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回 争太子徐妃用计 夺义昌梁军复仇(1/1)
却说前蜀高祖王建,自僭号称帝后,与岐王李茂贞失和构兵,争战经年,得将岐兵击退,气焰益张。
王建身边,有个宠臣唐道袭,本是个跳舞的童子,深受王建喜爱,不断擢升到枢密使、节度使。
左相王宗佶(甘宗佶),本是王建养子,立功无数,只因对唐道袭,以舞僮得宠,素常轻视,竟被唐道袭进了谗言,被王建命人在朝堂上直接扑死。见第六十二回。
王建有十一子,都已封王。长子卫王(普王)宗仁,次子简王(遂王)宗懿,三子赵王(褒王)宗纪,四子豳(音宾,雅王)王宗辂,五子韩王(荣王)宗智,六子莒王宗特,七子信王宗杰,八子鲁王(彭王)宗鼎,九子兴王宗泽,十子薛王宗平,十一子郑王宗衍。
长子卫王王宗仁体弱多病,幼有残疾,任秘书省校书郎。
次子王宗懿,生得人高马大,仪表威严,嘴巴像猪,犬齿突出,目光飘忽不定,但是又非常锐利,好似像探照灯。
他机智敏捷,反应迅速,而且喜欢读书,学识丰富,又擅长骑射,十分勇敢。王建对他非常满意。
只是他本性暴躁、猜疑、嫉妒、凶残恶毒,因善于伪装,人所不知。
王建称帝当年,公元907年,最先,只封次子王宗懿为遂王。其他诸子皆未封王。
王建称帝第二年,公元908年,封遂王王宗懿为太子。其母张氏,母凭子贵,封为贵妃。
王建称帝第三年,公元909年,命太子王宗懿判禁卫六军事,设永和府,准许太子挑选幕僚辅佐。
王宗懿自以为羽翼丰满了,开始露出骄傲残暴的本来面目,常常侮辱大臣,尤其喜欢取笑唐道袭,曾经在大庭广众中,模仿舞僮模样,任意揶揄。
唐道袭恼羞成怒,引为深恨。二人遂经常在前蜀高祖王建面前,互相指责。
王建恐其互相不能包容,毕竟心疼爱子,乃将唐道袭外放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王建称帝第四年,公元910年,命太子王宗懿改名为王元坦。封其他九个儿子为王。
王建称帝第五年,公元911年,岐、蜀失和,两国交兵。王建两次前往利州,两次命太子王元坦(王宗懿)监国。
监国期间,太子表现还是中规中矩,没有惹出什么乱子。不过,山南西道节度使唐道袭却立了大功。在他坚持下,蜀国保住了山南西道。见第六十六回。
王建称帝第六年,公元912年,也就是去年,太子王元坦再次改名为王元膺。
王建称帝第七年,永平三年,公元913年,即今年,唐道袭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卸任,返回成都,再次担任枢密使。
太子王元膺(王宗懿)上疏,指责唐道袭有罪,不宜担任枢密使。
王建不大高兴,任命唐道袭为太子太保。
前蜀高祖王建命人挑选性情淳朴、道德高尚的饱学之士,前去太子府伺读,给太子讲解儒家经典。
但是王元膺一句话都不肯跟这些人说,却每天同一群狐朋狗友一起游戏胡闹,毫无节制。部属无人敢劝。
蜀国永平三年,公元913年,六月五日。
前蜀皇帝王建命道士杜光庭当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杜光庭号广成先生,学问广博,精于写作。王建对他十分敬重,常跟他讨论国家大事。
王建命杜光庭挑选性情淳朴、道德高尚的饱学之士,派去东宫任教,杜光庭推荐著名儒者许寂、徐简夫。
无奈王元膺对他们连一句话都不说,却每天跟音乐师之类卑微小人物一起游戏胡闹,丝毫没有节制,僚属们没有一个人敢对他规劝。
前蜀高祖王建,打算七夕节出宫游玩。
七月六日,太子王元膺就召集各亲王及高官赴宴,大家济济一堂,只有集王王宗翰(孟宗翰)、内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承旨毛文锡三个人缺席。
太子大怒道:“集王不来,一定是潘峭和毛文锡从中离间我们兄弟感情!”
