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首辅的态度(1/1)
这出乎了崇祯的意料,赵光抃弹劾袁崇焕身为蓟辽总督,没有做好在辽东牵制住后金,乃是皇太极能够入关的第一罪人。
崇祯都有些看不懂了,你们兵部死磕武将?去得罪边关大将,以后还想不想和边关大将合作了,这赵光抃到底想干什么。
不久后山东道御史史范上疏说孙承宗私下主张袁崇焕斩了毛文龙,虽未实施但其心可诛,并且孙承宗让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以换取信任,孙承宗此种行为乃卖国欺君,乃是大明之秦桧。
这就是地方官赤裸裸的污蔑行为,毫无实据信口开河,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为了引起中枢的关注,这些地方官最大的担忧就是中枢把自己给忘记了。
关于文臣不断地弹劾武将,崇祯知道边关的武将们也是分属于不同的文臣群体支持的,比如袁崇焕是东林党一派的,魏忠贤编的《东林点将录》中的天微星九纹龙大学士韩爌就是袁崇焕的座师。
那么自然是要将其他群体中的臂膀能打掉最好是打掉,趁着这次机会,打掉卢象升可以削弱崇祯的权力,打掉袁崇焕可以安排自己群体的人去就任权势滔天的蓟辽总督。
而赵光抃这人其实为官还算是正直清廉的,之所以愿意接手弹劾功臣这个烂活也是有自己的考量,赵光抃是熟悉边塞形势之人,明白所有的糜烂都在内不在外,必须由内而外的整顿。
赵光抃弹劾卢象升是他人的安排,赵光抃是认同卢象升守遵化不力的观点的,因此愿意出面弹劾。
而弹劾袁崇焕纯属赵光抃看到有人弹劾自己与晋商案有牵涉的顺势而为,他迫切希望查晋商案,肃清一下,缓解一下边关糜烂崩坏的速度。
本来晋商被抓他心里充满了期望,可是却迟迟不见晋商案的彻查。于是他决定死磕此次大战的有功之臣,既然皇帝借查晋商案威胁,那何不添一把火呢,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不得不说赵光抃赢了,崇祯准备动手对晋商案彻查,随即命锦衣卫协同大理寺、刑部对晋商案进行彻查,就在崇祯对晋商案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查下去的时候,已经沉寂于朝堂的阉党站了出来,让事情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赵光抃是出于公心,但是那些被崇祯拿下去调任到不重要岗位的阉党成员见到机会上蹿下跳,这些人被降至调到无关紧要的岗位哪里肯死心。
自魏忠贤起复以后,这些人还在走魏忠贤的路子,魏忠贤自知再与这些人走的近怕是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一直都是尽力安抚他们不要搞事。
一直以来得不到起复机会哪里肯甘心,正好这次机会只要能够成功拿下一批人,自己就有机会再次被起用。
御史田唯嘉上疏弹劾孙承宗,说孙承宗乃袁崇焕的老师,袁崇焕镇守辽东无功乃是袁崇焕勾结皇太极,而袁崇焕是被孙承宗授意的。
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力,这里不能说田唯嘉做事不对,只是这顶勾结外敌的大帽子属实是足够大,也足够荒谬无所不用其极。
崇祯从这里看到了党争再起的影子,崇祯知道党争一直都在,只是烈度不同,这些人完全不顾国家利益朝廷利益,这才把皇太极赶走,就开始内讧党同伐异。
就在崇祯开大朝会准备将此次风波平息下去的时候,大朝会上几派官员开始吵起来了,吵着吵着开始大打出手,拿着笏板去互抡。
崇祯是真的害怕这些人斗,斗起来什么肮脏手段都用,意见不合就在紫禁城堵门打,见一次打一次,有时候几个人围殴一个,有时候是两群人互殴,闹到崇祯这里的就有两次。
崇祯前世只听过湾湾、韩国以及南美出现过这种官员打架的现象,当自己坐在龙椅上看着台下再次战在一起的官员,有种极其荒谬的感觉。
崇祯命大汉将军将这群官员分开,说到:“尔等成何体统,殿前失仪,朕没记错上一次殿前斗殴还是正统年间吧,你们是当这次皇太极入关等同于土木堡之变吗?你们私下斗殴朕不想过问,敢在朕的皇极殿斗殴,置朕于何处?”
