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播厥百谷兮,既庭且硕(1/1)
小平台就搭在晒谷场边的一条田埂旁。
其实,也就是由几张桌子简单叠放而成。台上有一把用红布缠着刀柄的弯弯的镰刀。
陶应走到台上,拿起台上的镰刀,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面向太阳,张开双手,高声唱和道:“神农馈物,怜吾黎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周遭的老老少少们也都举手伸向太阳。
跟着高声唱和:“神农馈物,怜吾黎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又走下平台,在众人的注目下,低头弯腰,在稻田中割下一束稻穗。再走上平台,高高举起那束稻子,放开嗓子大声唱和道:
丰年多黍多稌兮,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兮,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兮,降福孔皆…………”
这是古代开镰节时专用的祭祀用语,出自《诗经.丰收》。是刚才过来的路上由张昭教给陶应的。
估计很少有人听得懂。
陶应也不懂自己在说些什么,反正照着张昭刚才教的的腔调去唱就是了。
一曲唱完,大家鼓掌。
百姓们尽皆兴奋异常,人人振臂高喊,哇哇怪叫,气氛非常热烈,不亚于后世的明星卖唱。
随后,陶应又从那束稻子中,挑出一个又长又粗的稻穗,一粒一粒地开始数数。数了半晌,便又高高举起那根稻穗,一脸欢喜地大声吼叫道:“二百五,二百五,单根稻穗挂籽……二百五!”
百姓们闻言更加兴奋,无不狂喜地又蹦又跳,一边蹦跳,一边高声大喊:
“二百五!”
“二百五!”
……
一时之间,“二百五”之声此起彼伏,声震云霄,惊得稻田中的雀鸟乱飞,鼠虫乱跑。
百姓们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块地的水稻,正是根据陶应的要求,用新的耕种之法种植的水稻。
单穗挂籽二百五十粒。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挂籽量。与后世的杂交水稻几乎相差无几。
不过,只是指的单穗挂籽。
不是指亩产。
杂交水稻的亩产很高,最关键的因素是……矮株密植。
而不是单穗挂籽。
苗株矮小,单株水稻所占据的空间就小,单株占据的空间小,才可以进行“密植”,才可以使得单位面积的苗株数量会更多,产量也会更高。以前曾经种过一种高杆糯米稻,株高比人还高,稻穗很长很粗。但亩产并不高。
不过,陶应现在手上这个水稻,品种没变,挂籽增加,这意味着亩产也会增加。如此情形,农户们自然是高兴得无以复加。
……
接下来就是族老们祭神。
祭拜完了之后,再由陶应宣布正式开镰。一声令下,近千名百姓一边吆喝,一边挥舞着镰刀冲向自己的田间。
这情形,像极了西游记中出洞的一群妖怪。
随后,一望无垠的稻浪里,又开始传来欢快的歌声:“大田多稼哎,既种既戒,既备乃事哟,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兮,既庭且硕…………”
这些都是诗经上的句子。
诗经本就是来自民间歌谣,在古代一直是口口相传,传承数百上千年。
民歌这东西,与农夫们识不识字没有关系。小时候干农活,经常听农夫唱歌,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唱的是:
“太阳出来滚打滚,不抬婆娘不发狠。
太阳出来红彤彤,不睡婆娘不出工。
对门山上一堆灰,好比蜂糖裹糍粑。”
(备注,抬婆娘即娶亲;发狠即勤奋;后一句中的一堆灰,是指草木灰里混和搅拌人类排泄物,种土豆用的。这种混合物,被他们比喻成“蜂糖裹糍粑。)
……
陶应也带着亲兵和将军府的官吏们,在田间割稻子。地上……地上没有铺上黄地毯,全是烂泥巴。
只是,1.86米高的身子,要弯腰低头割稻,也确实有些困难。
因此,割了没多长时间,陶应就站起身来,负责“打稻”。打稻……也就是用打谷桶,给稻穗脱粒。
由于力气极大,将木头做的打谷桶,抽得嘭嘭山响。
……
(打谷桶图片见附页,我的家乡现在还在用这种。)
……
如此忙了大约半个时辰,一亩地已经收割完毕。让人拿着斛斗来量,竟有七石之多!
不过,这是尚未晒干的谷子,称为……毛谷。
晒干之后,大约会有六石左右。
东汉时期的一石谷子,重量约为后世的29.95公斤,6石相当于后世的180公斤左右。而汉代的平均稻谷亩产是两石(约60公斤)。
也就是说,产量增加了三倍。
180公斤亩产,相比后世还是太低。后世的杂交水稻,亩产大约在500~700公斤之间。普通稻的产量,也在250~400公斤之间。
现在不能达到那么高的产量,与农夫们的熟练度有关,也与化肥、选种等因素有关。
虽然,陶应有些失望。
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但是,在这些古代的官吏和百姓看来……三倍亩产,这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都是高兴异常。
纷纷表示,到明年,一定要将所有的水田都用新法去种植。
……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的血泪和沧桑!在中国,古往今来饿死的百姓不可胜数。
加起来至少有数亿以上。
再加上由缺粮而导致的战乱、瘟疫所损失的人口,千百年来因此而死亡的人数总和,恐有百亿之多!
最典型的,便是陶应现在所处的汉末三国时代。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在籍人口统计数为5648万。实际为6500万左右。至三国后期的公元265年,在籍(纳税)767万。由于依附世家的人口非常多,后世的史学家们认为,实际人口大约是3000万左右。
人口减少了3500多万。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缺粮。以及因为缺粮而导的子战乱、瘟疫等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汉末之外,明朝末年也是一样的情况。
现在,陶应使水稻的亩产增加三倍,意味着可以养活三倍的人口。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值得高兴的天大好事,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也是意义极其深远。
有粮心不慌。
粮多促发展
有了足能的粮食,就可以收拢更多的流民,养更多的军队。
百姓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精力和体力……去圈圈叉叉,从而生出更多更好更健壮的小崽崽,进一步增加江东的人口数量,提高江东的综合实力。
……
第二天早上,等陶应与典韦和许褚练完了武,再来到衙门大堂时,参加上午例会的文武官员,都已经在衙门大堂里等着了。
陶应大步走上主帅之位。
待大家行了主从之礼后,便开口问道:“江右四郡,如今皆已归本将节制。咱们的战略也该做出一些调整了。
关于今后的战略调整,各位有何看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