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气死人不偿命(1/1)
徐义也有些出乎意料。
收了这批货的尾款,他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们这次还多带了一些并不打算售卖。
按照徐昭雨的说法,这些不过是为了给他解馋路上吃。
徐昭雨走在街面最繁华的集市上,手里不停地剥着怪钳虫。
来来往往的百姓闻到香味,路过的时候都会好奇地看上几眼,询问一番。
徐昭雨可可爱爱得大快朵颐,小嘴唇被辣得通红也不罢休。
她还不断地解释这东西在不远处的春风楼就有售卖。
多人慕名前往,今天春风楼的生意又是节节攀升。
一个妇人头上包着花头巾,一直站在人群外面诱饵倾听。
她眼角眉梢带着嫉妒和不屑,跟随人群走到春风楼门口看了看。
这才迫不及待地转身离开。
“相公,昨天都是你放不下脸面,没让我去捉怪钳虫,你都不知道徐家在镇上的生意有多好,酒楼里人头攒动,每一桌都点了这东西,看样子十分畅销,都怪你,让我错失了就赚银子的好机会。”
秦瘸子听着女人的叫嚣,一瘸一拐地从屋子里面走出来。
他撇了撇嘴,怒喝一声。
“眼皮子浅的东西,让那家人赚银子,还真是老天不开眼,晦气的很,你还想跟着去凑热闹,那怎么可能?”
“你这个废物,难道你和银子有仇?要不是你当初要占便宜,跟他们家攀扯,咱们也不会得罪了徐家,如今,人家带着全村村民致富,单单只有我们没有门路,这还不都怪你,我可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跟你在这过苦日子。”
女人连哭带闹,秦瘸子有些心烦。
他狠狠地瞪了一眼撒泼打滚的恶妇,转身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家门。
转转悠悠地来到徐家门外,眼看着徐家的女人都在院子里忙着,他特意站在门口咳了咳。
徐谭氏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把他当成空气一般视而不见。
秦瘸子自讨没趣,只能讪讪地开口。
“老嫂子,看你们大家都忙着呢,我家婆娘刚从镇上回来,你们这东西根本没人买,我劝你们还是省点力气。”
徐谭氏看着秦瘸子,这家伙还真是癞蛤蟆,不咬人,膈应人。
村里这样的泼皮无赖并不少,可最招人讨厌见不得人家日子过得好的也只有秦瘸子一家。
全家好吃懒做,每天眼睛都挂在别人家的大门上,他们夫妻都是一个德性。
“老秦,我也劝你两句,关起门来过好自己家的日子,别人家的事你少操心。”
“哎哟喂,这怎么还生气了呢?我也是一片好心,告诉你们家省你们白忙活。”
刘雅狠狠地瞪了一眼秦瘸子,她随便拿了把大扫把,开始扫院子。
院子里立刻变得暴土扬长,秦瘸子站在门口吃灰,只能骂骂咧咧地离开。
一家人坐在一起,每个人手上的工作还在继续,谁也不提这件事。
徐昭雨他们回来的时候就发现家里人都有些闷闷不乐。
“娘亲,怎么不开心?”
“阿雨乖,没啥,怎么样?今天酒楼里的生意好不好,他们有没有再定一些怪钳虫?”
徐昭雨向来懂得察言观色,她知道这是家人们想要保护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也都要硬撑过去。
她看到大伯母和三婶脸上略带忧愁,就知道他们心里一定都在担心。
徐仁停好了牛车兴高采烈地走进地走进来,看到家里一个个都板着个脸,忍不住满是好奇地走到徐谭氏面前。
“娘,这是咋的了?刚刚不是还高高兴兴的吗?这怎么一下子脸都垮下去了?”
“相公,你们去镇上卖怪钳虫怎么那么顺利?而且这东西长成这个样子,怎么会有人愿意买了吃?”
刘雅实在是有些等不及,赶快走到自家相公身边,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
“这有啥奇怪的,镇上还是有钱人多,想要尝个新鲜,我们跟春风楼合作,老板人还不错,这也算得上是他们现在的招牌,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徐仁认真仔细的解释。
这些话才让几个女人彻底地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眼看到了傍晚,徐家门口,门庭若市。
许多乡亲们都快要踏破门槛。
昨天他们真的是见到了白花花的银子,有了这样简洁的赚钱路,这可比种地轻松的多,众人尝到了甜头,今天分蜂拥而来。
“徐家老太太……”
“阿雨在家么?”
“徐家老大,快来看看……”
一时之间,呼叫的声音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人群,不管不顾的全部都涌入到徐家的院子里。
看样子是要把他们家房盖掀翻了才算罢休。
“阿奶,这是又送怪钳虫来了。”
几个已经懂事的男孩子看到这么多人一下子冲进家里,有些紧张。
不由得都退到了爹娘身后,只露出小脑袋向外张望。
尤其是最小的徐来贵,他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多人来家里。
那些人又来势汹汹,他顿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家里人都知道这些人是来送虫算账的。
徐仁脸上有些不自在,他马上把女儿抱在怀里。
“乡亲们都别挤,别慌,一个个来,昨天送来数量超过十斤的人家到我这来结账。”
众人听了这话,都很自觉地排成一排,喧嚣的声音也小了许。
徐昭雨看得出来,现在乡亲们可是把他们当成了财神爷一般,供奉的高高在上。
这一次是几个捉小龙虾大户拿到了不少银子。
他们的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
徐谭氏脸上满是不敢置信。
“怎么回事呀?不是说卖不出去吗?这可是秦瘸子亲自来我们家说的,说他在镇上亲眼看到的,难道那泼皮在说谎?”
村长听了她的话,脸色有些难看,秦瘸子一家总喜欢到处嚼舌根。
这次看来又是他到处散布谣言了。
“徐谭氏,你可别信那些空口白牙说的胡话,你们家这麻辣怪钳虫我可是听说供不应求。”
乡亲们一个个兴致高涨,拿了银子之后也不归家,转身就到小河边继续捉虫。
这一次做买卖吃到了甜头,这可比每天在地里干农活累得要死要活赚得多,大家都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