时太子王元膺有亲信二人,为大昌军使徐瑶、常谦,宴会中,二人一直盯着太子太保唐道袭。
唐道袭心中暗惊,假装上厕所,离席逃走。
次日一早,王建正要出宫游玩。
太子王元膺入宫奏报说:“潘峭、毛文锡离间儿臣兄弟之间的感情。”
原来,王宗翰姓孟,是王建姐姐的儿子。
王建大怒,下诏贬逐潘峭、毛文锡。命前武泰(黔州) 节度使潘炕为内枢密使,接替潘峭。
太子刚走,唐道袭却又觐见前蜀高祖王建,乘隙进谗,诬称王元膺昨晚召集各亲王,试图囚禁他们,趁机作乱。自己提前离场,他阴谋才没有得逞。
王建起初还不肯相信。
唐道袭又说:“几年前,卢龙节度使刘仁恭被儿子刘守光囚禁;去年,梁太祖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害。这些事情,仿佛刚刚发生!陛下,您要小心啊!”
前蜀高祖王建不觉动疑起来。
唐道袭又说,宫中禁卫军,皆由太子统领,实在危险,不如立即征召外镇兵入卫。
当时王建怕成为第二个刘仁恭、朱温,自然同意。王建遂取消外出游玩的计划。
唐道袭立即派人,飞马去调最近的外镇兵入京护驾。
太子王元膺闻听,又惊又怕,立即集结禁卫军,抓捕内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承旨毛文锡,囚禁于太子府,亲自严刑拷打。又逮捕成都尹潘峤,囚禁于得贤门。
七月八日,太子王元膺命大将徐瑶、常谦、严璘等率军,进攻唐道袭的军队,挺进到清风楼,唐道袭边战边退,太子王元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亲自发箭射中唐道袭。
唐道袭逃到城西,终于被擒获。
“姓唐的,你敢离间我父子感情!留你何用!”
唐道袭吓得说不出话。
太子王元膺命将唐道袭斩首示众。
刚刚入京的外镇兵多数被禁卫军杀死。
一时朝野震惊!满城市民四处逃窜。
新任内枢密使潘炕,奏报蜀国皇帝王建说:“臣已查明,只是太子元膺和唐道袭个人争权罢了,太子并无谋反情形,请陛下接见高官,派人安抚,安定人心。”
王建乃召见兼中书令王宗侃(田师侃)、义子王宗贺、前利州团练使王宗鲁等,命他们率军讨伐徐瑶、常谦等。
兼侍中王宗黯(吉谏)率军从大安门架起长梯,爬入城内,在会同殿前,正好遇见乱军,格杀徐瑶等数十人。
常谦保护太子王元膺逃往摩诃池,躲藏到船舱里不敢出来。
黄昏时分,骚乱平息。
次日凌晨,王元膺等人出来向船上的人求食。船上人立即派人禀报皇帝。前蜀高祖王建急忙下令外甥、集王王宗翰前往安抚慰问。
不料,王宗翰到达时,太子已经被卫士诛杀。
消息传来,王建悲痛大哭。又怀疑是集王王宗翰下手。
同平章事张格进言道:“人死不能复生,事到如今,只能让太子背锅了。否则全城参与平叛的士兵,如何能够坦然处之?”
左右侍从也都附议,说不这样做,势必再生变故。
前蜀高祖王建抹去眼泪说:“我怎么能因私害公!”
于是下诏,宣布将太子王元膺废为平民。
集王王宗翰,查出诛杀太子王元膺的凶手,奏报王建后,一起处斩。
王元膺左右侍从有数十人被处死,其余全部贬逐蛮荒。
追赠唐道袭为太师。潘峭既已被救出,复任内枢密使。
内枢密使潘炕,请王建速立太子。
前蜀高祖王建乃立第十一子王宗衍为太子,改名王衍,时年仅十五岁。
圣旨一宣,文武百官皆大吃一惊!
王建有儿子十一人,为何独立这最小的幼子呢?
