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入凡22(1/1)
待男子和他的众仆众走后,天早在他们对话时,就放晴了。而元娘子的清修也完成了,走出去之前,向众人道喜。就往与那些男子相反的一条路行走而去。
众人是丈二摸不到头的那种,正迷糊着呢,有人惊呼,肉粥好香。于是众人哈哈大笑着,又混了些白水,煮在粥里,煮好后,又让大家一起喝了此粥。临别时,却依依惜别,甚是舍不得。相互约好,几个月后再一起去那里看花赏景。然后笑眯眯的分道扬镳。
众人走后不久大约半个时辰后,城隍庙的前门处又回转来几个男子,这不就是昨天新进来的几个人吗?他们进到庙前只看见城隍庙堂前的三堆火堆的痕迹,其他东西,都是收走了的。转身,向城隍庙里的城隍躬身行礼。言道:不久前梦里得城隍仙人指点,说某晚上到此地,装着被行刺后打扮,在此便会遇到几家人。这些人温良淳厚,得他们相助,定能让你心想事成。男子却在想,若事真成了,定会将城隍庙里城隍重塑金身。
三月后,男人乔装而来,向早已打听好的其中的一家人而去。这家人,是游历的书生,才回家没多久。他在他家里的堂前,为他老母熬粥煮药。前来的男子心里有事,于是便相互问好以后,却问学生,手无缚鸡之力,何以能对敌。这时,书生便想起那位元娘子的话,取出一枝当日杀猪时削尖的竹,递给了男子,但笑不语。
男子又走向另一家,一共走了五家,五家均递给他一枝青竹削尖的竹子。他回去后,望着其竹,百思而不解。
清风吹来时,竹香满屋,他一下子就懂了,后大笑几声,对着侍候他的人说“那几家人真是不简单啊。”
没多久,招了五家人主事者进了宫,直接将机密堂交与五家人,并和他的心腹一起,组建了建制的士兵,在对敌人关键一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楚史料称“青竹军”。青竹军只忠心陛下,从不涉及皇子间的争夺,青竹军的领军者也只忠于皇帝陛下。
五家人,互通有无,又互为姻亲。在朝中很是得力,后来被皇家封了爵位。几家人常聚会,每每说起当年当时的元娘子,算无遗策不说,而且做对且很正。当真能算上是奇女子了。也不知是怎么的,但凡那些天,吃了元娘子的药的人,自那十多天起,就没有再见一个人咳嗽和生病。
而陛下也没喝药。太医院里的太医,基本上是给后宫妃嫔和子女们看病,而皇帝陛下却不怎么生病。在他临死前,吩咐继任者,要去那个城隍庙给那座城隍塑金身。继任者就是他的儿子,被他钦点的太子,太子纯孝,抱着他不愿意离去。但老父临终前的交待,忙不迭的点着头,哭着喊着同意后,他看见也听见了他的太子同意后,他便闭上了眼睛。
新皇陛下却没有改年号,说,这是父亲治下的朝廷,而他是他父亲的孩子,所以,延用他父亲的年号。又用自己的私库给那个城隍庙里的城隍塑金身时,却发现该城隍已不知被谁塑了金身。
我收到了一波感谢和感恩的修炼之心,渐渐懂得了一些人和事。
骡车继续向前,我与那人是相反的方向。那人去的是都城,而我去的是边城。
忽然闻到一股稻米香,不妨做点辟谷宝丹?于是唤来赶车的丫头,这丫头长得又壮,吃得多,能吃多有福呀,看得她吃得欢,心里就有一丝满足。
路过的这一片种的全是稻米,还有一天就要收割了。来往的均是收米的商人和收税的税官。有多人指着一块块稻田,笑着闹着,只有陪着官衙的男人们,老人们,脸上都加的凄苦。老天照顾,这稻米,越好的好了。只是来收税的人说,要将余下的大米都要按去年的价对半折与来收米的商人们。这比过去收成还要多,却得的钱更少,这是要让全村人都饿死呀,哭着求着,官衙却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大刀,说他们想抗命。现在死,还是以后死。众村人,跪下来,哀哀的哭着,此时,仿佛天边传来一声清丽的声音、
