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一个不会反思的皇帝,不是好昏君(1/1)
当初在修建运河时,嬴渊说要兴办官学。
可以,毕竟朝廷紧紧腰包,再加上有各大世族的鼎力相助,是能够完成的。
决定要收复夷州时,事关家国荣辱,民族兴衰,自然也要大力支持。
哪怕因此让国库见底,也在所不惜。
好不容易夷州收复了,当百官以为,朝廷可以喘口气的时候。
陛下却执意要攻打倭国。
此举也是英明之举。
毕竟,一旦将倭国打垮,那么至少能为沿海一带,打出百年和平。
所以,百官便上下一心,努力将朝廷的机制运转,试图能够不影响前线将士们的热血拼杀。
可是!
倭国那边的战役还未结束。
如今却又要将科举制颁布。
如此一来,那些世家岂能如愿?
近些年来,他们为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就是希望让朝廷看到他们归顺的态度。
可是现在呢?
朝廷不念世家的旧情,在朝廷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还执意这么做...
这岂不是要引起天下大乱?
虽为明智之举,但放到当下,明显不合时宜。
嬴渊听到蔡京的话以后,心中更为来劲儿。
你们越是反对这件事情,就代表,这事确实是能够给朝廷带来影响。
既然如此,就肯定不能听从他们的意见。
想到这里,嬴渊脱口而出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更明白你的苦衷。
可是你有难处,群臣有难处,朝廷有难处,但是朕也有难处!
科举制是朕拟定的国策,即使有千难万险,朕也会与尔等一同克服。”
话音刚落。
这些掌握着国家中枢权力的三品大臣们,便开始交头接耳。
他们彼此言谈的声音很轻,但是嬴渊依旧能够听到。
总结起来,就是他们认为,一旦将科举制过早的颁布下去,只怕会引起全国各地世家的反感。
他们若是趁机联合起来使坏,朝廷便会陷入被动当中。
毕竟,倭国那边,还有秦军六十万甲士。
一旦本国境内爆发不可收拾的动乱,尤其是在缺少兵源镇压的情况下,那可真就是一场空前劫难。
世家完全有这个力量。
因为他们掌握着大秦的经济命脉。
同时,他们也会有很多种可以扼制朝廷的手段。
既然他们都这样说了,那必须要将科举制颁发下去啊!
要是因此而亡了国,让大秦可以改朝换代,自己的最终梦想,不就完成了吗?
去哪找那么好的事情啊!
吏部尚书李林甫作揖道:“陛下,如今国朝正值用人之际。臣赞同陛下做法,即日起颁布科举制。”
话刚说完,便遭到不少大臣的口诛笔伐。
一时间,整座宣政殿,就像是老大妈在菜市场砍价然后与商贩吵了起来,引来不少人围观一样。
倒是身为魏王与兵部尚书的曹操还有左相秦桧,没有开口。
其余大臣,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
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
总的来说,还是不赞同现在就将科举制颁布的大臣,占绝大多数。
他们越吵,搞得朝廷越是乌烟瘴气,嬴渊便越开心。
他甚至还担心他们,由于自己在这里的缘故,而不能放开了吵,于是便离开此间。
留下了百官在这里干瞪眼。
嬴渊心想,自己这一走,他们怕是得干仗吗?
然而就当群臣看到他离开宣政殿后,突然集体陷入了沉默。
身为百官之首的蔡京环视众人,冷哼道:“此乃宣政殿,陛下处理朝政所在之地,岂是你等撒泼骂街的地方?”
秦桧附和道:“诸位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怎可当着陛下的面儿,去做那等粗鄙之事?如今惹恼了陛下,你们开心了?”
监察御史郭开道:“蔡相、秦相,您二位刚才也听到了,李大人赞同陛下尽快颁布科举制一事。
可是,如今国朝内外的情况就是如此,对倭战役结束后,还要防止其他国家趁机兵犯。
如今,哪还有精力在搞什么科举制?”
郭开这个人,怎么说呢,有点儿小聪明。
不然也不能将当前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
他最大的本事,是坑自己人。
如今,他关心的,是科举制颁布下去之后带来的后果吗?
不!
他关心的是,一旦颁布科举制,背后支持他自己,给他钱财的那些财阀们,会不会动怒。
然后一怒之下,就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
所以这事,他肯定是要反对。
但是,他还不敢触及嬴渊的眉头。
所以只能等他走了以后,再站出来犬吠。
朝中大臣们,谁不知郭开的性子?