原来前蜀高祖王建的正宫皇后周氏,才貌平常,也无子嗣。
另外虽有好几个妃嫔,生了数子,怎奈没有丽色,并不受宠。
后来王建得到眉州刺史徐耕二个女儿,入侍后宫,一对姊妹花,都是天生丽质,有沉鱼落雁之容,闭花羞月之貌,又兼伶牙俐齿,说得王建满心欢喜,仿佛与江东大小二乔一般。
看官,你想蜀帝得此二美,能不爱如珍宝么?姐姐大徐,封为贤妃;妹妹小徐,封为德妃。
大徐女生子王宗衍,小徐女生子王宗鼎。王宗鼎先生,排行第七,王宗衍后生,排行最幼。
前蜀高祖王建因第四子、雅王王宗辂最像自己,而七子、信王王宗杰最为干练敏捷,才华出众。
王建本来打算在二人中选择一个为太子。大小二徐,两妃专房用事,怎肯令一把龙椅,付与别子?当下令心腹太监、飞龙使唐文扆,携带百金,送与宰相张格,嘱他号召百官,立王宗衍为太子。
张格收了徐淑妃重贿,连夜写好奏章,宣称是前蜀高祖王建的意思,要立郑王王宗衍为太子,拿给文武百官过目,要求大家签字。大家被他连哄带骗,纷纷署名。
次日一早,他却又拿这份奏章,觐见前蜀高祖王建,说是文武百官联名拥戴郑王王宗衍。
前蜀高祖王建接到奏章,惊疑道:“郑王年龄最小,性格又最懦弱,怎么能担当大任?”
适值大徐妃在旁,便即进言道:“宗衍已十五岁了,相士说他日后当大贵;不过陛下今日,却很为难;诸王十数,后宫充斥,那里轮得到宗衍,妾情愿挈他出宫,返回娘家,免遭人妒,也省得陛下为难!”
说到这里,脸上的泪珠儿,已扑簌簌的坠了下来。
这表演才能,堪称影后级别!
前蜀高祖王建连忙慰谕道:“我并非不愿立宗衍,但恐他少不更事,反误国家。”
徐妃复答道:“宰相以下,都一致赞成,只有陛下圣明,考虑周到,妾恐耽误国家,让陛下左右为难,臣妾还是带他返回娘家呗!”
说完更是哭得梨花带雨,花枝乱颤。
王建一再申辩,徐妃一再撒娇,弄得王建情急起来,便道:“罢!罢!我决定立宗衍便了。”
徐妃方含泪谢恩。
前蜀高祖王建为了保险起见,召相士为诸子看面相。
相士却早已被徐贤妃收买,道:“郑王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是三国刘备转世,贵不可言。”
王建大喜,遂立幼子王宗衍为太子,改名王衍。
时为前蜀国永平三年,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十月二十六日。
内枢密使潘炕声称有病,请求告老还乡。王建不准,潘炕大哭,坚决辞职。
王建只好批准,但遇到疑难大事,王建总派使者到他家里听取他的意见。
却说晋军围攻幽州,燕国皇帝刘守光惶急异常,屡次派人赴梁朝告急,正值梁廷内乱,无暇回应。
刘守光又派参军韩延徽去往契丹,向契丹可汗阿保机求救。阿保机因他屡次言而无信,始终拒绝出兵。非但如此,他见韩延徽一表人才,便将他扣下,不让回来。
梁乾化三年,燕应天三年,唐天祐十年,公元913年。
正月,晋军攻克顺州(顺义)。没几天,又攻克离幽州不远的安远军。蓟州守将成行言献城归降。
二月,晋军大将李存晖进攻檀州(密云)。檀州刺史陈确献城投降。
三月,周德威又率军攻克芦台军(天津宁河)。又派大将刘光濬攻克古北口。居庸关守将胡令圭投降。
刘守光命大将元行钦募兵山北,接应契丹援军,骑将高行珪出守武州(宣化),作为外援。
晋王李存勖,派大太保李嗣源往攻武州。
燕将高行珪、高行周兄弟自恃骁勇,开城出战。
高行珪高声叫道:“大太保,你是成名英雄,何必欺人太甚?”
李嗣源道:“刘守光残暴不仁,刘仁恭构陷你父,你尚为他卖命!何不弃暗投明!”