群臣赶忙跪下,大呼有罪万死。穿过来统共才两年,崇祯见得斗争比上一世几十年见到的都多都脏都花样百出,崇祯自问暂时没有好办法应对这些党争,一直都处于隐忍调和的状态。
不过这次是真的忍不了,这才将皇太极这个外患消除,内部就干起来了。崇祯将所有参与斗殴的官员全部打板子罚俸半年,并且要求上一份关于此次风波的原因分析利弊分析奏疏。
只是在这个弹劾风波里,内阁最为吊诡,一声不吭,没有起到内阁应有的调和阴阳作用,崇祯对于黄立极感到非常不满,觉得他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到了十一月,番薯的亩产大比也出来了,最高的竟然是陕西澄县,一处黄土高原雨水冲积的洼地处,一户人家在这沙土地上种植了几亩番薯,由于出于洼地,虽然陕西今年依旧干旱,但是此处却水土湿润,一家人不断地给番薯施肥。
即将收获的时候恰巧洪承畴下来巡查,行至此处看到这几亩番薯长得是出奇的好,便寻来农户,也正是采收的季节,洪承畴便寻来县令一起作见证。挖出来后平均亩产达到二十五石,当即将数据一级级的上报,经过户部将两京一十三省的数据拿来比对,确认澄县该户的亩产数据最高,证据链也非常充分,就上报给了崇祯。
崇祯看着这番薯的产量,当即下达圣旨褒奖该农户,并要求按照既定的奖励奖励该农户,并免去澄县一年赋税。
崇祯为什么这个时候非要去关心番薯的推广呢?因为这个事情是崇祯委托黄立极做的,此事已经两年,番薯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干旱一年严重于一年,总归是有一些产量的,灾民总归是有一口吃的不至于易子而食不至于饿死。
这就是黄立极的功劳,但是崇祯去看黄立极的功劳,也是看黄立极对这次弹劾风波的不闻不问,想综合评一下黄立极的态度。
崇祯经过这次弹劾风波不好把握黄立极的立场了,也对黄立极感到失望。黄立极身为内阁首辅,这点政治素养按理说应该是有的,他没有任何表态,也没有说站在哪一方,把自己当做观众,这就不合适,裁判应该是崇祯才对。
崇祯将黄立极宣到乾清宫,在乾清宫西暖阁里,崇祯享受着地龙的温暖,对黄立极说道:“朕嘱托黄阁老推广番薯一事,黄阁老完成的甚好,迅速扭转了大明饿殍遍地的情况,有此功绩,黄阁老即使就此退休也名留青史了。”
“为陛下尽心乃是臣子本分,是陛下高瞻远瞩及早布局,非臣之功劳。”黄立极不咸不淡的将崇祯的话给弹了回来。
“是爱卿的功劳朕不拿,朕若是拿了便成了千古之笑谈,黄阁老这是要陷朕于不义了。”
“臣有罪,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蒙陛下抬爱,受之有愧。”
“黄阁老以为卢象升此人如何?”崇祯话题一转,抛给黄立极一个问题。
黄立极这个老狐狸哪里不明白崇祯是对他在这次弹劾中不做任何表态的不满,说道:“卢象升年轻行事恐有不周到,乃后进之士。”
“那孙承宗与袁崇焕二位,阁老以为如何?”
“孙承宗与袁崇焕乃是师生,臣以为袁崇焕为蓟辽总督且无人掣肘,然朝中有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一内一外大为不妥,陛下乾纲独断当由陛下圣裁。”
崇祯听到黄立极这话也就彻底明白了黄立极的立场,黄立极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崇祯继位他拥护,但是文臣该有的立场他也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