“这稻米挺好的,这么多人要买,不如竞价也算我一个吧”。路边不知何时多了一辆车,车前站了两人,一主一奴,奴,长得壮实,比他们男人还壮。有人想靠近,却被那骡子的后脚踢了一下,人就飞了几十米远,又是吐血又是惨叫的,好一阵心怕。
这样的人,得,还是少靠近的好。
“老丈,这里的稻米,可是你和你村人所有”我问着老丈,老丈在家人的搀扶下,点头应是。
询问了他们平时的卖价,我摇摇头,老丈急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老丈,你这米是上上上等米,可不要被人骗了,以粗劣米价,把这米给卖了。”
商人气极,这本是原来合着本地县薄和官衙来压这村的村人的价的,却不想骗了多年,却在此时被挑破。
村人们也气极,那以往年的米可都是长一样的。结果,却是被人骗了。怪不得,不让他们村人出外,只能在这里窝居,需要的用品,也只能在村门口的店里买。
官衙役们将拿着的刀全部对准了来人。想打杀了这一对不知是哪里来的主仆两人。却遇上了看热闹的游侠,游侠们是对这种人和事,深恶痛决,见一个宰一个,杀得尽兴,砍得欢畅。
商人们和村人们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唯有那两人,连骡子都没有哼叽一声。
游侠们走时,纷纷道出名号,“青侠”者。若村人怕事,只管将这名字报上去。
然后勒令商人们,敢欺行罢市,这就是下场。说完,还将剑指向了地下横七竖八,躺着的官衙。
待他们走之前,我看看他,拿出一个香囊,他以为我要送他,连连摆手。我给他看,只是取出里面的一段木香,让他前进时,逢林要入,休整时,点起木香,可保平安。他不解,但是,却鬼使神差的接过了那段木香。走得远人,侍者说,那女子好小气,只点这么一点香,喝口水都没有的时间里,就会没有了。一点也不诚心。他笑笑,说是怕麻烦,万一小娘子面薄,会更加难堪。
于是就将香,指头大一点的,放入腰间的包裹里,率众向前行。骑着高头大马行了八九天路,在靠近边城的附近,遇沙匪,匪众多,他带的人个个带伤,众人虽想竭力的保护他,可他还是着了暗器。这时,众人冲杀之地已经从沙地杀到了林边。沙匪们一看他们要进入林里,就不断的后退,恐惧着,然后一扭头,全部跑远,却只围着不退后。众人这时,哪里知道这些,只能扶着快昏迷的主子,跑进了林子。
众沙匪却打了个冷战,不知何人说了一句“快跑,不然,都会被吃掉的”于是,众沙匪拼命的向前奔跑着,不想前面突然出现一个个的大坑,沙匪一个不余的全部掉进了坑里,在众沙匪掉进坑的那一瞬间,大坑再次合并。不仅如此,连沙地上的死尸也不见了,地上,天上,到处飞舞着青色的竹叶。再过一会儿,这些青色的竹叶便回到了自己的枝条上。
众人虽然进了竹林,却觉得太安静了。之前还能听到人的跑步声,现在,什么都没有。那男子想起了那娘子说,逢林必入时,点上这香,能保平安。
挣扎着让人找开火褶子,手上的血浸入了那香,他以为那香会燃不起,没想到,那香见到那火,却自燃,发出一股竹香。
竹香片刻后,便传了开来。此时,竹角处出来了一个老头,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说自己叫“越泪竹”。
既是主人赠的此香,那么,这些人,他们可以活命。
于是,拿出一个竹节,按人数倒了十几个晶莹透亮发出莹莹光芒的珠子,大小仅有米粒大。让他和众人挨个吞服。