原来,高行周的父亲,叫作高思继。他是妫州豪杰,骑一匹白马,善使一杆银枪,人称“白马银枪”、“白马高思继”。李克用命他和兄弟高思祥二人分掌燕兵。
当时河东兵驻扎幽州,很多人仗势欺人,横行不法。高思继兄弟依法行事,执法严格,杀戮很多。河东兵肃然。见第四十五回。
李克用大怒,责备刘仁恭,刘仁恭就把全部责任都推给高思继兄弟。二人遂被李克用斩杀。
刘仁恭为收买人心,重用他们的儿子高行周等。
高行珪令弟高行周出战。李嗣源派义子李从珂迎战。
李从珂使刀,高行周使枪,二人刀枪并举,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李嗣源挥军掩杀,高行珪军大败,遂与弟高行周一起投降李嗣源。
李嗣源分兵,将燕山以北八个燕军据点,全部拔除。
晋王李存勖遂命弟李存矩为新州刺史,管理新占领地区。
元行钦闻武州失守,急忙引兵攻高行珪。高行珪令弟高行周前往晋军做为人质,求他援助。
李嗣源再进兵攻击元行钦,元行钦退兵。
李嗣源挥军追击,一直追到广边军(赤城),八战八胜,元行钦力屈乃降。李嗣源爱他材勇,收为义子。
大太保李嗣源接着又马不停蹄,攻克儒州(延庆)。
李嗣源令高行珪为代州刺史。高行周为亲将。
高行周留事李嗣源,常与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分领牙兵,转战有功。
李从珂母魏氏,先为王氏妇,生子小名阿三,李嗣源随晋王李克用出师河北,掠得魏氏,见她秀色可餐,便纳为小妾。
阿三即拜李嗣源为义父,取名李从珂。及年已成年,以勇健闻名。
晋王李存勖,曾经呼他小字道:“阿三与我同年,勇敢亦与我相类,恰是个不凡子。将来必成大器。”
且说周德威围攻幽州,已经超过一年。
从前因幽州四近,不时有燕兵出没,须要远近兼顾,内外统筹,一时不便攻城,唯连营竖栅,与燕军相持。
现在幽州四面犄角,均已毁灭,乃进军南门,专力攻城。
刘守光昼夜不安,自知兵力不支,不得已致书乞怜,愿为城下之盟。
周德威笑对来使道:“大燕皇帝,尚未祭天,何故雌伏如此!我受命讨罪,不知他事,继盟修好,更非乐闻,请为我转语大燕皇帝,休想乞和,快来一战。”
遂叱退来使,不答一字。
刘守光闻报,越加窘迫,又派将周遵业,赍绢千匹,银千两,锦百段,献入晋营,哀求周德威道:“富贵成败,人生常理,录功叙过,也是霸主盛业。我王刘守光,不欲为朱温下,所以背梁称尊。那知得罪大国,劳师经年,现已自知罪戾,还祈少恕!”
周德威道:“能战即来,不能战即降,何必多言!”
周遵业尚欲开口,见周德威起身入内,只好怏怏退还,报知刘守光。
刘守光搔首挖耳,无法可施。踌躇了许多时候,突闻城外喊声大震,又来攻城,不得已硬着头皮,登城巡守。
遥见周德威跨着骏马,手执令旗,指挥战士,遂凄声遥呼道:“周将军!你是三晋贤士,奈何迫人危急,不能网开一面呢?”
周德威答道:“公已为俎上肉,但教责己,不必责人!”
