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 釜底抽薪(1/1)
良久,想通其中关键的蒙恬,才冷静道:“太子,此举太过冒险,势必会触动士绅贵族的根本利益,只怕会引起天下动荡。”
自商鞅变法伊始,甚至整个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者,皆不得好死,甚至是人死政息。
唯独商鞅的车裂之刑,让秦国的历代君主坚持法治,打破坚固的阶级统治,让平民百姓有了鱼跃龙门的晋升机遇。
如李斯、顿弱等大秦帝国的重臣,便是平民百姓的代言人。
而扶苏要免除天下百姓的田赋税,简直是在断士绅豪强贵族的根。
朝廷不收田赋税,那么其他依靠巧立名目,蚕食百姓民脂民膏的士绅豪强贵族,便失去收入的来源。
必然会引动天下的轩然大波,伤及国本,蒙恬不得不慎重考虑。
“丞相啊丞相,大秦帝国的国本,在于千万的平民百姓,而不在那些固步自封的贵族。
你且看九原县,为何能如此繁荣,而阻力几近于无。
归根结底,在于修筑长城的百万民夫,在于长城军团的将士来自于穷苦人家。
但凡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便会为大秦帝国奔赴生死。”
扶苏的闲言碎语,瞬间将蒙恬的记忆,拉回数年前,那个哀鸿遍野的草原,那个每天都有人饿死的人间惨剧。
“太子,老臣明白。”蒙恬动容了,感慨唏嘘道,“只不过,终究是触动了整个大秦帝国贵族阶层以及官吏的利益。
拿郡县官署来说,朝廷配置的官吏往往不够,每个县城皆会雇佣大量的衙役做事,而这些人的俸禄,则由各县自行负责。”
蒙恬梳理整个大秦的府册,这才发现其中的种种弊端。
扶苏当然知悉其中的内情,哪怕如后世,亦是如此。
“数年前,他们兼并土地,致使大量百姓失去赖以为生的田地。当年父皇拿他们没办法,如今我们有九原县的粮食仓库当靠山,是时候釜底抽薪了。
平民百姓,以户为基数,每户免税十亩,多余十亩者,按十亩之外的田地,十税二。”
闻言,蒙恬抚须沉吟道:“老臣附议。”
“好,那明日辰时,便召集三公九卿,会商此事吧。”
……
当天傍晚,扶苏便召来公子高,与其一同前往大营,慰问长城军团的骑兵,随后便让他们带上货物,即刻启程,北上九原。
之后扶苏又返回皇长子府,让妻子王海棠,筹备北上九原的事宜。
一夜无话,直到辰时。
东宫大殿内,蒙恬等一干三公九卿,齐聚一堂,会商国事。
扶苏最后一位步入上首的案桌落座,一番寒暄后,国事会商才公然开启。
只不过,在蒙恬提出免田地赋税的国策后,所有人神色骇然,纷纷低声攀谈。
“诸位爱卿,尽管提疑,莫要做了嚼舌根的长舌妇。”
众人的反应,扶苏心中早有预料,这才出言提醒。
“启禀太子,此事万万不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地既然是皇帝恩赐,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依法缴纳赋税,方才显出对皇帝的尊敬。”
奉常胡毋敬,为九卿之首,理所当然的及时提议。
他代表老秦人多数贵族的利益,自然要替贵族发声。
民以食为天,自华夏文明传承至今,田地乃百姓甚至贵族的生存根本,至于身外之物的钱财,对于百姓来说,可有可无。
“哈哈,老奉常言重矣。”扶苏呵呵笑道,“立春之时,你们三公九卿,超过半数之人,皆跟随父皇东出大巡狩。
时值正是春耕繁忙之际,可你们所过之处,地里田间,空旷冷清得很,哪还有百姓耕种田地。
颗粒无收的百姓,只怕这个冬天都难以熬下去,谁又有力气来给你种田缴纳赋税。
再不体恤民情,休养生息,这国将不国矣。”
扶苏的一番言辞,戳中在场众人的心坎。
是啊!见过太多民间疾苦的王公大臣,既然忘了初心,竟然苛责于苦苦挣扎的百姓。碗里都是大鱼大肉,竟然还揪着百姓的饭碗不放,实在太过了。
沉寂,陷入良久的沉寂中。
“请太子明鉴,皇室宗亲每月的用度耗费极大,目前的赋税尚可支撑。一旦将田赋税如此改革,必然会捉襟见肘,只怕会饿得不体面。”
宗正赢腾,终究还是打破了沉寂。他设为皇室宗亲的大管家,必须得未雨绸缪。
“老宗正啊!皇家田地如此之多,你便不要发这牢骚。天下百姓,人人皆能耕地种田。怎地到了我们这辈人,便成了那天上的神仙,也学那儒家之人,四肢不勤,物体不更了吗?
他们都去种田地,哪里还有饿死的道理。”
扶苏神情肃穆,义正严词,恨铁不成钢。
再如此下去,只怕皇室宗亲之人,便要学了后世的大明藩王,成了百姓的蛀虫。
“臣,知错矣。”
赢腾神色一冷,忽然回神,连连忙认错。
“启禀太子,即便如此,只怕那些贵族阶层,势必要从中作梗,制造祸端了吧。”
一向不苟言笑的杨端和,脸上满是担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然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挑衅。”
扶苏胸有成竹,淡然道,“如今六国余虐,趁着朝廷鞭长莫及之际,正在各郡县散步谣言,裹挟百姓,伺机判断。
而改革田赋税,给百姓一份生活的希望,自然会少一分动荡。”
“可是,空有一纸文书,只怕他们会欺上瞒下,政令依旧落实不到实处。”
被数以千计案件拖累的姚贾,心有余悸的提醒道。
“九原的农家子弟,会带着九原的农家技艺,到各郡县去推广,辅助当地百姓做好春耕之事。
而典客顿弱,负责将朝廷的诏令,宣讲至各县的亭里之间。
这便是反制六国余孽的谣言举措,这招釜底抽薪,只怕够他们喝一壶。”
扶苏早已和蒙恬,将其中的细节谋划清楚,自然应对自如。
“臣,赞同。”
见众人不再有另外的提疑,蒙恬率率先回应。
“臣,赞同。”
自此,三公九卿自然毫无意见。
只不过,在诏令发布的第二日,咸阳城内,发生了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