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首次上朝引风波(1/1)
杨光华担任舍人助理时,没有资格上早朝。成为了舍人并且是皇上秘书,自然就有上朝资格了。
在皇帝御座右前侧、文臣班列左前侧多了一张桌子,叫“录事座”,由舍人杨光华坐在这里,负责记录朝会上皇上的圣旨和大臣的发言。
这是杨光华第一次上早朝,也是他以朝廷命官、皇上大秘身份,第一次进入专门举行朝会的大庆殿。同时,他也是大宋朝建国以来有资格上朝的最年轻朝廷重臣。若在别人,极有可能会高度紧张甚至慌乱;但杨光华看上去很平静,也很坦然。
按照大宋朝廷的规矩,杨光华应该站在文臣班列靠后面的班列中。但现在的位置,是皇上钦定的。
昨天下午,徽宗让杨光华讲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历经艰难夺回王位、广交人才振兴晋国的故事,快要下班的时候,梁师成要送徽宗回寝宫,一进殿先问杨光华:“杨秘书,明儿早朝,您在哪儿就位呀”?
这一问,杨光华愣住了。上任后,他重点学习研究的内容中,就有礼仪、庆典、朝会、重要活动安排等。他已经清楚地知道朝廷规矩和礼仪的有关常识,因此,他想了一会儿,就回道:“我当然是在文臣班列的靠后边了”。
“那好,既然你知道,就不用我说了。你的后边呢,还有从四品、正五品和从五品的官员。”
杨光华想要说的“好”字刚出口,就被徽宗截住了话头。徽宗说:“光华你是皇上秘书,以后的朝会记录由你做,站到后边,怎么记录?在最前面,你俩看,在这里......”,
说着,徽宗从笔筒里抽出一支毛笔,蘸上墨汁,顺手抓过一张宣纸,画了一张位置示意图,“应该在这里,侧对大臣们坐,这样既能看到我,也能看到发言的大臣,明白了吗”?
杨光华觉得这样坐似乎有点问题,但这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定的,自己当然不能反驳。倒是梁师成有点狐疑地问徽宗:“皇上,您是说,让杨秘书面向大臣们坐?”
“啊,是侧对,有什么不妥吗?”徽宗反问道。
梁师成解释道:“没,倒是也没什么,我就是担心有人会找茬。”
“谁找茬?找什么茬?这是工作需要,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这样。一切以有利于工作为标准,看谁敢找茬。”
上朝时间到了。皇上没有登上御座之前,杨光华跟供奉官一排,站在文臣班列的前面,恭候皇上就座。等皇上坐下,全体人员行过大礼,司礼官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杨光华几步迈向自己的记录席,坐下,提起笔准备记录。
此时,章惇健步跨出班列,朗声说道:“启禀圣上,老臣有事要奏。在这朝廷里只有皇上是天子,只有天子才能面对大臣就座。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可是大家都看到了,今天面对大臣们就座的,怎么又多了一位?我们着实不明白,这是哪家的规矩?”
一进入大殿,章惇就看到杨光华面对文武大臣坐在那里,直到皇上进来,才站到了供奉官班列当中。只这一眼,他的气就上来了。在垂拱殿里,杨光华办公桌的位置就特别刺眼,让他和到过垂拱殿的老臣都倍感不爽,很是气恼。作为堂堂大宋宰相,自己都只能在政事堂办公,而他杨光华一个屈屈四品官,凭什么就能坐在皇上身边办公?这事还没说呢,又在朝堂上出了这样的荒唐事,章惇如何不恼不气?他深信,自己是守礼护法,自己的号召力绝对是有的。必须借此事把这个小子搞臭,不然,自己还有什么颜面当这个宰相?
果然,章惇的话音刚落,就听到翰林学士和蔡卞几乎同时说道:“我们附议!我们也不明白,请圣上给大家一个解释吧”。
这时,武将班列站出来一位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的大将军,说:“我附议章相。我想问:我们都站着上朝,这位却跟圣上一样坐着,还跟我们相对,这是何等身份?难道是多了一个皇上?”