这里太奇怪了,而且,这事也太奇怪了,可更奇怪的是,他们还很听话的接过,直接扔进了嘴里,还吞了下去。连试毒的行为都没有。不多会,所有的人都全部好了,是的,伤口没有了。血早已不流了,不久前,摔伤腿的,扭到腰的,全都好了。
那老头又恭恭敬敬的向他们询问了遇到赠香之人的去处时,递给他一节青竹,说“你,既然是主人赠香的,这个你随身带,可保你平安”男人接过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竹笛。再抬头看时,这里哪有老人,唯留一节木香在制造烟雾,忙灭了,将这灭了的香放进了怀里。
众人啧啧称奇。发现周围全是青竹,于是便安营休整了。竹香抚过,众人都呼呼大睡。唯有男子手中的青竹发放莹莹光芒。待第二天,大家醒来,发现都睡着了。众人都神清气爽时,抬头看见,周围全是缚着的有十只野兔,十只野鸡,三头野猪,还有一头野鹿。更有地上摆满了的瓜果...众人心里一阵阵的灵魂拷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转头来说,我的遇到的村人。
官衙役们虽说是游侠所杀,可起因就是因为这满地的稻米,村人觉得不详。商人们更觉得晦气,别说给铜子买了,更是倒贴就不愿意沾,远远的避开,飞一般的逃命离开了这村。
众村人说,既是惹了这祸,不如逃荒去。
县里距离这里,马车也要三天半的路程。于是众人讨论时,我与村长达成了一致,我用1俩银子一斤的价格,买了这里所有的稻米和稻枝。
众人只见到买米的,可没有听说到还有人买稻枝的。女子只笑而不语。可这么一大片要如何收,女子并没有多话,只说,按三千两给每家人,作为稻米和稻枝的价格,问他们可愿意。
众人大惊,不要说其他的,再说,这太坑人了,纷纷摇头,说这些不值得这么多。我说,你们不是要逃荒吗?穷家富路,走到别的地方,难道还要等着别人给你们安家费,不如自己家里粮食卖得来的银子更让人腰粗气壮。
众人一听,也是这个道理,但是,那女子给的实在太多了。
众人都知道,这女子给得太多了,别说那个价,就是早年前从他地迁移过来时,那个价就没有听说过一两银子一斤米的道理。更何况,这女子连枝条都买,那枝条就是烧火都会很快成飞灰,有什么用。除了肥地,就没有用了。
众村人说要帮女子割稻米,那女子说这稻米还能长两天,她的家人明天就能到。等家人到了再割不迟。家人有点多,到时候,可能还会用到村人的家。故,每家人,又封了两千两银作为打扰费用,只催着他们快些离开,不然,等新的衙役来了,只怕会是钱人均空。
众人一听,连家畜都不要了,说那些钱,都可以每家能养百头猪了,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走时,相互依依惜别。天上的月亮真亮,照着地上纤毫毕显,连火把都省了。
村长和族老知道是因为这女子才让人活命的,而且这女子给的是银票,是大楚汇银,这和他们老祠堂里留着的一份老票是一模一样,只是面额大小而已。分别时,那女子,从一个香囊中取一出段木香,让他们遇危险时,点上此香,可保平安;另送上一块暖玉,族老是识货之人,就凭这一块暖玉,就能换得上百万俩银。女子说,这是信物,村人若还是如同现在这段不贪婪,随和而有礼,凭这个两年后,便有一场富贵送与他们,作为有缘人的答谢。
族老紧紧握住,连连感谢。分别时,族老率众人前来女子骡车前跪着向女子感谢,站起来,准备离去时,那女子隔着车厢说。“我喜欢你们种的米,很好”便再也不说话了。
众人怀揣得巨富,怀揣着希望,行到半路时,纷纷说那有我们这样逃荒的,不如郊游。村人都笑哈哈的说,要去那里安家?村人和族老和材长,都纷纷商量,最后定了前往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