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干旱(1/1)
风干物燥, 县城的天气依旧许久未曾下雨了,院子里的树木叶子都有一些蔫吧起来,后院的小花园最近种不出东西来,干硬的土地如今裂开了仿佛蜘蛛网一般的裂缝,上面种下的青菜已经变成干菜,不见半点绿油油。
即使在土地上面浇水也无济于事,顶不上多大用处,辛辛苦苦在水井挑来一桶水浇上去,不一会儿就被空气蒸发殆尽。
泥土依旧是硬邦邦的,板结的一块块,双手拿起来一块泥土用力一掰开,然后捏了捏就稀碎成了粉末,随风飘扬洒落。
院子里,张妈还在嘴巴不停地跟赵母说着最近的发现,水井里头的水浅了好多,需要将水桶放进去很深很深才能打到水,以往只需要轻轻地放下去就有了,再加上后院的小菜园干硬的情况,一一上报。
张妈毕竟年纪大,人生阅历很是丰富,她遇到的事情多,所以对于异常的天气尤为警惕。
张妈还回忆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在她十岁那年,天下大旱,田地里没有收成,颗粒无收,饿死了许多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
穷人家哪儿有存粮?
将家中的粮食吃完以后,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摸鱼,等到这些都没有之后,就去啃树皮、煮观音土,饮水充饥,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不成人样。
张妈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年仅2岁的弟弟,弟弟自小体弱多病,偏偏这时候弟弟生了病,家里都快要没米下锅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抓药给弟弟治病。
爹娘在商量了一夜之后,眼眶通红,还时不时看着她默默掉眼泪,当时已经极为懂事的张妈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小手绞着衣角,也忍不住红了眼角。
爹娘从小就告诉她,弟弟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自然是最重要的,她们这些做姐姐的必须要把弟弟照顾好。
她明白家里没有多余的银钱,家里已经喝了好多天的米汤。
而想要换来银钱,只有把她这个作为姐姐的给卖掉这一个方法。
张妈就是那时候被10斗米给换走了。
年轻时候的张妈还会怨恨,但是年过半百,那些在心中藏了许久的怨怼已经不知在何时随风散去了。
张妈一脸笑容,知足常乐。
况且现在的她遇到了极好的主家,赵家人说了,在她干不动的时候,赵家会给她养老。
她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所以对于赵家她更是忠心耿耿。
所以在遇到异常的情况,她第一时间就上报了。
只希望是她杞人忧天才好。
唉,若当真是大旱将来,还不知道要填进去多少条人命,人命向来就是最不值钱的。
赵母虽说没有经历过大旱之年的岁月,但是在她小时候也曾听说过家中的大人讲起过是多么可怖的事情。
她家虽然不富裕,但是基本的吃穿还是从来没有愁过,甚至都没有饿过肚子,赵母有些难以想象吃不上饭该是多么难熬的日子。
赵母旋即就有些六神无主和手足无措,她是一个传统的农家妇,没有经过什么大事,十分放心不下。
此时家中就自己和虎子一个人,赵芹也和小红出去忙活自己的事业,赶忙让人去把赵父寻回来,好生商量一些此事,赶紧想一个对策出来。
传话的人也是火急火燎的,找到赵父之后就说夫人赶紧让他回家。
赵父无奈摇头,每次都这样,夫人都是只说有事,从来不说是有什么事情。
他虽然不认为现在会有什么大事情,但是毕竟一起风风雨雨地经历了几十年,心中还是担忧自家老妻的身体,生怕出了事情到时候后悔莫及,只好暂时撇下店铺里的事情,让管家收拾收尾,他自己就先赶回家一趟。
回到家中,听到赵母说给他的消息,赵父的神色也忍不住郑重起来,一只手无意识地敲击着桌子,嘴边呢喃几句。
这可真的是大事情,他最近为了店铺的事情忙昏了头,没什么时间关注外界的变化,听到赵母以及张妈说的话之后,他的心一下子提得老高。
他最近几日,不知是谁在他耳边说了一句,最近市场的物价上涨得厉害,他原本还没有当回事,现在却是瞬间警醒起来。
赵父和赵母嘀嘀咕咕地商量起来,最后赵父拍板,决定今晚等儿子和女儿回来,大家一起商议此事。
虽然还不知是不是真的会有大旱来临,但是赵父赵母想得很简单,无论如何都是要保全家中亲人,旁的以后再论。
况且赵家现在阔绰了许多,不像以前那样日子过得紧巴巴,即使是预估错误了又如何。
到时候买多的粮食慢慢吃就是了,再不济也可以将一些陈米送出去给一些穷苦人家也未尝不可。
赵家人是在土地里长大的人,甚至粮食就是重中之重,所以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买大量的粮食。
赵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也算是小有资产,在县城也算是叫得上名号,虽然底蕴不如那些豪门大族般丰厚,但是该有的还是已经有了。
赵母一向都是掌握着家中的财政大权,家中骤然富有,但是没有奢靡成风,铺排浪费,而是该花的才花,不该花的就不花。
现在到了关键的时候了,赵母一改往日舍不得花钱的性子,将家中库房的钥匙拿出来开锁,将库房里面一些值钱的大件的玩意,一时半会用不大上的东西都拿出来去典当了银钱。
压箱底的银票也拿出来,都让家中的丫环小厮不动声色地去往各处买各种各样的粮食。
大豆、米、土豆、玉米等等可以充饥的东西都买了一大堆,满满地堆放在空余的房间里。
赵家也害怕太过于张扬会引起县城的恐慌,也怕到时候会成为眼中钉和被人觊觎的香饽饽。
所以赵家的一切行动都是低调进行的,只是给几个相熟要好的人家送了信,至于他们会不会相信并引起注意,有没有做足防范,他们就管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