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裹足不前的胡须(1/1)
自从步入高三后,各科试卷纷至沓来,引用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纸框皆不见”。老师意图不复杂:无数试题中,只求有几道,学生高考时候碰到了,那就是不“白费心机”。大海里捞针,试试吧,...要不复习什么好呢??”
“黄冈中学”、“衡水一中”,全国驰名商标的高中,所谓的高考神校,这些学校的模拟卷,亦成为全国各地高考生的圣经!...谁不希望走捷径呢?
有一个人,他没走捷径!他,就是胡须!他想凭借自己知识与努力!他不追求圣经!...他想走“正经(径)”!
好吧,到此打住吧,胡须虽为主角,作者也不能太“照顾”他,这把他夸得。
现实是,胡须的学习思维逐渐被困住,收缩在任课老师的“圈”内,对于黄冈也好北京也罢,这些学校的试卷,他只觉得是“故弄玄虚”!何必“拐弯抹角”!
于是乎,大脑产生排斥,大脑思维只能流入“任课老师”的“正经”了。胡须的学习水平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这是宿命吗?
别扯了,“宿命论”是失败者放弃的借口,也是偶然成功者的辩解。
胡须,就他“学习”这一“特性”来看,他就止步到这了。除非有适合他的良师,开窍了他,很遗憾,没有“除非”。
除了老师常用的题型,胡须对新类型的题、其它地方的试卷不感兴趣。看看胡须在干什么吧,数学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全国各种试卷,他呢,却耳旁风,在课桌上用笔记本,演算着,探索着,总结着解题思路,他在寻求一个统一的解题思路。
他的学习思维已沉浸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对于新的解题路径,新的题型,产生了一种对新生事物(题型)的排斥,只沉浸在自己的解题思路里,甚至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发现了解题金钥匙。他的这个金钥匙,其实只是适用于一小部分题,有很多类型的题,用这种套路来做,不适应。数学题,本来就应该有很多种,于是解题思路相对应也有很多种,怎么可能固化嘛。
除了数学,他又尝试总结其它课,但没有找到统一的解题思路。
然而,随着几次高考模拟成绩的逐渐下降,胡须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并卵,但他无法突围,剩下的只有渺茫,他想改变却已经来不及了,况且,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在学习这方面,他已经定型了,就是这个水平了。
所以说,一些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又去复读,再考一次甚至两次,每次成绩相差无几,这说明在学习这个“行业”里,他就这个水平了。
胡须的解题思路固化,封闭在井底无法突破。
但是所谓不破不立,不去大胆地自我改革,不敢不想去改革创新,就会原地踏步!人如此,社会亦是如此......我去!这尺度有些大,咋扯到这了,读者们,不好意思啊,吹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