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1)
武侯祠,山门前。
“再想一想吧沈白,字写得好,内容也非常重要啊!”
“是啊,事关重大,我们不急于这一时啊!”
“这第一句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先歇一歇吧!”
“我们明天再来怎么样?”
然而,沈白只是摇了摇头。
众人陪他来到了武侯祠的前门。
这里的景象同样焕然一新,原先的荒草已经被清除干净。
沈白那首《蜀相》确实功不可没,让人重新重视起了武侯祠。
“事已至此,为沈白磨墨吧!”诸葛家一位老者说道。
众人紧张地看向沈白,眼神中既带着几分期许,又带着几分质疑。
然而,沈白挥毫泼墨,提笔就来。
“《八阵图》!”
旁边的人情不自禁讨论起来。
“难道他想写八卦阵?”
“也许,民间传说诸葛先生擅长奇门遁甲。”
“他能呼风唤雨,行军布阵。”
“沈白不会只写这些事情吧!”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如果沈白将这些事情写下去,难免会让人笑掉大牙。
然而,沈白接下来的落笔,却让众人大吃一惊。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此句一出,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八阵图,只是为了照应前一句罢了。
紧接着,沈白又写下:“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场众人一片哗然,更有甚者触景生情。
“江流石不转,多少岁月流逝,武侯还是那个武侯。”
“宛如历史长河当中,坚定不移的磐石一般。”
“叔公文化水平真高,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别夸我,我水平不高,是沈白写得实在太好了。”
“最后这一句,遗恨失吞吴,更是写出了蜀国当时的战略失误。”
“沈白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熟读历史。”
“是啊,没想到他短时间内,居然能够写出如此有水平的诗词。”
“更妙的是,他的字体依然如此端正大气,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书法!”
……
众人一片夸赞,听得沈白也是非常受用。
毕竟,在沈白心中,诸葛亮确实是忠良的化身。
能为武侯祠题词,其实是一种无上的荣幸。
来到这里之前,沈白重读了一遍《出师表》,更加感叹诸葛亮北伐的不易。
现如今,一些键盘侠章口就来,说什么《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刘禅逼宫。
其实全是一片胡言,哪有人苦口婆心告诉你亲贤臣远小人,最后你说他逼宫的?
再说了,逼宫应该是司马老贼这种,指着洛水发誓,最后出尔反尔,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人!
因此,沈白此时内心也是百感交集。
忽然,诸葛家的老先生颤抖着手,拿起沈白写出的诗端详起来。
口中念念有词:“你写得实在太好了,年轻人,来来来,请坐!”
闻言,沈白谦虚了一下,随后依旧是初心不改:
“我说了,我要把三座大门的词全部题完。”
“还剩一座,我是不会放弃的。”
“大家不用担心。”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众人操心起沈白的身体,都说年轻人精力旺。
但是,也没有像你这样操劳自己的。
一连题完三座大门的词,这样对体力脑力都说极大的消耗。
光是来来回回,跑遍三座大门,就要花费不少功夫。
……
夜幕降临,子规啼叫。
周围树影婆娑,时不时有沙沙的声响。
众人来到了武侯祠的大门面前。
山门与前门,已经题词完毕。
剩下的这座大门,既是规格最为宏大,气魄最为雄浑,也是地位最为重要的。
许多游客都会从这里进入,瞻仰武侯祠。
因此,题词的成败,关乎武侯祠的颜面。
众人的紧张程度,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潮!
“沈白!”
“算了,勿要再劝。”
当地的负责人也摆摆手,朝沈白投去希冀的目光。
沈白手持毛笔,衣袂飘飘,气质出尘。
“来人,备纸,磨墨!”
一声令下,诸葛家的人立马为沈白鞍前马后地忙活起来。
沈白接下来的话,更让人无比震惊:“最后一座大门,最为重要,因此我要写一首律诗!”
律诗?居然是律诗!
大门格局很大,沈白的气度更大。
律诗一共四联八句,工作量陡然上升。
众人完全想不到,沈白居然要为大门题上一首律诗!
然而,沈白一点儿也不像开玩笑。
在诸葛家的人准备好之后,他从容不迫,落笔写下:“《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众人惊呼,北望中原,难道是在暗示丞相北伐?
沈白知道,原诗的意思并非如此,但是众人这么理解,但也凑合。
他聚精会神,开始用“颜体”写下第二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周围已经有掌声此起彼伏。
众人完全被这一句的气势震撼住了。
待到第三联出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沈白居然运用了典故!”文化稍高的老先生震惊了。
在这个世界的人看来,写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能够化用典故更是如同神明一般的存在!
“也许,沈白在感叹,诸葛先生穷极一生,也只能北望中原。”
“是啊,北伐大业,终究没能完成。”
“真是应了那句话,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天不助我,助尔曹,这就是丞相最终的慨叹了。”
就在这时,许多人发现了异常。
“不对啊,沈白写了这么多,都像是唉声叹气的。”
“按照前面功盖三分国那种气势,应该提到丞相的功绩才对。”
“老是提到北望中原,未能北伐成功,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糟糕,也许沈白触景生情陷入忧伤,完全忘了这是题词,而不是感叹历史。”
众人纷纷紧张起来,想要提醒沈白,却又怕打断了他的思路。
更怕让沈白难堪!
好不容易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诸葛家的老先生担心极了。
“再这么写下去,就全是悲伤之情了。”
就在这时,沈白深吸一口气,最后一联终于横空出世: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载伯仲间!”
欲扬先抑,一下子将全诗的气势拔高了数万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