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设定,军制(1/1)
额,这一章介绍一下本文的一些设定和制度,顺便水个字数。
大齐,幅员辽阔,已经上百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民众数量急剧增加,远超历朝历代。
即使是在取代梁朝时,也只是一场宫变而已,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骚乱。
之后在邓骁旭的励精图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下,整体国力甚至还有了小幅度的提升。
这也算得上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小的改朝换代了。
如今,齐国在册人数高达八千万,这还不算最底层没有登记造册的奴隶,仆从。
当年梁太祖鼎定天下后,将整个国家分为九州八十一府。
分别是青州,越州,并州,凉州,幽州,徐州,儋州,荆州以及冀州。
每府设一名折冲都尉,领常备军两万,战时有权征调军户,将手下的兵力提升至满编的五万人。
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战事,光一个州就能在短时间能组织起一支高达四十万人以上的军队。
在常备军老卒的带领下,很快就能拥有极强的战斗力。
折冲都尉之下,设十名校尉,平时领兵两千,负责一府之地的治安,缉盗等各方面事宜。
战时满编五千人,统一听从折冲都尉调遣。
校尉之下,设十名队正,同理,平时领兵二百人,战时满编五百人。
然后下设什长十名,平时领兵二十人,战时领兵五十人。
什长之下再设伍长十名。
这基本就是梁国军伍基本架构,齐国也同样继承了这一制度。
折冲都尉之上,全国还有九名二品将军统领各州,封号各不相同。
不过这些人全都在朝堂之上,无权插手地方军务。
只有在发生战争时,才会由天子赐下虎符,正式接掌一州军权。
不过因为长久没有发生大型战事,这些大将已经没几个能真正领兵打仗了,基本都是一些靠着祖上殷封承袭爵位之人。
也就只有与北莽接壤的凉州,并州,幽州三地的大将还多少知道一些兵事。
然后就是负责拱卫汴京的十六卫所,真正的天子亲军,每个卫所由一名三品游击将军,各自统领一万五千人,由天子直接管辖。
虽说统兵人数不如府城的折冲都尉,但架不住人家身份不同,所以地位远在地方的折冲都尉之上。
不过还是同样的道理,久无战事之下,这十六个卫所真正还剩下多少战斗力,还是有待商榷的。
举国上下,唯有边军还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毕竟基本上每年都会和北莽发生大小数场战役。
不过边军基本都是军户出身,所以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受到过应有的重视。
邓骁旭称帝后,虽然提高了边军待遇,专门为他们提供晋升通道,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边军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至于北莽的话,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对大小上百个部族的统称。
每次南下,也都不是所有部族全部参与,而是会由比较强大的部族带领周围的小部族发动侵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