刘守光语塞,流涕而下。
四月底,晋军大将刘光濬攻克平州(卢龙),擒获刺史张在吉。
五月,刘光濬再攻克营州(朝阳),刺史杨靖归降。
此时,梁末帝朱锽(朱友贞)已经即位于东都汴梁。刘守光屡次派人前往汴梁告急。
梁末帝朱锽(朱友贞)乃下令邺王、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率军救援。
杨师厚与博州刺史刘守奇,率八镇精兵十万人,出师北伐。
杨师厚进攻成德军,穿过柏乡,攻击土门。又攻击赵州。
刘守奇经过贝州,兵锋直指冀州。
五月九日,杨师厚大军抵达镇州,在城南门外扎营,纵火焚烧关楼。又攻击九门,抵达下博县。
梁军去年在这一带打了败仗,吃了大亏,很多士兵都参加过去年的那一仗。
于是梁军所到之处,肆意报复,烧杀奸淫,劫财夺粮,裹挟丁壮,无恶不作。
刘守奇军在下博与杨师厚大军汇合,攻克下博城。
又自弓高渡过永济渠,进逼沧州。
张万进大恐,派人献城归降,并主动请求率众内附。
杨师厚将他任命为平卢节度使,移驻青州。命刘守奇为义昌节度使,镇守沧州。梁廷将义昌军,改名顺化军。
这时,晋国只有李存审、史建瑭率数百人驻扎赵州,赵王王镕急忙向晋王求救。
周德威派大将李邵衡与赵将王德明(张文礼)率骑兵南下增援。
杨师厚大军继续北伐,接连攻克瀛洲、莫州,进逼瓦桥关下。一时河朔震动。
瀛洲、莫州,皆为幽州刘守光下辖地,去年才被晋军攻克,见第六十七回。
周德威再派五院军使李信率大军南下增援。
却说杨师厚见晋军势大,将防务移交给燕军,自率梁军退保沧州。
七月底,李信攻克莫州,擒燕将毕元福。
八月初,李信又攻克瀛洲。
九月,燕国皇帝刘守光,打探到晋军主力南下未归,连晋国主帅周德威也远在涿州。
刘守光试图打通一条连通北方契丹的通道。
这天晚上,月黑风高。
刘守光派出奇兵,潜抵顺州城下,假充晋军,呼开城门。守卒被他所骗,又当时黑夜无光,竟开城放入。
城门刚刚打开,燕将麾兵大进,乱杀乱砍,伤毙许多守卒,占住城池,复乘胜转趋檀州。
一模一样的诡计,又收复檀州。
刘守光遂派人向契丹求救。
十月一日,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大雪纷飞。
刘守光连夜率五千士兵,保护全家老小,开门出城,北上逃往檀州。
天色暗淡,天气寒冷彻骨,道路难行。所幸晋军并未发觉。刘守光逃出幽州,将至顺州,方暗暗松了一口气。
突然,一声号炮,顿时箭如雨下!燕兵纷纷中箭倒地。
前方亮起无数篝火,照得亮如白昼。一支兵马拦住去路,大声呼叫:“大帅周德威在此!刘守光快快下马投降!”
刘守光挥军急退,心中暗暗叫苦不迭。
亲兵护卫着刘守光,狼狈逃回幽州,检点兵马,五千人只剩下一百多人。余众非死即降。
顺州、檀州,再被夺回。驻守顺州、檀州的燕国士兵,也全部折损了。
原来晋军主帅周德威,见幽州城中,燕军兵马尚多,所以刘守光有恃无恐,就想出了这条妙计。
先趁杨师厚北伐,将晋军主力大量派往南方。
杨师厚退兵,周德威却大摇大摆去了涿州,假装去前线督战。
顺州、檀州,都只留一些老弱残兵,故意让刘守光夺取。刘守光占了二城,自然要从幽州分兵。这样,幽州的兵马就少了很多。
刘守光的一举一动,都在周德威算计之下。一场混战,大破燕军,刘守光损兵折将,逃回幽州后,再也无力出战。
晋王李存勖,派张承业犒慰行营,并与周德威商议军情。事为刘守光侦悉,又致书张承业,乞求举城归降。张承业知他狡猾,拒回来使。
急得刘守光真正没法,再派人往契丹,吁请援兵。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也因他平日无信,不肯出援。
刘守光急上加急,除出降外无别法,乃屡派使者向周德威乞降,周德威始终不许。
这天,刘守光再次登城对周德威道:“我已力屈计穷,只求将军少宽一线,等到晋王亲至,我便开门迎谒,泥首听命!”
周德威乃托张承业返报晋王。
晋王命张承业留守晋阳,权知军府事,自己赶往幽州。
十一月二十三日,晋王李存勖单骑抵幽州城下,呼刘守光道:“朱温篡逆,我本欲会合河朔五镇兵马,兴复唐祚,公不肯与我同心,乃效仿逆贼朱温,居然僭号称帝,且欲并吞镇、定,是以大众愤发,至有今日。成败亦丈夫常事,必须自择所向,敢问公将何从?”
