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依礼治国!(1/1)
道:“都坐了一天了,你们去休息吧。”
三位知府对视一眼,连忙起身,齐声道,“多谢殿下!我们休息一会就来接班!”
朱棣颇为烦躁的挥挥手。
三位知府却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了朱棣眼前。
老四看向三人的背影。
心中一阵烦躁,他与老朱的想法如出一辙,
身体不好,还来当什么官?
要知道,如果现在是打仗。
无论是将军还是文官,连轴转个几天几夜都是常态。
这一天都撑不下去,可见其身体拉垮到了什么地步。
无非是平日酒色沾多了!
这仨人,定是贪官污吏!
这便是朱元璋教给儿子们,分辨贪官的方法。
只要是没有先天疾病的,身体不好的都是贪官,十拿九准!
朱元璋这朴实分辨贪官的方法倒也是真奏效。
反正是几乎没有抓错的时候。
朱棣靠在考场之上。
目光虚放地看向张牧的方向。
脑袋里全是前几日张牧交待给自己的事情,
他要做玻璃!
好像是叫这个名字……
玻璃。
听张牧说,这东西看起来是完全透明的,不过极其易碎。
恐怕比纸张都脆弱。
朱棣是怎么也想不通,这玩意能拿来干什么。
不过,乡试过后。
这件事也就要开始做了,到时候再看也不迟!
说起来,自从张牧到了北平之后,朱棣的生活确实比以前滋润了许多,
但是,这次科举只是个信号。
朱棣也知道,张牧不会永远待在北平…
可要怎么把他留在这呢?
一想到这件事,朱棣顿觉得心情烦躁到了极点,
考场上只有蜡烛燃烧时,所发出的噼啪声。
数千人的考场有种安静祥和的氛围,
“殿下,其实是与这张牧相识吧。”
宋瓒见只剩下他与燕王殿下两人,开口询问道。
朱棣闻言,愣了一下。
他倒是不想糊弄宋瓒。
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反而是反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
宋瓒一听这话。
心里也便定了八成。
笑了笑,道,“殿下总是有意无意的看向那边。”
“况且殿下白天还在与大同知府说,此人必是乡试第一。”
“那时候,草民还没看张牧的试卷呢。”
朱棣闻言,一愣,没想到这表面上什么事情都不关心的大儒。
竟然耳朵这么灵。
朱棣点了点头。
道:“不错,我确实与此人熟识,说是知己都不过分。”
宋瓒闻言,眼睛一亮。
“殿下,能否与在下多讲讲他的事情?”
“怎么?”朱棣一听这话,顿时眉头一挑。
“白天不是都听保定知府说过了吗?”
宋瓒闻言,苦笑道:“保定知府讲得太过潦草。”
“说实话,不能让在下更了解此子。”
朱棣闻言,挠了挠头。
道:“宋先生,本王不明白,为何你说此子是大治大乱之人?”
宋瓒闻言,眼神复杂。
道:“殿下可知,我华夏地区最重要的是何物?”
“社稷?万民?疆土?”
朱棣一连说出了三个答案。
宋瓒摇摇头。
道:“非也。是礼。”
“礼?”朱棣微微皱眉。
顿时便没有了听下去的兴趣。
小时候在宫中,那些老儒先生天天满口的之乎者也。
没什么意思。
朱棣反倒是沉迷于张牧的那些霸王之术。
见朱棣兴致缺缺。
宋瓒倒也没怎么在意。
自顾自的开口说道:“殿下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将地域不同,性格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人生境遇不同的人联合在一起的?”
朱棣闻言,缓缓摇了摇头。
宋瓒闻言,微微一笑,道:“简单来说,为何华夏地区的人自诩为华夏人?”
朱棣此刻,被彻底问懵了。
宋瓒这话就好像是再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样,
都是些抽象的哲学问题。
这种问题,朱棣这种人想不通,也没必要想通。
“你自己都说了,生活在华夏地区,所以才是华夏人啊。”
“生活在大明地区,自然也就是大明的人!”
朱棣满脸疑惑的说道。
“非也。”宋瓒却摇了摇头,
“本王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吗?”
“既然殿下说生活在大明疆土内就是大明人。”
“那草民斗胆问殿下,如果一个北元人,搬居到了北平,那他是大明人吗?”
“这怎么可能?”
“呵呵,一个北元人,莫说是搬到北平,就算是搬到北平去住,他也是元人啊!”
宋瓒眼睛一闪,“那殿下的说法便是错的。”
“这?”
朱棣想要反驳宋瓒,可不知道怎么开口。
他已经被宋瓒彻底绕进去了,
“那先生倒是说说,华夏人为何华夏人?大明人为何是大明人?”
“因为礼。”
宋瓒正色道:“因为大明人,上至君主下至小民,都认同这一套理论。”
“有着相同的思想…”
“所以,才是大明人。”
此言一出。
朱棣顿时愣在了原地。
大明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大明的人。
不是因为都居住在这个区域,更不是因为血统,也不是因为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而是因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相同的思想?
此番言论,朱棣是闻所未闻。
而此时,若是张牧听到了宋瓒的这番话。
也必定会高看宋瓒几分。
宋瓒说的不错。
只不过,现代有了一个更好的词汇,总结了一下此人的言论。
——价值观。
因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
所以,才便行成了一个国家的群体。
“那我父皇建立了大明朝,他?白建了?”
宋瓒闻言,缓缓摇了摇头。
在看向张牧的方向。
道:“正是因为有了皇上,才有了大明。”
“但大汉、大唐、大宋,之所以能够将这么多人聚拢在一起。”
“也绝非其它原因,正是因为儒学,礼的存在。”
朱棣闻言。
闭目思考了一番。
尽管宋瓒的这些话,听着有点像是歪门邪说。
但仔细品下来,却发现,这还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
最起码,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殿下。”
宋瓒咱一次看向朱棣,道:“如若这元人,就在北平定居了,还在这里娶妻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