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寄信(1/1)
“就是啊,你也没去过,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儿,我就跟你去一趟,顺便也给我家臭小子送点东西过去。”王桂兰说,
“那就麻烦桂兰婶子了。”苏晓一听人家是要去给自己家儿子送东西,自己也不好意思再拦着了,自己这个想去县城找点商机的小想法看来就要暂时搁置了。
苏晓回了房间之后,进了空间把自己的小金库翻出来看了看,数了一下,真是不老少了呢,自己现在也是个万元户了。在现在这个年代万元户可是不多见啊。但是这离苏晓想买四合院当包租婆的愿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的,想要躺平还想要舒坦日子其实还是挺难的。想要以后的幸福生活,现在还是要努力啊。
苏晓已经很久都没有收拾空间了 ,里面的作物又是成熟了一茬,还好空间里的作物成熟了也不会自己掉落,还是一直挂在枝头上。苏晓又收获了一批粮食放在了空地上。就回了房间准备睡觉了,这一天虽然啥也没干,但是盯别人干了一天的活,苏晓还是觉得疲惫。
清早,苏晓又是被王桂兰叫起来的,苏晓发现自己之前养成的生物钟好像没有了,这咋天天还得被别人喊着起床呢,这样还挺不好意思的。看来自己明天是要定个闹钟才好啊。
倒不是苏晓的生物钟不管用了,是这边的人习惯了早起,这边夏天早上三四点钟天就亮了,按照老一辈的传统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都是养生的早睡早起。
“晓晓,赶紧的,一会儿牛车就走了,咱俩还得走着去。洗完脸过来吃早饭啊。”桂兰婶子说完就出去了
苏晓也不敢耽搁,就抓紧的洗漱吃饭。跟着王桂兰出门了,牛车一般都是在村口等人,时间到了就出发了。早上中午前回来,赶不上的就只能自己走回来了。
苏晓跟着王桂兰一起到了村口,苏晓看见牛车周围已经有了很多人等着了,看见王桂兰过来了就都跟她打招呼。
“桂兰呐,这是带着儿媳妇儿上镇上去啊?”有一位看着跟万桂兰岁数差不多的妇人说
“这么大岁数了,嘴上还没个把门的,我要是有儿媳妇儿,还不得第一个跟你说啊,这个是借住在我家的苏知青,晓晓,这是咱们队记分员的媳妇儿,陈春霞你叫她春霞婶子就行。”王桂兰给苏晓解释道
“春霞婶子好,叫我晓晓就行。”苏晓礼貌的问好
“你好你好呀,你这是去跟你桂兰婶子干什么去啊?”陈春霞问道
“是我要去镇上给我爸爸寄信的,桂兰婶子知道我没去过,就说带着我去人人路的。”苏晓回答着
“对对对,你刚来,也没去过镇上,是应该陪你去一趟的。”陈春霞说着
“好了,时间到了,准备走了,都上车吧。”赶车的牛大爷说话了
听见牛大爷这么说,刚才还围在一旁说话的女同志们,又是一下挤到了车上,苏晓看着这些大妈们的速度,真是不像这个岁数的人,王桂兰拍了拍身边的位置说道“来晓晓坐这儿。”
王桂兰就是知道苏晓这孩子挤不上位置,先见之明的用篮子占了一个位置坐。
苏晓走过去坐下了,其实这个车就是用牛拉了个底盘车,人就坐在板子上,就是为了不用自己走那么远的路。苏晓看着老牛慢慢悠悠的走着,这板车也没什么减震,路还是泥巴路,一走一颠的晃得苏晓脑子都疼。坐在一旁的万桂兰看着苏晓不太舒服的样子,就让苏晓靠在她身上。
晃了四十多分钟之后的苏晓终于听见让她感觉到希望的声音,“晓晓,快到了,你看前面那个就是了,头一次坐牛车不太舒服吧。”
苏晓现在难受的说不出来话,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从来都不晕车的,居然会晕牛车,估计苏晓是不会再去坐第二次牛车了。
过了没多久的苏晓,就到了县城边上,牛大爷把牛车停到了一棵大树下就让大家下车了,说是中午之前来这里坐车,不等人。
陈春霞跟王桂兰道别之后,就走了。苏晓下了车之后就好了很多,自己这个样子还被桂兰婶子嘲笑了一番,不过也没有恶意。
“你就是第一次坐牛车,还不习惯,多坐几次就好了,我第一次做也是这样,没什么丢人的。”王桂兰安慰着苏晓说
“我现在好多了,桂兰婶子咱们先去邮局吧。”苏晓说
王桂兰带着苏晓去了邮局,正好人家也是刚刚开门,苏晓进去之后就说了自己要寄的几封信,因为是寄的地方都不一样,每封信上都要有邮票,苏晓也不懂怎么寄,就是按照人家工作人员说的做。
看到邮票的苏晓想着,好像有几款邮票以后还挺值钱的,但是苏晓也不知道是哪一款,之前都没怎么关注过这种事。苏晓就跟工作人员说“同志,我想多买几张邮票,下次寄信我就不用特意跑一趟了。”
苏晓把信寄走之后,就跟着万桂兰来到了县高中的门口,王桂兰进去把东西给他儿子送进去,苏晓就在学校外面转悠。
也不知道是不是苏晓运气太过好了,看见有人在学校附近的小胡同里面正在交易什么,苏晓也没在意就想着看来在哪都有人在偷偷的买东西。
苏晓正想上前面看一下,就听见远处有人在喊“站住,别跑。”没过一会儿人就被抓到了,苏晓一看,那个胳膊上带了“执勤”标识的袖章(只可意会不可言转)的男人,抓着一个人往远处走。
苏晓仔细的看了看,这不就是刚才在巷子里的那两个人吗?这才多久,就被抓住了?这怕不是什么引蛇入洞、瓮中捉鳖的把戏吧。苏晓看的认真,就连一旁的王桂兰的回来了苏晓都没反应。
“看什么呢,这么入神,赶紧走了,别瞎看。”王桂兰赶紧把苏晓拉到一旁,示意苏晓别在关注那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