刘守光流涕道:“我今已为釜中之鱼,瓮中之鳖了,惟晋王所命!”
晋王看他英雄末路,也觉可怜,即折断弓矢,向他设誓道:“但出来相见,保无他虞。”
刘守光闻言,又道他是仁柔易欺,便含糊答应道:“再等几日!”
晋王又好气又好笑,返回周德威营中,决定明日督军猛攻,誓入此城。
这天晚上,忽有燕将李小喜,缒城来降,报称城中力竭。
看官道这李小喜是何等人物?
他原是刘守光宠臣,之前一直义愤填膺,教刘守光切勿降晋,臣愿肝脑涂地,誓死效忠。刘守光被他哄得感动,遂决意誓死守城。遇着危急时候,不得不作书乞降,其实是借此缓兵,并非实心投诚。
不料,李小喜却先走一着,竟抢先奔投晋营,并将城中虚实,尽告晋王。
次日凌晨,晋王李存勖,即命五更造饭,令各军饱餐一顿,俟至黎明,一声鼓角,全营涌出。晋王亲自披挂盔甲,督令进攻,这边竖梯,那边攀堞,四面八方,同时动手。
李存勖帐下大将侯益,十分勇猛,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时第一个登上幽州城墙,挥舞大刀,砍翻不少守城士兵,又跳下城墙,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砍开城门。
燕兵已经力尽,哪里还能支持,就使有心拒守,也是防不胜防,霎时间全城鼎沸,大家纷纷乱窜。
晋兵一齐入城,拔去燕帜,改张晋旗,趁势往内城去捉刘守光。
刘守光已携皇后李氏、贵妃祝氏,子刘继珣、刘继方、刘继祚等,逃出城外,向南逃走,试图投奔沧州刘守奇。
只有其父刘仁恭,还在幽禁之中,无法走脱,被晋军马到擒来。此外有家族三百口,逃奔不及,一起作了阶下囚。
十一月二十五日,晋王李存勖入幽州城,禁止杀戮,并出榜安民。
过了几天,授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兼官侍中,改命李嗣本为振武节度使,更派别将追捕刘守光。
楚王马殷,与吴越王钱镠,被吴国进攻,先后派人向梁末帝朱锽(朱友贞)求救,朱锽(朱友贞)乃命大将王景仁(王茂章)为淮南招讨使,率兵两万余人,进攻庐、寿二州。
梁乾化三年,即唐天祐十年,公元913年,十二月。
徐温与大将朱瑾,率吴军出击,进驻寿州赵步,此时,吴军主力尚未抵达,徐温只有四千人马,边战边退。
王景仁秘密派人,求见徐温,说明绝密身份,徐温大喜。
王景仁挥军追击,追到一处峡谷入口,吴军相顾大惊。
这时,吴军大将陈绍挥舞长枪对士兵大声吼道:“我们诱敌深入,到这里就够了!现在开始反攻!”
说完,立即调转马头,一马当先,冲向敌军。士兵纷纷跟进,梁军乃退。
徐温大喜,抚摸陈绍背说:“若非你机智勇敢,今日必败!”赏赐金银绸缎。陈绍全部分给部下士兵。
吴国主力终于到齐,两军大战于霍邱。徐温大破梁军。梁军退却,吴军紧追不舍。
王景仁(王茂章)亲自率数十名骑兵断后,吴兵不敢迫近。
之前,梁军南下渡过淮河时,因冬天河水浅,没有造桥,在浅水处插入木板做了标记,蹚水过河。
吴国霍邱守将朱景,却偷偷换了长木板,画上标记,插入深水区。梁军淹死一半。
吴军打捞梁兵尸体,在霍邱堆出一个高台,高达十几丈。
不久,王景仁病故于汴梁。梁末帝朱锽(朱友贞)追赠太尉,将他风光大葬。不提。
王景仁,原名王茂章,应该算是人类史上最成功的间谍之一。只两次挂帅,便将朱温三十年打造的梁军主力基本断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