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编竹筐(1/1)
高知夏好奇地问:“小茹,你在家家里人没有教过你怎么编竹筐吗?”
在乡下,五六岁小孩就开始学着编竹篮了,尤其是女孩子,学好将来也是一门手艺,生活中能经常用的。
刘翠兰知道谢茹是什么情况,就把她之前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
高知夏听后恍然大悟看,向她的眼神瞬间心疼了起来。
“忘记也好,不用为以前伤心事烦恼。”
她有时候也希望能一觉醒来,能忘记以前所有的事情。
“人各有命,她这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刘翠兰看了身边的谢茹一眼:“有多少人想忘记以前的事都忘不掉。
你现在每天能开开心心的挺好,以前的事也不要去打听,往后看,日子是往前过的。”
两人一起安慰着谢茹。
“嗯,我知道的,二位婶子谢谢你们的关心。”
她们说得对,日子是往前过的。
高知夏劈好竹条后,也加入了编织的队伍,两个人手速快,不一会儿就能编出一个完整的竹篮。
谢茹在跟着学了两个后,也知道大概的做法,自己一个人在旁边摸索着编织。
到了下午,房顶修到了她们家,谢竹跑过来叫她。
“阿姐快回家,赵大叔他们在我们家门口,说要帮我们把房顶修好。”
谢茹连忙放下手中的竹条:“我现在去。”
转头看着身后的两人:“二位婶子我先走了。”
两人摆摆手:“哎,去吧。”
等她走后,高知夏对刘翠兰说。
“小她是个好姑娘,不知道将来会找个什么样的人家。”
她希望能找一个对她好的,别像她一样遇人不淑。
“你呀就别操心了。”
刘翠兰轻声道:“小茹是个有主见的,主意大的很,还会识字,想法也多,我瞧着一般的男人配不上她。”
相处了那么多时日,早就看出来她是什么样的人。
“咱们村里没有跟她相邻的男孩子,嫁去外村,她不一定舍得小竹。
小竹还那么小,她嫁出去之后,剩下他一个人怎么办,不可能带着弟弟一起嫁过去。
就算男方同意,男方的爹娘也不一定同意。”
嫁人还带着一个拖油瓶,婆家人不说,村里人也会指指点点,时间一长,肯定会生出嫌隙来。
高知夏觉得谢茹将来也挺难的。
“她疼小竹,自然不会让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面,要么找一个上门的,或者愿意到咱们村来定居的,不然她的婚事不好说。”
刘翠兰点了点头:“我跟你是一样的想法,不过我之前旁敲侧击的问了一下,她暂时没有说亲的打算。
前段时间受了伤,额头上留了疤,这说亲的难度又增加了。”
好人没好报,那么乖巧懂事的一个孩子,竟然落得如今的处境。
“她的事咱们也管不了,只能给点意见。”
她们之间就算再熟,也不是亲人,有些话也不好直说。
谢她从刘翠兰家的院子里出来,看到自家门口站了好几个男人,其中有李富才,赵大贵,徐铁强,孙虎彪和郑建国。
“不好意思几位叔,让你们久等了。”
李富才笑呵呵地说道:“没事,我们也才刚到,你家这院子修的可真漂亮啊。”
整整齐齐板板正正的,一眼看过去特别舒服。
谢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李大叔,先进来吧,我给你们舀点水喝。”
几人连连摇头:“不了,我们刚才喝过了,你们家房顶修好还要去给大贵家修呢,争取在傍晚之前全部修好。”
徐铁强和孙虎彪两人背了一大捆茅草。
郑建国扛着梯子靠在了屋边。
谢茹拉着谢竹站在一边,担心妨碍到他们。
“小竹,你去找小满他们玩吧,姐姐在这开着就行。”
谢竹看了一圈,没有自己能帮忙的地方,出了院子,去找他的小伙伴了。
李富才爬上梯子,把茅草铺在漏洞的地方。
两边房子全部铺好之后,郑建国端来一盆泥巴递给他。
谢茹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她才知道铺上茅草之后,还要弄点泥巴盖在上面。
几个大男人动作利落,没一会儿房顶就全部修好了。
谢茹对几人道了谢。
望着修好的房顶,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不用担心下雨天。
关上院门,往刘翠兰家的方向去。
他们把编好的竹篮竹筐放在了院子外面。
“小茹,你拿几个竹篮和竹筐回去。”
刘翠兰冲着她招手:“院子里地方太小,放不下那么多东西。
你高婶已经拿了几个走了,你再拿几个。”
“哎,好。”
谢茹应了一声,拿了一个箩筐和四个竹篮。
箩筐以后去集市可以背着,里面能放很多东西。
箩筐一共编了三个,三人一人一个,竹篮编了好多,可以多拿几个。
“婶子,我就要这些,剩下的都给你们吧。”
刘翠兰点点头:“成,那你快拿回去吧,这些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好。”
谢茹拿着东西回家,远远看到谢竹朝她跑来。
她站在门口等着他:“别跑太快,小心摔着。”
谢竹来到她面前,看着她手中拎着的东西。
“阿姐,这些都是你编的吗,好厉害。”
“不是我,还有刘婶和高婶,我们三个人一起编的,阿姐手艺不好,一共才编了三个。”
谢茹推开门进院子里,拿出一个篮子递给他。
“喏,这个拿去屋里,把糙面放在里面。”
剩下的一个用来放干净衣服,一个用来挖野菜,另一个暂时放着。
谢竹接过篮子进了屋。
“阿姐,蓉蓉姐看到我会写字,她让我教她,我教她了。”
刚才去何婶家玩,蓉蓉姐对他说,教她写字的事不要让阿姐知道,她怕阿姐不会同意。
可他知道阿姐不是那样的人。
谢茹听了后没有反对的意见,反而很赞同他的做法,就是不知道他才刚学会写字就教别人,能教的好吗?
“可以呀,你去跟你蓉蓉姐说,她要是想学,可以来找我,我可以一起教你们。”
在这个年代,像他们这些乡下人基本没有识字的机会,自己的名字不会写,甚至连一二三四五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