听他这么大义凛然的一说,不少人都暗中翻起了白眼。
蔡京深知,李林甫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之人,于是便开口问道:
“李尚书,说说你的看法吧。”
闻声,李林甫作揖道:“回蔡相,下官认为,正因为现在各大世家,为朝廷修建运河与兴办官学之事,都用了心,尽了力。
所以,他们更加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反对陛下的决策,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益处。
倘若他们真的敢与朝廷作对,早在修建运河时,便就趁机作乱了。可是直到现在,他们所表现的,依旧只是对朝廷的忠心不二。
由此可见,所谓的各大世家,早已被陛下的无上皇威震慑。
对陛下来说,兴办官学,也只是小试牛刀,其目的,是想看看世家的反应。
结果来说,世家确实没有与陛下作对的意思,既然如此,何不趁此机会,顺水推舟,将科举制彻底颁布下去?”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运河与官学的事,世家也尽了力,甚至为此付出了不少,他们这样做,就是想得到皇帝的信任。
因为在他们眼里看来,只要嬴渊还活着,大秦就会永远姓嬴。
所以,不管是明里暗里,他们都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
倘若胆敢做一些小动作,一定会被皇帝所针对,那么他们此前为朝廷表忠心的那些做法,就会荡然无存,因此而得不偿失。
这个李林甫,虽然是陇西李家的下一任家主。
但是对他来说,李家除了表示效忠皇帝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可走了。
不然,按照皇帝一心想要削减世家影响力的做法来看,用不了多久,像是李家这种超然世家,便会土崩瓦解。
皇帝嬴渊是大秦百年不出的绝世明君,不容置疑,更不容反抗啊!
蔡京听出了他的话外之意,点了点头,看向曹操,笑问道:“魏王认为,李大人的说法可行否?”
闻声,后者抱拳道:“蔡相言重,下官认为,陛下既然决定要颁布科举制,那就一定是将后果想清楚了。
诚如李尚书所言,各大世家,也绝对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与朝廷撕破脸皮。
他们不敢,不敢与陛下为敌,既然在世家都元气有损的情况下,为何不去做这顺水推舟之事呢?”
世家为了帮助朝廷修建运河,兴办官学,确实出了很大的力。
导致他们也有点难以承受了。
虽然现在朝廷的力量很薄弱,毕竟有六十万大军远在倭国。
可是在这个时候,世家的力量也薄弱啊!
换句说话,此时,对朝廷来讲,是个机会。
曹操只在蔡京面前,会自称下官。
而在秦桧等人面前,一般会自称‘孤’或者‘本王’。
蔡京点了点头,看向秦桧,继续问道:“秦相公以为如何?”
在后者眼里看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科举制之争了。
而是相位之争。
因为,曹操站在了赞同颁布科举制的大臣那边。
而那些大臣们,一般都是与曹操比较亲近的。
剩下那些绝大多数不赞同的,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吏。
原本蔡京是不赞同此时颁布科举制的,但是有了曹操与李林甫的劝说后,似乎有了改变主意的心思。
也就是说,倘若自己再去反对的话,就等于站到了蔡京与皇帝的对立面。
如此一来,在蔡京之后,自己还能担任右相吗?
倘若赞同的话,岂不是今日之议,便就输了曹操一筹?
不过,他一个王爷,真能开古今未有之先河,坐上百官之首的宝座吗?
只怕不可能吧?
既然如此,今日便低他一头,又有何妨?
想到这里,秦桧缓缓开口道:“蔡相,本官认为,此时,确实是个颁布科举制的好机会。”
有了他的赞同,官吏们便没了不一样的声音了。
...
如今的嬴渊,刚刚来到妲己的宫殿。
他现在心情很好。
脑海里幻想出的,都是官吏们反对颁布科举,然后在宣政殿大打出手的一幕。
然而殊不知。
他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
百官们并没有打仗,也没有吵嘴,而是一致赞同了他的决议。
当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度认为,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还是说,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有利于国家的?
并不会影响国运?
曾经无比相信自己可以昏庸亡国的嬴渊,渐渐没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当此刻群臣开始赞同他的决定时,他早已经学会反思了。
反思,这事要是办了,会不会降低国力,影响国运?
是不是一个昏庸的举措?
他...
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昏君了。
哦不,在百官与万民眼中,他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