的爸是个残疾人,腿脚微跛,早些年跟人学了些修补碗碟瓷盆的手艺,常年带着家当在外面讨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
后来大家都以为他死在外头了,没想到后来,他突然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回乡了,这个孩子就是二牛。
从此他就带着二牛在村里生活,再也没有出去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子俩过的简单快乐。
就在二牛五岁上,他爸去挑水,一不小心掉进河里没起来,就这么去了。
二牛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家里已经分了家,爷爷奶奶跟二叔过,而且他们向来不喜欢他。
后来不知道怎么,他们又改了口,说愿意照顾他,他们搬空了二牛的家,却让他睡在厨房里,吃他们的残羹冷炙。
二牛从此就成了他们家的小长工,起早摸黑的干活,却从来没吃饱过,在二牛满十四那年,直接把他赶出了家门。
他们不想再养活他,却让他继续给家里干活。
二牛回到了自己和爸爸的家,在村里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慢慢安定下来,村里也照顾他,一天给他六个工分,一年到头挣得不至于饿肚子。
但是他人小,时不时就要被二叔二婶剥削,打骂,还得给他们干活,所以总是吃的少做的多,人瘦的皮包骨。
今天他就是被二婶逼着来采山货。
李清韵想起二牛那个样子,心里觉得难受极了,只是个十五的孩子,后世十五岁的孩子还在上初中,二牛却已经艰难的自己养活自己了。
以后有机会多照顾他些吧。
四人找到一大片榛子林,都快速采摘起来。
江婶子他们三人采了加起来有一个背篓,就不再采摘了,她们只有三个背篓,不能全用在采榛子上,还得去找些别的山货。
看她们停下,李清韵心道,好机会
“江婶子,你们要是不想摘榛子了,就先走,我手脚慢,再摘一会,好不容易遇到这一片。”
江婶子让她自己小心些,不要走的太深,就带着两个媳妇先走了。
李清韵从空间找了双尼龙手套戴上,一顿狂风暴雨般的采收,很快就把这一片摘完了,满满三背篓。
期间,每摘满一背篓,她观察一番周围没人,便悄悄把榛子偷渡到空间里,找几个大箱子装起来,等带回去再处理。
这段时间从空间里拿出一些东西,腾出不少空间,不怕装不下。
本着雁过拔毛的原则,她又把榛子树下的榛蘑也全部采了,足足大半背篓,也收进空间。
榛蘑是小鸡炖蘑菇的重要材料,蘑菇味非常浓。
后世,榛蘑可是难得的好东西,晒干的榛蘑要七十多元一斤呢,而且还不能保证是野生的。
现在榛蘑倒不是什么稀罕物,有榛子树的地方都有,到处都是,比榛蘑更好的山货多的是,所以刚刚江婶子他们都没看上呢。
背着空背篓,李清韵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