武将班列后面又站出来三个大臣,也一起喊到:“请圣上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吧”。
徽宗端坐着,脸上已经有点不自然,但是他没有急于说话。这也是徽宗的天性:得让人处且让人。他看着几位文武大臣发言,心里在想:要说翰林学士和蔡卞附合章惇、对杨光华有成见,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也是能理解的,因为一直以来,朝廷的文字工作都是这两个人为主负责的,这既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荣耀。他们被称为“御笔”“皇上参谋”。可现在杨光华的新职务,似乎顶了他们,他们在朝廷的分量自然也就变轻了。因此,他们要挑杨光华的刺,是再正常不过的。可这几位武将跟着章惇起哄,是为何呢?徽宗委实想不明白。
三位武将问过,徽宗依然不作解释,并且又问:“还有哪位大臣有不同意见?”。
这时,站在供奉官行列的梁师成,往前迈了一步,道:“圣上,臣有话要说”。
徽宗点头道:“唔,说吧”。
其实,作为宦官的头,尽管梁师成可以在朝堂上发言,但梁师成明白自己的身份,所以极少在上朝时说话。但此时他觉得自己不能不说。他说道:“早朝,臣本不应该多说话,可此事我必须说说。杨光华是舍人,但也是皇上的秘书。他有一项职责,那就是要对朝廷会议、对上朝时,众位大臣的发言,皇上下达的旨意,做好记录。做记录不坐着怎么记?因此皇上就恩准杨光华秘书坐着记录,这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他的职责所必需的。不知者不为怪,章相也好,诸位大臣也好,不了解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请大家了解,也能理解”。
这时就听到大殿里起了嘈杂声,大家叽叽喳喳小声议论着。徽宗依然不说话,等着叽叽喳喳的声音停下了,又问道 :“章相,众位大臣,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章惇立即提高嗓门,说:“臣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礼仪,也是规矩。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即便杨状元是皇上秘书,需要记录,当然要坐着,可是面朝诸位大臣坐着,那不就是跟皇上身份相同,而高踞于我们群臣之上了;皇上之下,众臣之上,是这样理解吗”?
只听下面又纷纷说道:“章相说的是,我们也不明白”。
徽宗欠了欠身,就要开口说话。此时,却听到帘子后面的向太后咳嗽了一声,徽宗就把话咽回去了。朝堂上也顿时鸦雀无声。
只听向太后说道:“众位大臣的意见有道理。历朝历代没有皇上御用秘书这一说,可是呢,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以革新精神设立了皇上秘书这个职位。既然设了这个职位,那么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呢,他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所以在朝堂上专设秘书位子,就是合理合规的。不论谁当这个秘书,他都应该坐在这个位置上。秘书位子的朝向嘛,不是什么重大问题,也不必看得过重,一切都该以有利于工作为标准,这才是正当的思路。当然啦,既然众位大臣对秘书的位子朝向有不同意见,那就调一下嘛,让秘书的位子在文臣班列左前方,侧对着皇上,听到哪个大臣上奏时转头看一下就是了。可是呢,肯定不能跟众大臣一起站立着上朝的。众位大臣,能认同吗?”
现场一时静默。过了一会儿,章惇才闷声闷气的说:“臣认同。”
刚才站出来抗议的几人,也都一起说到:“ 谨奉太后之命”。
梁师成立即过来,把桌子按太后的要求作了调整。杨光华看着为了自己,那么多的大臣,向徽宗发难,心里确实不是滋味儿,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一会儿亮一会儿暗。一瞬间,几个月以来的经历,犹如高速电影一般,从脑子里闪了过去,这使他强烈地感觉到:徽宗是真的喜欢自己,真心青睐、关心并重视自己。
这,正是他努力追求的初步目标。但这仅仅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艰难。