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使者们像是窥探到未来机密一般,心里非常紧张(1/1)
与此同时。
大秦王朝。
始皇帝三十年,太阳高悬在头顶上,照耀着碧蓝的海面,让御林军士们晒得汗流浃背。
秦始皇正乘坐华龙舟,沿着东海岸线巡游。
宰相李斯走上前,趋前低声地说:
“陛下,将士们实在劳累,不如暂缓行程,在此地避避暑气吧!”
皇帝没等回答,就出现华夏历史巨变的一幕,两人顿时被其吸引目光。
秦始皇瞠目结舌地说道:
“这种革新岂不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混乱?朕煞费苦心,好不容易成为中央集权的统治者,他们倒好,竟让百姓当家做主?”
下一秒,秦始皇更为惊讶,从鼻子里冷哼一声:
“什么?政权的参与者,都是从各界的群众选举出来的?简直荒唐至极!”
李斯闻言,却温声提醒道:
“陛下,这后世的组织,说是让百姓团结一心,群众都发自内心拥护组织,这种良性循环的互利关系,臣倒是十分好奇,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这种政权真就可以……”
秦始皇断然地打断,气恼道:
“权力都集中到朝廷,才能巩固势力,他们这么做,岂不削弱了皇权?违背了朕坚守的集权思想?他们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不带脑子思考问题吗?”
李斯一听,涨红着脸,瞟一眼刚进来的赵高,示意他哄劝一下皇帝。
赵高虽然不明就里,却感觉气氛骤然降到冰点,便打着圆场说道:
“船只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扬陛下的功德,想让陛下的事迹,将会流传百世!”
说完,就悄悄地抬起眼眸,见皇帝铁青的脸色,逐渐缓和下来,赵高轻瞥一眼李斯,得意地扬眉邀功。
然而,这份平静并没有保持太久,秦始皇突然大发雷霆,近乎吼叫道:
这个后世竟然被小国家所威胁?还答应屈辱的条件,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不孝子孙!”
赵高和李斯,被这大声音惊吓一跳,俩人交换一下眼神,赵高眼明耳快地答道:
“陛下,莫要恼怒!他们说是被列强欺辱的情况,被永远地终结了,华夏的共产组织,还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秦始皇凌冽的目光,紧盯着赵高,反问道:
“你的意思是,他们把集中到中央的权力,再分散出去,这样的做法是对的?”
赵高当即闭嘴不言,这个问题太过敏感,不敢随便回答,心里直犯嘀咕:
难怪李斯今日吃瘪儿,原来皇帝是陷入思想的怪圈中,怒气无处消散,这是要找人撒气吵架呢,可不能再多言多语了!
秦始皇见殿内一片静默,冷言道:
“怎么都哑巴了?”
赵高和李斯忙不迭地跪地认错,李斯恳请道:
“臣去催促将士们,准备继续赶路,趁着天公作美之际,陛下的旨意,必定完成!”
秦始皇深深地叹口气,心头的压力越来越沉重,点头示意下,李斯和赵高匆匆离去。
在大殿外,赵高低声对李斯说:
“可得小心行事,不能再引起陛下的不悦。”
然而,秦始皇却在殿内陷入了沉思,真想找人辩论一番,深感风雨飘摇,担心政局动荡。
刚才的场景,在眼前反复回放,他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风口浪尖,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历史的旋涡之中。
这种感觉如影随形,过去没有这般具象,而如今看到后世的盛况,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始终有着不稳定性。
一切如同一场棋局,局势错综复杂,每走一步都需谨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时间,秦始皇没有那般自信,而是深陷思绪中,眼下的集权思想,终究是对错与否?
……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
永乐二十年,朗朗晴空。
明成祖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心里得意洋洋。
一名太监面带喜色,禀报道:“陛下,郑大人快到安定门了。”
朱棣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耐心地等候郑和。
郑和进殿后,率先磕头行礼,朱棣深情地望着郑和,感慨道:
“郑爱卿,辛苦了!此番是你第六次下西洋,朕早就盼你平安归来!”
郑和谦虚地回应道:
“微臣并不辛苦,全仰仗陛下的恩宠,臣回来的时候,还带回来暹罗、蘇门答刺、哈丹等国的使者。”
正要逐一介绍,出现华夏新组织的一幕,众人看得津津乐道。
朱棣讥讽道:
“这后世所说的西方列强,可是你们的国家?你们将会侵略华夏大地。”
这些使者将汉语听得真切,也听明白皇帝提出的尖锐问题。
一位使者琢磨着自己的措辞,支支吾吾地回答道:
“陛下,倘若说与吾等的国家无关,可愿意相信?”
另一位使者也自证清白:
“陛下的船只和军舰,岂是吾等的小国所能比拟的,更没有大炮可言!”
朱棣眉心一拧,提出疑问:
“现在不能比拟,不代表日后没有这个能力,朕欲与你们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只怕你们有着欲壑难填的权力野心!”
使者们一时语塞,感觉说什么都是错的,相互对视一眼,皆沉默不语。
郑和接起话茬,说道:
“陛下,这后世的组织,建立独立的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一再强调工业体系,改善国民经济,不知具体是怎样?”
朱棣也被这一话题吸引,疑惑道:
“汽车,机械,电力,通信都是些什么领域?说是为国民经济打下基础。”
郑和摇头惋惜道:
“真想再多听听、多看看,这后世的功绩,可有值得大明王朝借鉴的?看样工业体系,不是指手工业,是一个新的门类?其创造的价值,会超过农业和商业?”
使者们像是窥探到未来机密一般,心里非常紧张,便竖起耳朵,倾听皇帝与郑和的对话,希望从两人的话中,探索出答案。
然而,君臣间的好奇更甚。
郑和看向皇帝,问道:
“他们说的交通运输,还提到了铁路,应作何解啊?铁搭的道路?会更加便捷?还是会走向更远的地方?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这些都是何物?”
朱棣摇头叹息道:
“看来后世远超这大明王朝,虽有被屈辱签下条约,但是觉醒后的华夏,呈现崭新之姿!”
“朕很羡慕那一句: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怎样的朝代,朕的大明自愧不如啊!”
使者们见皇帝这般自谦,纷纷恭维道:
“大明王朝以现在的实力,是吾等的小国,望尘莫及的存在!陛下开创的盛世,足可远播四海,声名远扬!”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感到非常宽慰,对使者们的态度缓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