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进展神速!(1/1)
其实宋姗姗在洗手间补妆中呢,刚一出门口就有一个汉子凑近问道:“咦?美女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换个别的搭讪方式好吗?”宋姗姗有点不以为意的说道。
这个搭讪方式确实有点老套了。毕竟已经3202年了。
“你是洛阳理工的吧。”这个汉子没头没尾的回答着
“算你猜对了。”
宋姗姗并不奇怪眼前这个人怎么知道,洛阳大学上排名的,就三个挨个的猜呗。
在洛阳的大学中,知名度最高的排位最抢眼的是国内排名第167位的河南科技大学,这也是河南名校,剩下三个带排名的就是国内学校排名316的洛阳师范学院跟第484名的洛阳理工学院了。
剩下的“七大名校”分别是: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学院。
还有个不可说的神秘学校,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啊!(嘘!)
不是说名气最大的“七大名学”里面别的学校不好啊,就是猜这三个目标性比较大,容易中。
“校报的电子周刊里见过你,照片上没有本人好看。”
这恭维一点也不新鲜,宋姗姗只觉得无聊,回复到:“我整容了。”
哈哈哈这攻击性,嘎嘎猛!超喜欢的!
宋姗姗实际上内心OS:切,我还需要整容!天生丽质了属于是。
这个汉子识趣的走开了,这时候沈萤朝着洗手间这边走来,看见宋姗姗直接问道:“姗姗啊,我们都准备撤了。你呢?”
“我还没打包呢!”
“我等会儿准备给爸爸妈妈去到下榻酒店然后休息一会儿下午去逛景区。”
尽管沈萤随口说着等会儿的行程安排,但是宋姗姗感觉沈萤不开心。贴心问道:“你怎么了,不高兴啊萤宝?”
“上——官——辉!他在我父母讲话的时候出去打电话!他不愿意跟我一起凑份子!不愿意见我父母!他根本就不想跟我确定关系!他这是,在给自己留退路呢!”沈萤开始发脾气了。
宋姗姗又重新跟沈萤回到洗手间陪着沈萤补妆。见缝插针的叮嘱道:“你可别忘了,是你要给他第二次机会的!”
这时候邱邱也进来说道:“姐们儿我准备走了,临走之前向你们发布一个小道消息!”
这时候沈萤跟宋姗姗直接回头开始仔细听邱邱准备宣布什么没听过的八卦。
清了清嗓子的邱邱说道:“知道吗?江莹离过婚!乔乔跟她家这么多年邻居居然都不知道?!江莹的朋友刚才讲的,我听见了!哈哈~”
“真的?”宋姗姗沈萤异口同声惊讶道。
“她啊,从法定结婚年龄到现在结过两次婚,而我们!适婚年龄还没订过婚!这是不是我们的人生是大——有——可——为!”
宋姗姗看见邱邱手上还拿着没有送出去的一个礼盒,就像是不是不准备把新婚贺礼送出去了:“你是不是不准备送礼物出去了啊?”
沈萤好奇:“送的什么啊?”
“拔火罐儿呗!”邱邱拿着这个包装精美的礼盒不禁大笑起来。
沈萤跟宋姗姗也不禁捧腹大笑,这个礼物真的是太应景了,而且邱邱还是这俩人的“媒人”。这不得好好阴阳一样一下!
三个人笑作一团,然后又敲定了任务:“别忘了今天晚上咱们审乔乔!”
“估计他们已经在去民政局的路上了。”宋姗姗快笑疯了调侃着。
“不可能!”邱邱也开始口嗨道:“她要是一个礼拜之内敢结婚我就——”
“终身不嫁!”萤本来继续补妆又笑的叽叽咕咕的。
“削——发——为——尼!”宋姗姗对着头发比了个大砍刀的手势。
看见沈萤宋姗姗笑作一团,邱邱故作严肃道:“不不不,我就一个礼拜内!我结一次婚我离一次!”
“真有你的。”宋姗姗“夸”了邱邱。
邱邱向两人告别,沈萤很快的又补涂了唇釉跟宋姗姗走出洗手间。
乔乔这边则是心电感应一般打了一个喷嚏。
有点迷信的说法是被人谈论会打喷嚏。
为什么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就要打喷嚏?也不属于封建迷信,这是民俗说法。
科学依据来说,喷嚏反射,俗称"打喷嚏"或"打嚏喷",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动作。但是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它曾被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而对此种种解释,更令人有如堕云雾之中的感觉。
一说打喷嚏就是有人在思念。
此说有《诗经·终风》和相关的解释为证。如专家学者认为,这首诗采自民俗歌谣,属于男女打情骂俏一类的题材,诗云"寤言不寐,愿言则嚏",当解为"醒来了可睡不成,我思念了就喷嚏"。在他之前,汉郑玄对此的笺注是:"我其忧惮而不能寐,女(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不过很明显,正在约会的乔乔并不知道姐妹三个在说她。
“阿——嚏~”乔乔赶紧捂住了嘴。
听到乔乔打喷嚏,对面的汉子赶紧问道:“怎么了?你是不是着凉了。”
“不好意思。”乔乔火速整理了一下刘海。“没事儿的。”
恍然大悟的汉子接着说道:“我在想啊,我们在相遇之前在感情里跑了那么多冤枉路,这是浪费了多少感情经历啊。”
卧槽!拿捏了家人们!
这句话直戳乔乔肺腑,说出了她的感慨!这真是一语千金。
完了,乔乔恋爱脑发作,触发纯爱展示技能:“我也是感觉特别委屈,好像就是因为你的迟迟出现,害的我受了这么多苦。我这以前受的苦!谁来补偿?”
“你记住,乔乔!有了今天,一切都值了!”
现在的乔乔,确实认为这是眼前的这个人是个知晓妹子心思的汉子。
不仅此时此刻想起了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出自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