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章 未闻花名(1/1)
向前的路总是孤独的。
前路漫漫,在什么时候开始会忍不住的回望过去呢?我想,现在支撑着我行进的动力,就是当初那些稚嫩的憧憬和无端的美好吧。
弱冠年华,随着父母在外地生活,那是一段几经回首,仍感波澜的岁月。少年于那时便在心里埋下了自由的种子。
小学时光,F还是个乖乖的大男孩,父母都在福州做些小营生。接来乡下的小F,在大城市里读书也方便照顾,小F由于自身条件复读了一年小一。那时候乡下的教学基础都还是极差的,水平跟不上同时期城里的小孩儿,复读也是必然。
小F也很争气,很努力,隔壁邻居家要高考的大哥哥是他的榜样。小学时候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也是自骨子里影响着少年的一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类的话,在小F的学校是遍地可见的谶语。小F晚上在不大的出租屋里点着台灯都要学习到十多点,早上也不会贪睡,六点起床,和邻居家的大哥哥隔着窗一起早读背书。父母为了小F的学习,也为他报了一家托儿所,一边为了学习上的提升,同时父母亲的事业也需要费时费心,也为了更好的照顾到小F。
我还记得那是一家叫树人教育的教学机构,半包式的,也可以全托寄宿,这在那时来说开支费用倒也是不菲了。
幸得校里校外的老师们照顾,小F很快适应新环境,学习成绩也是日渐提升,追上了同学的脚步。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是教所的一位陈老师,那时她应该也只是刚毕业不久,还很年轻,对小F颇多爱抚,有次小F学到晚上做完功课准备回家了,临时接到通知妈妈今天没有空来接小F了,需要小F自己回家。陈老师很负责也很有爱,她牵着小F的手走了长长的一段路,送小F回家。那段路对那个年纪的小F来说算是比较远了,中间还有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手里拉住的陈老师的手也略显紧张,陈老师手里手机的电筒,是带给他们温暖和安全感的唯一寄托,那样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小F的心上。
那年的中秋,小F和妈妈骑着电瓶车追在公交车后边,给陈老师送月饼的样子,至今仍旧历历在目。小F在托儿所待了四年,到五年级离开了托儿所,他偶尔还会碰到陈老师,他会跟陈老师分享满分的试卷和新到手的奖状,他们是师生,更是朋友。
小学同学家里条件好的大有人在,多是本地的小孩,闽南人家里做生意的大把,赚到钱的也不少。与这些同学交往中,小F的见识也同样得到匪浅的增长。关于财富和自由的追求,从小便诞生了。小时候的交集很淳朴,很简单,也很上心。和朋友约定周末一起出游露营,去游乐场,去动物园,去旅游景点或者吃顿麦当劳,豪客来什么的,都很简单,但是那份欢愉却是无可比拟的。小时候就很向往同学们生日在麦当劳举办的派对,也很向往同学们在电玩城豪横的挥洒,小F的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但作为家里独苗,父母也是宠爱的很,对于小F许多要求和心愿也都会尽力去满足。这也让小F一度成了年假回乡同辈小孩儿的艳羡对象,小F大抵算得上半个城里人,许多新奇的玩意,漂亮的衣裳,甚至自小就配着的手机,乡下生活的孩子平日里接触的都是不多。
那段岁月,有在千万豪宅的二楼花园耍牌,也有在小区绿化的追逐斗牛,还有在温泉池里颠簸蹒跚的滑稽,还有在荷塘边上打水漂的自在。好不快哉!自由是什么?可能是一张哪都通的公交卡,也可能是总有抽不完的零花钱包包,还有可能是张口就来的温饱,自由带来的快乐在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这不同于以前在乡下生活的状态,说真的对于乡下的记忆我都是模糊的,不记得乡下发生的那些事情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这些经历如果不来城里,叫我在乡下,是绝无可能去触及的。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叫人追思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份轻松自在?还是那份朝气蓬勃的心气呢?认知的拓宽,见识的增长,岁月的沉淀,把那些未闻花名的朦胧美,透析再透析,到最后也知之无味,识之亦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